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慈父深深眷子情——威尔第《西西里人》Ⅲ.4分析

    钱怡彤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西里人》是威尔第成熟时期的第一部作品.虽然它未能成为保留剧目,但第三幕中"蒙福特和阿里戈的二重唱"在其时和后世受到广泛的赞誉.因此,本文选取上演率更高的意大利语版本《西西里人》作为研究对象,深层分析第三幕第四场"慈父认子"场景对19世纪意大利歌剧惯用模式①的运用,以及戏剧与音乐在其中的相互作用,以期揭示"慈父认子"场景中蒙福特对阿里戈的深深眷子之情.

    威尔第西西里人场景分析惯用模式戏剧与音乐

    清华简《五音图》中的两种用乐观念——从"五度圈"之"均"谈起

    王怡鸣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均"长期以来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均"就是"音阶",传统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则首次在"均"中引入了"五度圈"的概念.笔者认为这两种认识基于史料中对"均"的两种表述,建立于我国古代同时存在的"五度圈"与"音阶"两种不同的用乐观念,近期面世的清华简《五音图》是最早体现这种思维模式的实证.

    清华简《五音图》"均"五度圈音阶

    基于中国知网的唐代宫廷音乐文献可视化分析

    杨梦琪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从1992年4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的关于唐代宫廷音乐的129篇文献进行宏观的分析.其次,为了确保论文检索的相关性、准确性和含金量,笔者重点分析了从2003-2023年高被引文献的发文期刊、作者、被引频次、论文主题、发文机构等方面,并对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客观分析与展示.

    唐代宫廷音乐艺术特色

    少数民族歌舞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青春舞曲》为例

    许迎迎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内容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多了解、学唱经典民歌.少数民族歌舞音乐作为其中一部分,在初中生的音乐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文展开了少数民族歌舞音乐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实践研究,包括其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发现了环境、教材、教师和学生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少数民族歌舞音乐初中音乐教学教学实践

    "新课标"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美育元素探索与实践——以《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为例

    黄琳琳叶梦萍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发展下,为适应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这门课程应对应新课标,放眼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综合素养,转化知识价值为育人价值,探索多元文化中的美育价值:将课程融合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一体化教学,以审美素养提升为核心,形成专业主线与美育主线双线并行教学,对于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增强学生音乐创造力与艺术鉴赏力以及学生教育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艺术课程标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外国音乐简史与欣赏美育元素

    歌剧表演融入高职声乐课程的教学策略——以民族歌剧《沂蒙山》为例

    金展伊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歌剧表演融入高职声乐课程的教学策略,从高职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歌剧表演的重要性出发,针对歌剧表演在高职院校声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民族歌剧《沂蒙山》为教学实例,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与声乐教学的结合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歌剧表演高职声乐课程教学策略民族歌剧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融合路径及创新研究

    张鹏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音乐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以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融合发展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阐述两者融合的意义,并将专家学者们对之前两者融合这一问题的现状进行论述,指出两者在融合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融合路径及创新研究的策略,从而使中华文化的民族特征与精神内涵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得以彰显.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融合路径

    四川民歌教育对音乐专业学生视唱与练耳技能提升的影响研究

    李婧余淼
    116-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专项训练项目对提升学生两项关键音乐能力的有效性:视唱与练耳技能,以及理解和应用民歌音乐要素.研究涉及100名学生,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准实验设计.通过分析前测和后测得分来评估该项目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四川民歌教育训练后,实验组学生在视唱与练耳技能和民歌音乐要素理解及应用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提升,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表现更为突出.这一发现强调了针对性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音乐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并为音乐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川民歌教育音乐专业学生能力提升

    新文科视角下地方高校钢琴课程思政教育探索研究

    刘涛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文科背景下,钢琴课程专业教育需要创新思路,本文旨在探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探索地方高校中钢琴课程结合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地方高校钢琴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文旨在探讨地方高校钢琴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音乐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地方社会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音乐人才.

    新文科地方高校钢琴课程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中国钢琴作品《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的演奏诠释

    卜红雨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钢琴作品是以浓厚的民族文化为血肉,以西方作曲理论为骨架,是将中西方音乐完美融合的典范.在钢琴教学工作中,中国钢琴作品是不可缺的学习部分.《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作为鲜少分析和演奏的作品,不论是在演奏和教学中都有极高的价值.通过对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演奏技巧,旋律走向以及蕴含的音乐故事进行分析诠释,加强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深入理解.

    《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演奏技巧音乐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