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白云

双月刊

1000-8942

hjgctg@163.com

010-82227638;82227678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环境工程/Journ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共同主办的综合性环保技术刊物.读者对象是从事环境保护科研、设计、生产、教学的广大科技人员、院校师生、技术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低温预处理的花生壳发酵产氢效率提升及应用潜力研究

    齐男赵一诺赵鑫王俭...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对于纤维素类废弃物发酵产氢效率提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各种预处理方式对比及实验条件优化方向,但对低温常压预处理技术研究较少.采用正交试验设计(OED)和中心复合设计(CCD)设计了预处理条件,并通过直接测量法和响应面法对预处理温度条件和时间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修正Gompertz模型(MGM)和Logistic函数模型(LFM)对低温预处理后的花生壳生物产氢进行了动力学模拟,并分析了其应用潜力.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壳在50℃下预处理12 h,最大TRS(总还原糖)为3.16%,优于中心复合设计.PSP在-80℃下处理12 h,产氢量达到最大值109.2 mL,相比对照组提高了 54.46%.模型模拟表明:LFM对氢气产量的预测要比MGM更准确,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较高的相关系数和皮尔逊相关性也证明了这一点.低温预处理能有效提高花生壳的还原糖释放量,提升其产氢效率,在个别温度适宜的花生产区(如东北、河南等地),可借助 自然气温实现花生壳的低能耗预处理,为经济高效、稳定地从花生壳中回收生物能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低温预处理生物制氢花生壳动力学分析实验设计

    我国南方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存量垃圾开挖作业案例分析

    张效刚齐添宋树祥陈彬荣...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开挖中试,对我国南方某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约20万t存量垃圾的开挖大试,以探讨开挖工况和设计参数.结果表明:1)斗轮式挖掘机开挖效率低于50 t/h,作业连续性差.2)垃圾密度在原状体积下为1.04 t/m3,开挖后下降约34%,开挖前取样测得的密度值与开挖后的基本相等.3)装运效率平均为6车次/h,占设计值的46%,作业连续性主要受到发电厂内调度状况的影响.4)在1~18 h内,随着连续作业时间的延长,开挖效率总体上先升高再降低,在10h处附近出现最大值.昼间、夜间和跨昼夜作业的开挖效率分布存在差异,宜选择跨昼夜作业.5)填埋场厂界和开挖面监测点位空气中6种污染物浓度水平总体上很低,但数据尚不足以用来分析开挖产生的影响.当单小时开挖量≥180 t时,应加强空气的快速监测.6)开挖后的渗滤液产生量和降雨量基本同步变化,与开挖前2个月的基本保持一致,初步说明开挖未引起渗滤液产生量的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正式的开挖工程设计提供支撑.

    填埋场存量垃圾开挖大试影响分析

    钢渣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及CO2排放量分析

    易帅兵李闯民甘有为刘明金...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背景下,为了实现钢渣的再生利用,降低交通行业的能耗及碳排放量,以萍钢废弃钢渣为研究对象,基于废弃钢渣特性设计了钢渣沥青混合料AC-13试验组,与辉绿岩沥青混合料AC-13对照组进行了多种环境条件下的路用性能试验对比,并基于生命周期方法(LCA)对其能耗和CO2排放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相比辉绿岩沥青混合料,钢渣沥青混合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均具有更优良的路用性能,且其能耗和CO2排放量得到有效降低,可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清洁路面材料.

    道路工程钢渣沥青混合料辉绿岩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CO2排放量环境试验

    强化常温解吸技术修复氯代烃污染土壤的工程应用

    牛建敏臧翀王政华周敏...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该技术对不同氯代烃的去除效果,选取珠三角某氯代烃污染场地,采用化学氧化强化修复的常温解吸技术进行了小试试验和现场修复中试.结果表明:经过常温解吸技术,土壤中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均高于80%,经过碱活化过硫酸钠化学氧化后,除了重度污染土壤中四氯乙烯外,土壤中污染物去除率均高于90%,不同污染程度土壤中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均达到修复目标值.现场修复后土壤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均达到修复目标值.污染物初始浓度对氯代烃的去除有较大影响,初始浓度越高,氯代烃解吸速率越高.工程实践表明,该强化常温解吸技术应用于氯代烃污染土壤修复是可行的.

    土壤修复强化常温解吸技术化学氧化氯代烃有机污染场地

    基于AHP-Entropy-TOPSIS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方法研究

    田员吴志军谷庆宝许端平...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是一个多 目标决策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决策者的主观偏好与修复技术特征.分析了我国近年开展的596个污染场地修复案例,建立修复技术筛选指标体系与分级量化标准,将层次分析法(AHP)与熵值法(Entropy)结合,确定筛选指标组合权重,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筛选修复技术.以沈阳市某化工有限公司退役场地为例,分别以AHP法、Entropy法、AHP-Entropy组合法计权,筛选最适修复技术,比较其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3种计权模式下,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显著不同,组合计权法既体现了决策者偏好,又反映了系统信息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AHP-Entropy-TOPSIS筛选出的修复技术与该场地实际应用技术一致.

    污染场地修复AHP-Entropy-TOPSIS法筛选指标体系

    生态修复视角下德兴市矿区NDVI时空动态变化监测研究

    钟安亚鲍铖胡春明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是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及其效果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以MODIS遥感数据为基础,提取2012-2022年德兴市有色金属矿区逐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采用Sen斜率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及Hurst指数对在产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前后的历史遗留区NDVI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2-2017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历史遗留区处于自然复绿状态,NDVI变化速率为0.0024/a,2018-2022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NDVI增速显著并达到0.0135/a.2012-2022年在产矿区NDVI变化总体呈波动平稳的低水平状态.2)2012-2017年历史遗留矿区NDVI显著减少比例最高,达到51.52%,2018-2022年该区域NDVI增加比例最高,达到99.09%.而2012-2022年在产矿区NDVI以微显著增加为主导趋势.3)通过预测分析,历史遗留区经过生态修复治理且成效显著,未来将呈强持续性正向发展;德兴市西南部的产矿区有一定比例区域呈反持续性.研究结果可为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及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德兴市GoogleEarthEngineNDVI矿区Hurst指数

    不同类型生物滞留设施土壤介质层氮磷分布特征分析

    袁绍春杨孟颖陈茜杨清伟...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实际工程中生物滞留设施的N、P累积状况,以重庆市悦来海绵城市试点的典型生物滞留设施为研究对象,考察土壤介质不同深度TN、NH4+-N、NO3--N、TP、有效磷(AP)含量,研究介质层氮磷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生态树池、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设施中TN、TP在表层土壤(0~10 cm)中的含量最高,并随着深度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雨水花园表层土壤TN含量最高,达到885 mg/kg;NH1+-N主要分布于中层土壤,约占总含量的28%;不同土层NO3--N含量差异较小,为0.31~1.25 mg/kg.含水率(WC)会影响土壤介质NO;-N和AP的分布,其中生态树池中上层土壤NO3--N含量与含水率(WC)在0.05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较高的WC有利于减少土壤NO3--N累积量;pH对土壤介质NO3--N、TN、TP、AP的分布均有一定影响,其中,NO3--N、AP含量与pH呈负相关,较高的pH有利于减少土壤NO3-N、AP累积量.

    氮、磷浓度生物滞留设施分布特征土壤介质含水率

    多方法协同的水下排污口排查技术体系应用

    陈超张洪星张海涛钱建华...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入河(海)排污口等点源污染与地表水环境质量密切相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科学、有效地监测、评价和整治水环境污染,系统全面地掌握入河(海)排污口的各项数据并纳入水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监管系统数据库中至关重要.针对水下排污口难以排查取证的技术痛点,基于声学、光学等多种探测手段建立了 1套多源数据融合的水下排污口二级排查技术体系.以上海市某镇河道水下排污口排查为例,通过多方法协同,在累计35.5 km的岸线排查区域内共识别定位了 51处疑似水下排污口,其中49处复核确认存在,排查成功率为96.1%.具体的,新发现水下排污口 18处,已有登记的水下排污口 31处也均被识别发现,即对已知水下排污口的排查成功率达到100%,进一步验证了二级排查技术体系的可靠性,为透明规范排污、科学精准治污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数据.

    水下排污口排查技术多源数据生态环境保护

    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碳储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以长汀为例

    黄绍霖王慧君何宁洪武扬...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日趋严重,人们 日益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变化.利用遥感技术估算森林碳储量是当前大面积森林碳储量估算的首选方法,而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储量的估算精度.因此,进行了马尾松林碳储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研究,并将其结果与Landsat TM多光谱遥感估算的森林碳储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马尾松的光谱特征及其与碳储量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马尾松林碳储量的高光谱、多光谱遥感模型.结果表明:基于高光谱遥感估算的马尾松林碳储量的精度高于多光谱遥感数据,基于高光谱的敏感波长构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建立的模型R2可接近0.8,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低至0.968 t/hm2.显然,高光谱遥感数据由于可以更准确地获取植被的微细光谱变化信息,更有利于植被生物量、碳储量等生化参数的反演,从而有效地提高马尾松林碳储量的估算精度.

    高光谱多光谱马尾松林碳储量

    基于门限-STIRPAT扩展模型的区域碳排放达峰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

    王宁韩澄宇张扬顾兆林...
    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政府提出要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因此积极探索不同发展模式下典型地区的碳达峰时间和峰值十分必要.将门限回归模型与STIRPAT模型相结合,构建门限-STIRPAT扩展模型,分析华东地区7个省市2005-2019年的碳排放,结合情景分析法,分别预测华东地区各省市2020-2040年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在基准情景的发展模式下,华东地区各省市均可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在节能发展情景和绿色发展情景的模式下,各省市可以提前4~5年实现碳达峰目标.对于华东地区的7个省份,建议上海、江苏和浙江应以节能发展情景为标准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安徽、福建、江西和山东适合选择基准情景,并力争以节能发展情景为标准,布局产业发展.

    碳排放峰值预测门限回归模型STIRPAT模型情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