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之声》约稿函

    1页

    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曲中纳西族民间音乐元素的呈现及运用

    和凌玉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曲内容丰富多样,基本围绕古典舞、民间舞基本功训练以及身韵、身剑、身袖课程来进行创作.本文主要以古典舞基训课程中的钢琴伴奏音乐创作元素展开讨论.众多曲目中,少有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其中,本文作者在创作古典舞基训伴奏曲时将纳西族民间音乐元素运用进入是鲜有的.本文用几个典型的音乐片段展开论述,纳西族民间音乐与钢琴结合,与舞蹈融合,走向高校课堂,意义非凡.

    古典舞钢琴伴奏曲纳西族民间音乐元素

    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原生态民歌的采集、整理与应用研究

    郑舒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黄河流域原生态民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原生态民歌的采集、整理与应用,首先阐述了原生态民歌的内涵特征、艺术价值,以及引入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其次以黄河流域为例,系统总结了原生态民歌的采集策略,最后提出了原生态民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原生态民歌高校声乐教学音乐文化传承黄河流域

    调性、新调性、无调性——探微三种语言风格下音高组织的"民族化"构建方式

    陈羽涵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性、新调性、无调性三种语言风格可以作为探测近现代中国作曲家在音高组织中构建民族化方式的三种语境与历史性视角.在调性语言中,音高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基于五声调式的和弦结构与基于民间音调素材的旋律两方面;在新调性语言中,谭小麟作为代表,其通过将五声性素材与兴氏和声理论结合,扩充了和声材料,弱化了功能进行,并试图将民族性与西方现代音乐结合;在无调性风格方面,作曲家尝试了三种路径,其中拓宽民族化音高组织概念的外延成为有力之法.近现代音乐家对民族化音高组织的探索使得当代中国作曲家无需再贴上鲜明的中国式"标签",而可以独立奏出中国——世界之音.

    调性演变民族化音高组织近现代中国音乐创作五声性和声

    敦煌石窟壁画乐器图像研究述要

    耿瑜曼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壁画样式精美,内容丰富,包括大量的音乐图像,涉及乐器、乐队等.其中,乐器的图像不但数量庞大,且种类较多.乐器种类既有中原传统乐器,亦有受到外国文化交流影响产生的外来乐器.一代代学者将敦煌壁画乐器图像,作为重点研究方向.本文从四个方面出发,系统梳理当前学术界对敦煌石窟壁画乐器图像的研究情况,分别为:乐器本体研究、乐器考究与辨析、乐器复原与仿制及乐器分类和组合形式.

    敦煌壁画乐器音乐图像

    传播空间视域下赣南客家哭嫁歌的样态研究

    黄苗王小雨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赣南客家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哭嫁歌承载了客家丰富的历史与人文精神.本文突破以往相关研究范式,从传播空间角度切入,对"双境在场"的原生空间、"情境语境在场"的派生空间及"文化语境在场"的自媒体空间内的赣南客家哭嫁歌音乐样态进行剖析.哭嫁歌的生成与表演在不同空间表现各异:原生空间内呈现出"语态化与即兴性"特征,派生空间内向"专业化与程式性"转向,自媒体空间则体现为"个体化与本真性"特征.不同空间塑造了不同的音乐样态,而不同的音乐样态又表征着不同的空间.

    原生空间派生空间自媒体空间音乐样态

    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地域元素运用研究

    旷骏祥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地域元素融合,为音乐作品注入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本文从地域音乐美学和文化认同两个维度,深入剖析了粤港澳流行音乐的地域特色.研究发现,传统曲艺元素、城市地标意象等地域元素在旋律编配、歌词创作等方面的融合运用,塑造了粤港澳流行音乐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文章还从音乐社会学的视角,审视了粤港澳流行音乐的跨界传播与文化认同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研究表明,地域特色是粤港澳流行音乐的文化根基和创新源泉,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其在传统与现代、地域与全球化间寻求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创作地域元素文化认同

    豫西地区灯歌的"韵味特色"分析

    李婧雯王成文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豫西地区灯歌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豫西灯歌"是民族艺术的珍品,它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出人民的才智和情感,也揭示了当地文化的非凡吸引力.本文将从润饰使用、吐字咬字、方言语调三个方面对豫西地区灯歌的韵味特色进行全面探讨.

    豫西灯歌唱腔特色河南民歌

    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新媒体助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路径研究——以贵州黔东南地区为例

    李星星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视野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是其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呈反方向的发展趋势,且更有甚者有逐渐凋零的迹象.因此,开发多路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成了目前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新媒体作为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可以为当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构建了更为丰富及多样的路径.贵州黔东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富饶的地区,对其研究立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符号与传承保护两个层面,寻找黔东南音乐文化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发掘在新媒体助力其传承新路径过程中所具有的有益角度与措施,夯实基于黔东南地区少数音乐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尽管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面临新的挑战,但新媒体的助力,为其在传承形式、保护措施等方面创造了新机遇,也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适应生态转型、强化文化自信效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谋求新的发展.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新媒体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潜力,寻求切实可行的传承策略,为推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贵州黔东南新媒体

    江西红色音乐在现代音乐中的发展

    梁威纪翔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红色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还在不断地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它们继承了传统音乐的优秀元素,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等;另一方面,它们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如和声、配器等,使作品更加富有时代感和感染力.江西红色音乐不仅在当地广为传唱,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作品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形式被广泛传播和传唱,成为弘扬革命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红色音乐多元化广泛传播价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