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白云

双月刊

1000-8942

hjgctg@163.com

010-82227638;82227678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环境工程/Journ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共同主办的综合性环保技术刊物.读者对象是从事环境保护科研、设计、生产、教学的广大科技人员、院校师生、技术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蒙脱土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降解有机污染物

    江皓文魏睿杨秀琼罗胜联...
    157-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一步法合成了蒙脱土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CSZVI),使用TEM、BET、XRD、XPS、接触角测量仪对CSZVI的表面物化性质和材料结构进行表征,重点探究了 n(S)/n(Fe)对CSZVI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蒙脱土负载有效抑制了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的团聚并降低了其粒径;在m(蒙脱土)/m(铁)=5时,CSZVI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在15 min内对氟苯尼考(FF)的降解效率达到100%;n(S)/n(Fe)为0.112时,CSZVI对2,4-二硝基甲苯(DNT)、对硝基苯酚(PNP)、FF、氯霉素(CAP)均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随着n(S)/n(Fe)增加,反应活性均表现出下降趋势;与纯水相相比,在V(水)/V(乙醇)=7∶3的共溶剂体系中,随着n(S)/n(Fe)增加其对相对亲水的PNP产生的抑制作用增大,而对相对疏水的FF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减小.研究结果证明,n(S)/n(Fe)增加会增强CSZVI的表面疏水性,从而提升对疏水污染物降解效率,降低对亲水污染物降解效率.

    纳米零价铁蒙脱土硫化改性有机污染物表面疏水性

    我国污染场地中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修复进展

    陈雅婷赵昕宇李艳红张传严...
    16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污染物在土壤中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积累性等特征,广泛存在于我国污染场地中.对污染场地土壤中新污染物的研究现状、迁移转化机制和修复进程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典型新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来源和生物毒性进行详细讨论,并展望我国污染场地新污染物修复的未来,以期对今后新污染物检测—代谢途径—土壤修复技术全链条深入研究、新污染物治理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的发展提供参考.

    污染场地新污染物迁移转化修复技术

    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强化增溶剂研究

    丁宁左世伟张瑞波王朝辉...
    17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油烃是一种典型的石化场地特征污染物,具有较强的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毒性.在各类修复技术中,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扰动小、成本低、安全性好,适合在役场地污染土壤修复,但该类技术存在修复周期长、去除效率低等问题.针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制约问题,制备了 4种用于强化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的新型增溶剂,其临界胶束浓度均为100~120 mg/kg,表面张力约为30 mN/m.淋洗试验的条件下,LAS-1、LIS-1、LAS-2 3种增溶剂均能将27000 mg/kg的石油烃含量降低至4500 mg/kg以下,污染物溶出效果主要取决于增溶剂与污染土壤的用量比.微生物-增溶试验中,增溶剂强化效果明显,淋洗处理方式与增溶处理效果一致,对提高增溶剂性能评价效率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土壤修复石油烃增溶剂临界胶束浓度生物修复

    苯诱导石油降解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KB1形成VBNC状态及复苏特征研究

    陈诗源陈吉祥王永刚杨言武...
    184-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高浓度苯诱导石油降解菌红平红球菌KB1形成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及VBNC状态细胞复苏后的生理特性和石油降解能力,采用LB培养基和基础培养基培养红平红球菌KB1,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测苯诱导下红平红球菌KB1的VBNC状态形成过程及特征,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苏后细胞石油降解能力.结果表明,高浓度苯对红平红球菌KB1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在苯浓度2.5%培养液中6 h后红平红球菌KB1进入VBNC状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但结构完整.VBNC状态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复苏为可培养形式,复苏细胞保持了良好环境适应能力和较高石油降解能力.

    红平红球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复苏

    城市高密度建成区水源型水库水质保障工程环境质量提升研究:以深圳铁岗水库为例

    田卫红柯雪松宋为威
    191-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从水患治理逐步走向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建设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以深圳典型高密度建成区水库水源地生态库建设为例,通过工程建设前后监测和模型等方法,研究雨源型缺水超大城市生态库溢流截污对水源地水环境提升效果.结果表明:生态库建成后水源地各类污染物达标且水质平均提升3.6倍,受调水影响东湖区水动力和水质明显优于西湖区.初期雨水110 mm时和正常雨水40 mm时,可实施生态库集雨溢流入库,模型预测常雨工况库区水质优于初雨工况,初雨和常雨可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状况.生态库建成后,初雨和常雨入库使得水环境容量对现状分别提升4.7,3.3倍.研究对于水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发达城市水源地建设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态库建设水质提升数学模型水环境容量

    基于数值模拟和风险筛查的地下水污染动态风险评估

    殷乐宜黄国鑫牛浩博陈坚...
    199-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污染地块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忽略污染扩散风险的问题,以湖南某地下水污染地块及周边为研究区,开展风险评估和动态变化趋势评估.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式,通过指标筛选和确定,建立了耦合数值模拟预测和风险筛查静态风险评估的污染地块地下水污染动态风险评估方法.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随时间逐渐向下游扩散,地下水中Cr(Ⅵ)在38 d时浓度达到最大值1239.5 mg/L,585 d时迁移至河流,917 d时地下水污染羽面积达到最大.基于风险筛查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和基于数值模拟和风险筛查的地下水污染动态风险2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地块地下水污染风险总分分别为76.2和72.4,风险分级均为高风险地块,但后者略低于前者,表明针对污染物在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迁移情况,定性分析结果相比定量分析结果可能趋于保守.动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该地块始终为高风险地块,地下水污染风险先上升再下降,在500~700 d时达到最高风险95.2分.建议污染地块应尽快开展地下水风险管控或修复,避免污染扩散导致风险进一步增大.

    地下水污染污染地块数值模拟风险筛查动态风险评估

    中国城市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何子豪易梦婷钟秋萌梁赛...
    206-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大多关注国家或省级尺度,且聚焦单一环境介质,缺少城市尺度、多介质污染物与碳排放的协同性研究.分析了 2013-2019年中国178个城市工业CO2排放与SO2、NOx、COD、NH3-N 4类不同介质污染物排放的协同度,并探究了影响协同度的社会经济因素.结果表明,工业CO2和各类污染物的年平均减排协同度呈现"N"型变化趋势.约40%的城市已实现工业协同减污降碳,约50%的城市只实现污染物减排,碳污均增排城市约占10%.加强政府政策力度是影响城市工业协同减污降碳的关键因素,且东、中、西部城市工业协同减污降碳的关键影响因素具有异质性.此外,鼓励科技创新和吸引人才回流是促进老工业城市协同减污降碳的关键因素.

    减污降碳二氧化碳多介质污染物协同度影响因素

    Mg掺杂钙钛矿复合催化剂的CO2甲烷化催化性能研究

    白露露吴畏
    215-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CO2转化与利用技术深入发展,助力"双碳"政策顺利实施,通过开展基础研究的方式,在调制具有钙钛矿复合结构的催化剂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CO2加氢合成甲烷(CH4)的实验研究.对比考察了催化剂各构成要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变量实验,详细探究了温度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借助XRD、BET、SEM、CO2-TPD、XPS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微观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和表征,解析了催化剂理化性质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明确了在钙钛矿型催化剂中掺杂Mg对调控CH4选择性的积极作用.结果显示,催化剂La0.9Mg0.1Co0.5Ni0.5O3在常压下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在350~500 ℃内,可以获得接近100%的CH4选择性.表征方法证明Mg的掺杂可以提供更多的CO2吸附位点,对提升催化性能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CO2甲烷化钙钛矿复合催化剂选择合成催化活性

    基于XGBoost选择迁移条件提升LSTM模型河流水质预测能力

    余镒琦陈能汪余其彪李少斌...
    22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预测河流水质变化是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目前常用的基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模型依赖大量的监测数据训练,然而很多河流数据缺乏,无法满足水质预测精度要求.提出 了 一种基于极端梯度提升模型(XGBoost)的迁移条件选择方法,利用全国河流自动监测站点的水质参数(水温、pH、溶解氧、总氮)数据集,研究建立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库,通过迁移学习条件的优化,提升LSTM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1)采用不同源域和迁移方式训练出的模型,其预测精度有很大差异;2)基于XGBoost模型选择最佳迁移条件,迁移模型的预测误差(RMSE)降低了 9.6%~28.9%,LSTM模型预测精度明显提升;3)选取合适的迁移方式、选用性质接近的源域数据、增加训练数据量均可以提升迁移模型的预测精度.该建模方法可应用于实测数据少的河流水质预测,为流域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水质预测LSTM模型迁移学习XGBoost模型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和LSPTSVM模型的镉污染贻贝检测研究

    曾绍庚刘瑶刘忠艳
    235-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贝类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海洋食品安全问题,镉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食用被重金属镉污染的翡翠贻贝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研究了基于近红外反射光谱的镉污染贻贝无损、快速检测方法.通过采集正常贻贝和镉污染贻贝的950~1700 nm光谱数据,构建基于最小二乘投影孪生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projection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PTSVM)检测模型,优化模型参数和正交投影轴数量获得最佳检测性能.提出的LSPTSVM模型检测镉污染贻贝准确率达到99.50%,优于其他孪生支持向量机模型.LSPTSVM模型适用于小样本数据集.针对难以获得大量镉污染训练样本情况,LSPTSVM模型较其他模型具有更好的稳健性.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结合LSPTSVM模型可实现镉污染贻贝检测,为贝类的品质评价和安全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近红外光谱镉污染最小二乘投影孪生支持向量机贻贝重金属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