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煤地下气化低效的化学反应工程根源:滞留层及通道中的传质与反应

    刘振宇
    3299-3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地下气化技术历经国内外一百多年的实验室研究和大量现场试验仍然存在产率低等关键问题.虽然一些文献认为该技术是未来煤炭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但其至今仍未实现工业应用的现象说明其本身存在尚未被充分关注的关键科学(卡脖子)问题.本文从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出发分析该技术涉及的关键传质与反应过程,并与现代大型地上煤气化技术对比,探讨其工业应用技术挑战的科学根源.

    地下气化传质合成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金属基极紫外光刻胶

    陈昊陈鹏忠彭孝军
    3307-3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具有光源波长短(13.5 nm)、图案化分辨率高等优点,极紫外(extreme ultraviolet,EUV)光刻技术被认为是突破5 nm甚至是3 nm半导体芯片制程节点的关键技术,与之相对应的EUV光刻胶研发广受关注.但传统的基于聚合物体系的化学放大光刻胶(chemical amplified resist,CAR)因尺寸过大、对EUV吸收低,限制了其在EUV光刻技术的应用进程.部分含有d轨道电子的金属元素具有高的EUV吸收截面,在光刻胶分子中引入这些金属元素可以有效提高对EUV的灵敏度.通过分子设计制备尺寸小、EUV吸收高的金属基光刻胶材料是解决EUV光刻胶服役性能问题的有效途径,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按金属氧簇(MOCs)、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NP)、金属-有机小分子(MORE)进行分类,对目前国内外的EUV光刻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EUV光刻胶未来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极紫外光光刻胶集成电路光敏性抗刻蚀性

    铝塑复合包装的应用及废弃物回收利用新技术

    杨双桥韦宝杰徐大伟李莉...
    3326-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包装是商品使用、储存、运输的重要保障,不可或缺.塑料包装轻质、易加工、性价比高,增长极快,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包装材料,其中铝塑复合包装通过材料优势互补,可满足阻隔性、抗菌性、力学性能和印刷性能等多功能要求,应用广泛,但即用即弃,废弃物难分离难回收利用,无法降解,也难焚烧处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亟待治理.本文综述了铝塑复合包装结构性能和应用,以及废弃物回收利用难点,重点介绍了本团队采用自主创新的固相剪切碾磨加工装备和技术,实现废弃铝塑复合包装的室温超细粉碎和均匀分散,改善加工性和力学性能,制备可拆卸物流包装箱及导热导电功能制品的研究工作.

    固相剪切碾磨加工铝塑复合包装高值回收复合材料

    造纸黑液超临界水气化制氢与高附加值化学品回收研究进展

    戚新刚路利波陈渝楠葛志伟...
    3338-3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造纸黑液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对造纸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缓解能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超临界水气化技术是一种新型且高效的有机废水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利用水在超临界状态下的特殊性质使其在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造纸黑液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回顾了近年来造纸黑液超临界水气化制氢与高附加值化学品回收的进展,介绍了制氢反应机理,系统总结了温度、压力、浓度、停留时间和催化剂等因素对黑液超临界水气化制氢的影响,介绍了造纸黑液里各类有用无机盐在超临界水条件下的反应、分离回收及造纸黑液超临界水气化反应装置的发展现状.针对现存问题对造纸黑液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回收有用成分进行了展望.

    造纸黑液超临界水气化制氢盐回收反应器

    基于热解与燃烧反应重构的低NOx解耦燃烧原理与技术

    刘新华韩振南韩健梁斌...
    3355-3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耦燃烧原理最早于1995年被用于烟煤的低氮无烟燃烧,其通过分离燃料热解与半焦燃烧,打破两反应在传统燃烧方式中的耦合作用,并通过重构热解挥发分与半焦的燃烧反应,实现挥发分完全燃烧的同时有效还原燃烧生成的NOx.基于此方法的燃烧技术在1997年被定义为"解耦燃烧".本文围绕固体燃料解耦燃烧高效低氮化原理、燃烧过程反应重构原则和反应过程定向调控关键要素,综合总结近三十年在煤炭与生物质解耦燃烧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民用及工业燃烧典型应用及其实现的燃烧强化效果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解耦燃烧耦合其他诸如燃料再燃、燃料或空气分级燃烧、流态重构燃烧等先进燃烧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空气污染物排放.解耦燃烧技术特别适合高含水燃料,对创新低阶煤和有机废弃物等的高效低氮燃烧新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解耦燃烧低氮燃烧炉排炉流化床煤燃烧生物质

    木质素衍生炭在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中的研究进展

    钟磊邱学青张文礼
    3369-3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碱金属离子在商品化石墨负极材料的嵌入/脱出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体积膨胀,导致容量衰减快、倍率性能差等问题.木质素衍生炭材料具有原料丰富、经济、制备工艺简单及结构可控等优点,作为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表现出较高的容量、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木质素衍生炭材料在过去十多年中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基于此,简要介绍了碱金属离子电池碳材料负极的储能机理及特点,系统综述了木质素衍生炭材料在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其合成策略、结构特征、储存机理以及其电化学性能等,指出了层间距调控、碳层排序和表面功能化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此外,拓展概述了木质素衍生炭材料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为木质素衍生炭材料的下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木质素复合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电化学

    基于光控二芳基乙烯的手性向列相液晶体系研究进展

    胡宏龙郑致刚朱为宏
    3381-3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控手性分子开关结合到液晶材料体系中,可以有效利用其光诱导的手性变化,实现远程光刺激液晶材料的自组装螺旋超结构.二芳基乙烯(DAE)是一类新型的、有前景的光致变色分子,作为智能光响应开关,在手性向列相液晶材料体系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本文重点围绕结构设计,总结了一系列具备不同螺旋扭曲力(HTP)的手性DAE分子及其在液晶自组装螺旋结构中所产生的特定性能,如光可逆宽范围调控和光控手性反转.该类光控DAE手性向列相液晶体系在手性调控、光学显示、可调谐激光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最后讨论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光致变色二芳基乙烯手性液晶螺旋扭曲力

    电池系统的故障特征以及多故障的诊断与识别

    杨静林振康汤君樊铖...
    3394-3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比能的锂电池系统广泛应用于储能与动力电源,电池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是其安全、长效工作的重要保障.但锂电池化学性质特殊,故障类型难以识别,增加了电池系统的安全风险.为提高故障诊断与类型识别的准确性,提高电池系统安全性,需要认识发生不同故障时的电、热、化学特征.综述了电池系统的故障类型,并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电池系统单电池、连接、传感器等故障的电、热、化学信号特征.提出了内部电化学参数是可靠判别传感器故障与各种电池早期故障的关键特征,电化学阻抗谱是获取内部特征参数的有效方法;从电压波动性出发,电流与电压相关系数是判别传感器故障与连接故障的关键;此外,电池系统的特殊连接结构也是区分不同故障的重要手段.

    电池系统故障特征多故障诊断参数估计瞬态响应预测

    乙烷和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的研究进展

    郭丹方雨洁许一寒李致远...
    3406-3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与乙烷反应是实现碳减排目标、利用非常规能源的重要手段,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其中,二氧化碳通过"活性氧"机理、"晶格氧"机理以及"反应耦合"机理促进乙烷的活化.通过催化剂设计选择性地断裂C—H/C—C键,可以实现反应定向地按照两条路径进行——乙烷干重整反应(DRE)和乙烷氧化脱氢(ODH).综述了DRE和ODH两类反应的热力学、反应物活化机制和催化剂研究进展,分析了催化剂均存在产物选择性低、易烧结、积炭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催化剂设计和改进策略,并对该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CO2乙烷催化剂选择性干重整氧化脱氢

    面向不同工业二氧化碳分离体系的膜材料研究进展

    王佳铭阮雪华贺高红
    3417-3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膜法二氧化碳分离具有无相变、低能耗等优势,在碳捕集和气体净化等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膜分离是一种基于组分渗透速率差异的分离过程,其中,气体组分的物化性质差异是实现分离的前提,而膜材料有效识别组分的差异则是高效分离的关键.烟道气、天然气、合成气是最典型的三种二氧化碳分离体系,组成以及操作条件都存在显著的不同.膜材料的设计,既要充分利用组分的性质差异,进行功能基团和聚集结构的针对性设计,实现高分离性能,又要充分考虑操作条件的特殊性,保证良好的分离效率、耐受性和操作稳定性.以二氧化碳分离膜的渗透传质机理为基础,结合不同体系的组成差异和操作条件差异,综述近年来二氧化碳分离膜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瓶颈问题进行展望.

    膜分离二氧化碳烟道气天然气合成气渗透性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