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海大学

吴远

季刊

1671-4970

sxb@hhu.edu.cn

025-83786376

210098

南京市西康路1号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哲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综述等学术性文章。本刊可供有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热爱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界人士阅读和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耐心资本、数字经济与创新效率——基于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姜中裕吴福象
    12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创新活动与融资活动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资本的特征与属性成为构建"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的重要因素.理论层面,将具有长期导向和治理作用的股权与债权置于"耐心资本"框架下,分析其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与内在机制,提出"耐心"是长期的合作关系与监督治理作用,而"效率"是对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两者能够兼容,即长期导向能够促进效率提升.实证层面,基于制造业 A 股上市公司 2011-2022 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首先,耐心资本有效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其中关系型债权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并且相较于建构创新,耐心资本更能促进高价值、高风险的模块创新.其次,耐心资本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缓解委托代理冲突,进而促进制造业企业提升创新效率.再次,数字经济在耐心资本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过程中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其中城市数字经济水平的提高显著增强了关系型债权的促进作用,而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提升更能增强战略型股权的促进作用.最后,耐心资本更能促进市场势力较弱、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制造业企业提升创新效率.基于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如下:积极培育耐心资本,充分发挥耐心资本在降低信息摩擦、优化公司治理方面的优势;全面发展数字经济,为耐心资本参与制造业企业创新治理提供有利的条件和有效的工具;引导不同类型的耐心资本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市场结构的制造业企业有效匹配.

    制造强国数字经济企业数字化公司治理资本科技产业

    地方环境治理创新如何进入国家政策议程——"二阶耦合"框架下对河长制的案例分析

    杨毓康栗伊萱
    13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理解中国环境政策议程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基于修正多源流理论后所构建的"二阶耦合"分析框架,梳理河长制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环境政策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行动的过程,有助于揭示中国环境政策议程设置的运行逻辑.研究发现:第一阶段,以无锡河长制为代表的政策创新暂时缓解了地方层面的水环境治理难题,但就全国而言,河长制所涉及的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只是达成了多元的局部耦合,因此其依旧停留在地方扩散和探索阶段.虽然如此,河长制的一阶局部耦合也赢得了中央政府部门的注意,驱动了国家议程设置.第二阶段,全国不同情境下的水治理问题依然突出,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流则发生了明显变化,持续的地方探索和央地互动促使政策流实现根本性重构,加之中央政策倡导者的积极行动,从而促使三流完全耦合,河长制上升为国家政策,并开始面向全国推广.由于中国国家治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元情境性的特征,河长制案例所示的"二阶耦合"体现了"松散耦合"的理论价值,为理解中国政策过程中的弹性和适应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完善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生态文明环境治理政策政策议程河长制多源流理论

    "双碳"治理视角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的中国样本审视

    曾丽渲邢鸿飞
    14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中国现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的特征与不足,可为我国将来的政策制定及体系优化提供参考.以2006 年2 月至2022 年12 月中央和地方发布的 143 份有效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政策工具-目标领域-政策主体"的三维分析框架模型.结合统计学方法、结构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别探究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的演进历程、政策工具、政策目标领域、政策主体、政策力度等内容特征.结果表明,在"双碳"目标导向下,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正在展开布局,战略目标逐步明晰,但仍然存在专项政策缺位、政策工具结构分布不均衡、政策主体合作联系密度不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技术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未来应当强化政策力度,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项政策;高效配置多元政策工具,构建政策工具的综合应用模式;完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结构.

    环境治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清洁能源低碳碳达峰碳中和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