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李斯特"主题变形"技法探究——以交响诗《从摇篮到坟墓》为例

    义璐甜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响诗《从摇篮到坟墓》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李斯特所创作绝笔.从音乐创作角度而言,一部音乐作品不会凭空浮于案上,正如在西方音乐发展过程中,"引经据典"不在少数,即便作曲家原创,也多涵盖着前期理论铺垫的成果,由此诸多作品的产生都或多或少地浸染着时代烙印.带着这一观点,从作曲家创作文本挖掘出值得深思的特质形态,以技法层面的"动机"分析为线索,以点带面阐述浪漫主义晚期李斯特本人笔下的"主题变形"手法是何以生成与显现的.进而可以发现,李斯特不仅凝结了标题音乐的结晶,还推动了交响乐在后世音乐体裁上的新繁荣.

    《从摇篮到坟墓》李斯特交响诗主题变形

    张朝钢琴作品《哈尼情歌》的意境表现研究

    章子轩景佳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朝作为中国当代较为活跃的钢琴家、作曲家,作品大多以少数民族音乐旋律为创作素材.《哈尼情歌》是作曲家张朝写给父母的两首作品中的第一首,以云南民族的地域特征及对父亲的敬佩之情为创作背景,是一首旋律优美、情感浓厚的作品.意境是中国古典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音乐、戏曲等都十分重视意境.在钢琴作品《哈尼情歌》中,作曲家张朝将云南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古典作曲技法相结合,将云南少数民族的人文、风俗等文化特征融入钢琴作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意境.笔者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演奏技巧三个方面对其意境进行探究,并结合自己在演奏中总结的经验,对《哈尼情歌》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哈尼情歌意境演奏技巧

    基于音乐表演理论的节奏研究——以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为例

    周明昆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节奏的释义和解析是音乐表演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近年来,随着音乐理论的发展和音乐表演理论的兴起,节奏研究越来越受到音乐理论家的广泛关注.本文从节奏动力、节奏结构和节奏风格,以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为例,理论结合实际,剖析音乐中丰富且复杂多变的节奏特征.

    节奏研究德彪西节奏性展开多重节奏

    安德烈耶夫对俄罗斯民族器乐发展的贡献

    孟露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安德烈耶夫是大俄罗斯乐队的创始人,是19世纪末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兴起的积极推动者,是俄罗斯民族器乐的奠基人.他对改良俄罗斯民族乐器,建立俄罗斯民乐队以及俄罗斯民族器乐作品的创编都作出了相当突出的贡献.本文主要阐述安德烈耶夫在俄罗斯民族器乐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并对其成就进行总结.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安德烈耶夫俄罗斯民族器乐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

    西周礼乐制度:历史演进与影响

    郑思炜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王朝建立后,为吸收商朝历史教训,形成了用乐体现等级尊卑的礼乐制度.实质是上层社会统治手段,包括宗法分封制礼仪和乐队、乐舞编制等,分为天子至士不同等级,严格规定礼乐活动以体现社会关系.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原制度瓦解,形成文化下移、礼乐等级破坏、新音乐风格冲击雅乐.礼乐制度不仅存在于西周,而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不断赋予新释义.应从广泛视角研究音乐个体,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以达到更深入理解.

    礼乐制度等级制度礼崩乐坏

    浅析两汉时期少数民族乐器在中原的传播

    段兆煦
    104-10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国家,自古以来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来往密切.据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欧洲人就用过古老的"丝路"与之进行贸易交流.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亚洲的中西陆路交通,在我国大宗的丝织物传入西方的同时,中原与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也随着这条"丝绸之路"的发展悄然发生着变化.乐器作为音乐实物,见证着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两汉中原少数民族乐器

    互文语篇理论视域下的《声无哀乐论》之"音""声"语词研究

    周颖丽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借助互文视域,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提供更多视角和深度.文章从文本语词的互文性显现、历时及共时性互文的维度,分析《声论》"音""声"语词的历史语境,回答《声论》中的"音""声"语词与诸多哲学命题和争议发生的密切连结,经由这些连结,文本语词也得以放置在更为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理解,最终揭示出其语词中潜藏的多重意义.

    互文性《声无哀乐论》

    基于自媒体平台的研究生音乐专业"微项目化"教学设计研究

    白夜宫雨婷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媒体软件操作的便捷性、实效性,以及空间、时间的高自由度等特征,为研究生音乐专业课程创新的构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以研究生音乐专业课依托自媒体传播为关注点,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检验音乐专业教学实施"微项目化"课程的合理性,建立适应自媒体时代研究生音乐课程设计的思路与方案.

    自媒体平台研究生音乐专业微项目化教学

    中小学音乐教育民谣教学实践探索

    袁平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谣教学以方言念唱为特征,以节奏训练为核心,凝练地方文化融入中小学音乐教育,兼具音乐教学和传统文化传承双重目标.本文从传统文化语境中提炼出方言念唱法、口传心授法、沉浸式教学法等三种民谣教学法,并对民谣融入中小学音乐歌唱教学进行思考,提出改进措施.

    民谣教学中小学音乐教育

    国粹"京剧"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渗透和传播发展

    朱艺舒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粹"京剧"是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代表,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集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戏曲艺术,承载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汉语国际教育在传播中华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致力于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国粹"京剧"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能够很好地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国粹"京剧"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渗透和传播意义,以及重要途径,使得国粹"京剧"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能够最大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学作用,增长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京剧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渗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