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保护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保护科学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保护科学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王振宇

双月刊

1004-6216

hjbhkx@yahoo.com.cn

024-24520909;24520881

110016

沈阳市东陵区南塔街139号

环境保护科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亦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以反映环保科技领域的热点问题为宗旨,内容涉及环境科学各个领域,主要刊登环境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环境管理的新理论、环境科学发展的新动向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及有关专家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铁/硫共掺杂的石墨相氮化碳及其光催化性能

    梁龙陆帅帅刘亚男江芳...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三聚氰胺、三聚硫氰酸和硝酸铁为原料,通过热聚合法制得铁/硫共掺杂的石墨相氮化碳(Fe/S-CN)催化剂。利用TEM、XRD、FT-IR、EIS等手段对聚合过程中间体和所得Fe/S-CN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和三聚硫氰酸在热聚合过程中形成铁/硫掺杂的纳米薄层材料。以水中双酚A为目标污染物,考察Fe/S-CN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模拟太阳光条件下,2%Fe/S-CN具有最好的污染物降解活性,光照 3h后 20 mg/L双酚A的降解率可达 92。8%,明显优于硫掺杂石墨相氮化碳和体相石墨相氮化碳。光电流和电化学阻抗的结果表明,铁/硫的掺杂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EIS结果说明了金属修饰和非金属掺杂改善了载流子的传输性能,有利于载流子分离。自由基猝灭实验证实,光生空穴、单线态氧和超氧自由基是Fe/S-CN光催化双酚A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

    石墨相氮化碳铁/硫共掺杂光催化双酚A

    东北地区某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源投加策略分析

    朱苏鹏郭海娟马放李清雪...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C/N进水条件造成的生物处理系统反硝化脱氮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污水处理厂运行面临的主要挑战。文章应用文献计量学对目前碳源投加策略进行了总结,并以东北地区某城镇污水处理厂为考察对象,结合各碳源的实际应用情况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主流外加碳源的优缺点,分析了甲醇、乙酸钠、葡萄糖和麦可碳 4种碳源投加公式计算理论值与实际碳源投加量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旨在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实现经济、高效、低碳运行碳源投加策略提供技术指导。

    反硝化脱氮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源碳源投加量

    大藤峡一期工程运行期间水体总溶解气体变化特征

    高薪渊吴文强甘霖屈学友...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坝泄水时,大量空气被夹带溶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其负面生态影响会在下游河道持续存在一定距离,增加鱼类患气泡病的风险。为研究大藤峡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建成运行后下游水体中TDG的变化规律,该研究开展了连续监测。结果显示:大藤峡库区水体中TDG过饱和现象不明显,对下游水生态影响很小,且过坝引起的TDG增量与大藤峡出库流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日均出库流量在 6 000 m3/s以下时,下游水体中TDG浓度在100%附近波动,不存在过饱和问题;日均出库流量达到 8 000 m3/s或更高时,在下游水体监测到 120%以上的高TDG浓度,但在坝下 20 km回落至标准限值 110%以下,对下游生态影响不大。郁江支流汇入对干流水体中高浓度TDG逸散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大坝泄流总溶解性气体过饱和干支流交汇释放速率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固化/稳定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张群丽谢海云陈家灵宋紫欣...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金属污染物可引起土壤结构、功能以及理化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其质量恶化,亟需解决重金属离子对土壤造成的污染问题。文章分析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归纳总结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转化及迁移路径。针对目前广泛研究的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分析了该类技术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机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固化稳定化材料具有复杂的结构,但对其机理研究不充分,在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时,只是改变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无法完全去除;固化/稳定化技术往往会忽略修复后的长期有效性,缺乏对实际工程的实际应用和监测评估。未来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开发多种联合修复技术,以有效解决土壤污染的问题。

    土壤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基苯吸附特性影响研究

    王哲林朋飞马成业杨国栋...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压块破碎活性炭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硝酸、浓硫酸、氢氟酸和氨水改性对活性炭表面官能团及元素组分的影响,以及改性前后活性炭对选定污染物的吸附性质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经氨水、氢氟酸以及硫酸改性后的活性炭对硝基苯吸附能力相似,且其在相同平衡浓度条件下,吸附容量较未改性活性炭略有改善;但经浓硝酸改性后,活性炭吸附性能明显下降,特别是浓硝酸改性后,下降明显。因此,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以范德华力为主,增加表面官能团不能增加活性炭对硝基苯等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容量。

    活性炭表面改性吸附等温线官能团硝基苯

    Si@Al吸附剂制备及其对水体中镉和铅的吸附性能

    陈振飞曹宇昂徐晓钰金刚...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一种成本低、效率高,且能去除水中镉(Cd)和铅(Pb)的吸附剂,电絮凝沉淀废弃物与硅酸钠以质量比 4∶1混合,在 200℃下烘干 2h,制备出Si@Al吸附剂。吸附剂表征和污染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Si@Al吸附剂呈现颗粒均匀、层次分明、疏松多孔样貌,内部结构呈散射无晶体结构。Cd的最佳吸附条件:初始浓度 15 mg/L、吸附剂用量3。0 g/L、反应时间 10 min、pH=4。5,去除率最高可达 95。26%;Pb的最佳吸附条件:初始浓度 40 mg/L、吸附剂用量 1。0 g/L、反应时间 30 min、pH=8。5,去除率最高可达 99。95%。吸附剂对Pb的吸附是以单层均质为主的化学吸附行为,而对Cd的吸附是以多层非均质为主的化学吸附行为;对两者的吸附机理包括络合作用、离子交换、表面沉积和静电吸引作用。

    Si@Al吸附剂去除效果吸附机理

    低碳化能源对农业生产转型及其环境效应影响

    刘振强陈志豪耿妍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根据 2013-2022年我国 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就绿色低碳化能源合作对农业生产转型及其环境效应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估计系数显著为正的有播种面积、农业劳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2)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农业环境效益呈现出中、西、东3个区域递减的趋势。中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效率平均为0。743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13。21%;西部、东部地区分别为 0。6792、0。4401。(3)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效率在空间、时间上有明显非均衡性存在。空间上三大地区环境效率表现为中部、西部、东部递减趋势;时间上全国、三大地区环境效率表现为递减趋势。(4)在全国范围内,在东、西 2个地区,农业生产环境的效率都在其自身的均衡水平上,中部地区各省农业生产环境效率最终在同一水平上保持稳定。

    绿色低碳随机前沿分析法农业生产转型环境效应收敛

    酸性矿山废水中多种有价金属的高效分离

    许昊洋宁寻安陈涛廖正家...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酸性矿山废水(AMD)中多种有价金属的高效分离回收,是重金属减排和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文章通过中和沉淀实验和静态吸附实验探究回收有价金属的最佳沉淀和吸附pH,成功开发了中和沉淀—离子交换—中和沉淀组合工艺,并应用于大宝山AMD的处理。结果表明,AMD在pH为 3。00和 9。80中和沉淀时,分别沉获 64%的Fe2O3 富铁渣和51%的MnO富锰渣。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分别在pH 3。95和 6。10条件下对AMD中的Cu和Zn进行吸附,得到质量浓度为Cu2+11~26 g/L,Zn2+10~20 g/L的两种解吸液。通过该组合工艺,AMD中的各金属Fe、Cu、Zn和Mn的回收率分别为:96%、81%、70%和 60%,实现了有价金属的高效分离回收。若采用此工艺回收大宝山 2 000 m3/d的AMD中的铜、锌、锰硫酸盐,每年的利润为 119万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此处理工艺为酸性矿山废水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酸性矿山废水CuZn金属回收离子交换树脂废水处理

    好氧-缺氧序批式反应器去除布洛芬和非诺洛芬的效能研究

    张鑫程仁振姚阔为卢立泉...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洛芬和非诺洛芬由于其难降解及生物富集性,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生态毒性和生物累积风险。探究好氧/缺氧悬浮序批式反应器(O/ASSBR)去除制药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及新型污染物布洛芬(IBU)和非诺洛芬(FENO)的效能。结果表明,在O/ASSBR水力停留时间(HRT)为 24 h、好氧阶段和缺氧阶段溶解氧分别为 2。0和 0。4 mg/L,COD有机负荷为 1。2~10 kg/m3·d、氨氮(NH4+-N)负荷为 4。3~6。3 g/m3·d、IBU负荷为1。71~5。1 mg/m3·d、FENO负荷为 0。39~2。1 mg/m3·d的运行条件下,废水中COD、NH4+-N、TN、IBU、FENO的去除率分别为 87。74%~89。36%、76。52%~96。75%、69。92%~93。94%、90。01%和 91。57%。对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生物群落分析表明:系统中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其中假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pseudomycoides)、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ber)和地中海弧菌(Vibrio mediterranei)3株菌株对IBU和FENO具有较高的抗性。上述研究表明,O/ASSBR生物系统中存在的功能微生物可以有效降解IBU和FENO等新兴有机污染物,因此O/ASSBR工艺在处理制药废水方面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制药废水布洛芬非诺洛芬好氧/缺氧悬浮序批式反应器

    论含水层非均质性对地下水污染特征的控制——以某山谷型垃圾填埋场为例

    胡红岩陈鸿汉陈正国程飞...
    135-14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山谷型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漏液泄漏的地下水污染调查与污染风险管控过程为例,探讨山谷型水文地质条件小尺度场地下含水层非均质性对地下水污染特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研究区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污染的精准消源控羽和含水层强径流带的高效刻画等实践结果表明:山谷区非均质含水层中"非菲克弥散"现象明显;场地含水层非均质的掌控是地下水污染管控与修复工程成败与优化的关键所在;含水层非均质的把控可明显提高地下水污染精准管控效果,同时还可大大降低管控成本。本案例可为山谷型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参考。

    含水层非均质性山谷型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管控非菲克弥散地下水污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