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化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江桂斌

月刊

0254-6108

hjhx@rcees.ac.cn

010-62923569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环境化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环境化学》(双月刊)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中文核心期刊。自1982年创刊以来,为推动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环境化学》是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惟一科技期刊。 《环境化学》主要刊登报道我国环境化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和技术成果以及国外环境化学研究趋势。范围涉及大气、水体、土壤、生态、工程技术和环境与健康等各个层面,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的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学、污染生态化学、环境与健康、污染控制和绿色化学等方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表水中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的污染现状研究进展

    黄柳青王雯冉张浴瞳徐翊宸...
    693-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的大量生产使用,使得其在自然水体中的浓度日益升高。由于PFASs的生物毒性及强稳定性,环境中的PFASs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目前,多个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始对地表水中的PFASs展开检测,但目前的监测基本属于点源监测,大范围、长时间维度的监测依然缺乏,从而无法准确揭示PFASs的时空赋存特征。本文概述了 PFASs在地表水中的赋存水平,同时阐述了地表水环境中PFASs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特征,并揭示了地表水中PFASs污染水平与组成的时间变化规律,总结了影响PFASs污染的主要因素,对后续PFASs监测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准确评估水环境中PFASs的污染状况提供依据。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地表水污染特征时空差异性

    双酚类化合物的生物代谢机理研究进展

    赫淑铭潘文筱刘娴傅建捷...
    71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双酚A(bisphenol A,简称BPA)及其替代物为代表的双酚类化合物(bisphenols,简称BPs)在各种环境介质、食品、消费品以及人类和动物体中被广泛检出,表明BPs存在全球性大规模污染趋势。除了BPs自身毒性外,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比母体化合物更复杂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和毒性效应,对于人体生命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就BPs生物代谢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方法及其取得的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在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上对未来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展望。

    双酚类化合物代谢转化实验研究理论计算化学研究

    太浦河水体和沉积物中24种全氟化合物分布特征

    张红霞张洪昌胡双庆沈根祥...
    72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24种全氟化合物(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为研究对象,于冬、夏两季采集了太浦河流域重要点位的水样以及沉积物,并采用固相萃取、液液萃取联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方法,探讨PFASs在太浦河流域水环境中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分配行为。结果显示,水体中PFASs的总质量浓度范围在114。24-168。62 ng·L-1,主要的污染物为全氟丁酸(PFBA)和全氟辛酸(PFOA),平均浓度为 24。92 ng·L-1 和 28。18 ng·L-1;沉积物中 ΣPFASs 在 2。36-4。73 ng·g-1(dw,干重),主要的污染物为全氟十一酸(PFUdA)和全氟十二酸(PFDoA),平均浓度为0。78 ng·g-1(dw)和0。52ng·g-1(dw)。水样的监测结果显示,各点位PFASs总浓度波动不大,仅在个别点位出现PFASs突增的情况。PFASs在太浦河流段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这与今年夏季降雨量少的情况有关。PFASs在沉积物-水的分配行为表明,PFASs在沉积物-水的分配系数与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的含量、PFASs碳链长度以及PFASs官能团结构有关。短链PFASs主要存在于水体中,长链PFASs则主要分布在沉积物中;全氟磺酸类(PFSAs)较全氟羧酸类(PFCAs)更易吸附在沉积物中。对PFASs来源解析发现:水体中PFASs的来源包括了外源输入和点源排放,夏季河体内PFASs主要受到大气远距离传输影响,冬季则与河道周围的工业活动有关。

    全氟化合物太浦河时空分布分配系数来源解析

    我国水体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光化学行为

    杨妍王子宇葛林科李璇艳...
    73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Ls)作为一类新型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表现为"假持久性",并且能够导致环境菌群抗药性产生。本文总结大量文献,分析了我国环境水体中MLs的存在状况与浓度水平,并对该类抗生素浓度水平的时空分布差异进行了讨论,同时总结了水环境中MLs光化学行为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光解动力学以及水环境因子对光解的影响,阐述了光降解路径与机理,最后对该类抗生素的环境存在特征及光化学转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存在状况分布特征光降解光化学转化

    面向空气取水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研究进展

    魏源送吴其洋郑利兵
    751-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气取水技术可为干旱地区获取淡水资源提供一种新途径,其中吸附式空气取水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功能可控的新型多孔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在吸附式空气取水技术的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因此,该文总结了空气取水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材料的适用性能和应用尝试两方面阐述面向空气取水MOFs材料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空气取水金属有机框架吸附

    基于亚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及其反应机制研究进展

    袁杨春董红钰关小红
    765-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基于亚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S(Ⅳ)-AOPs)受到广泛关注,但活化S(Ⅳ)过程中涉及各种含硫自由基和非自由基物种的转化,使得S(Ⅳ)-AOPs的反应机制较为复杂,同一种S(Ⅳ)-AOP的反应机制常常存在争议。然而,鲜有研究对现有的S(Ⅳ)-AOPs及其反应机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类与总结。基于此,总结了 S(Ⅳ)的理化性质以及S(Ⅳ)-AOPs中含硫自由基的转化机制,综述了各类活化S(Ⅳ)的方法,系统阐述了 S(Ⅳ)-AOPs的反应机制、活性氧化剂的产生及贡献,解析了影响S(Ⅳ)-AOPs氧化水中污染物效能的因素。针对目前S(Ⅳ)-AOPs的研究现状和需求进行展望,以期为S(Ⅳ)-AOPs在水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反应机制影响因素水污染控制

    非均相钌催化高铁酸盐氧化降解苯酚

    于永强何佳豪张静
    783-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开发了以ZSM-5、TiO2和CeO2为载体的非均相钌(Ru)催化剂,并检验了其催化高铁酸盐(Fe(Ⅵ))氧化苯酚的性能。随着Ru/ZSM-5、Ru/TiO2或Ru/CeO2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Fe(Ⅵ)氧化苯酚的伪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obs,min-1)呈线性增长趋势。催化剂的效能主要取决于载体上钌纳米颗粒的分散情况,受钌负载量的影响不明显。虽然Ru/ZSM-5的Ru载量最低,但ZSM-5的比表面积较高,且Ru在ZSM-5表面的分散性好,使其催化效能与另外两种催化剂相当。非均相钌催化性能受pH影响很大,在pH 5。0-9。0时显著提高了苯酚的去除率。Ru的催化机理为RuⅢ被Fe(Ⅵ)氧化为RuⅦ中间体,RuⅦ具有较高活性和氧化能力,可以快速氧化苯酚,从而促进Fe(Ⅵ)氧化苯酚的速率。研究通过连续10次重复使用实验考察了 3种催化剂的稳定性,证明Ru/CeO2和Ru/TiO2的稳定性优于Ru/ZSM-5,Ru/ZSM-5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ZSM-5比表面积较大,更容易吸附Fe(Ⅵ)的还原产物——氢氧化铁,从而使得Ru活性位点被氢氧化铁掩盖。

    高铁酸盐动力学机理苯酚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中氯盐及重金属分离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马斌斌杨琥孙志翱王宇峰...
    790-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垃圾焚烧飞灰具有高氯盐、重金属成分组成复杂等特性,将飞灰中高氯盐及重金属等高价值污染物分离提取并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降低飞灰的危害性,还可以减少天然矿物的开采,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本文根据飞灰中氯盐及重金属分离提取的最新研究报道,结合国内外的工业化应用现状,对各类提取工艺存在的优缺点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及展望,以期彻底实现飞灰的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当前飞灰中氯盐的分离提取技术已经成功得到应用,但综合处置成本仍明显高于螯合后填埋,有待进一步优化。相比之下,飞灰中重金属的分离提取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限制因素为回收金属价值难以覆盖其提取成本,并且还面临重金属处理不彻底的问题,仍需继续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及政策引导。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氯盐重金属分离提取工业化应用

    CuO/Bi2MoO6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协同过一硫酸盐降解AO7

    蔡承润赵丹董延茂孙艺源...
    806-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水热法和浸渍煅烧法成功合成CuO/Bi2MoO6异质结,并建立了 CuO/Bi2MoO6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AO7的协同催化体系。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对复合材料的晶相结构、元素组成、形貌结构和吸收波长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在不同条件下的对AO7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CuO的引入增强了 Bi2MoO6的光催化性能,同时增强了对PMS的活化。当AO7的浓度为0。1 mmol·L-1,催化剂为0。25 g·L-1,PMS为1 mmol·L-1条件下,AO7的降解率可以在30 min内达到99%以上。提出了 AO7一种可能存在的降解机理,并通过自由基消除实验进行了验证。复合材料在5次降解循环后仍能保持活化性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钼酸铋氧化铜复合材料光催化过一硫酸盐

    电解质及曝气条件对酸性铁电絮凝成矿及其固载重金属的影响

    易苁利黄子元马欢心冯春华...
    816-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酸性重金属废水开展了一系列铁电絮凝实验,重点考察不同电解质种类以及曝气与否对形成铁矿物种类和絮凝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酸性电絮凝过程可分为铁积累阶段和成矿阶段,积累阶段主要是Fe(Ⅱ)/Fe(Ⅲ)的生成与富集,矿物形成和重金属去除主要发生在成矿阶段。使用NaNO3作为电解质易使铁阳极钝化,导致低成矿量和重金属去除率;在无曝气条件下NaCl、Na2SO4、NaH2PO4电解质体系产生的主要铁矿物分别为磁铁矿、绿锈和蓝铁矿;曝气条件下NaCl、Na2SO4体系产生氢氧化铁,NaH2PO4体系产生磷酸铁。重金属固载实验结果表明,磁铁矿和绿锈对Cd(Ⅱ)、Cu(Ⅱ)和Ni(Ⅱ)均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效果,但磁铁矿对于Cd(Ⅱ)的吸附效率高于绿锈;蓝铁矿和磷酸铁对Cu(Ⅱ)和Cd(Ⅱ)吸附效果优异,对Ni(Ⅱ)较差;氢氧化铁絮体对4种重金属的固载效果均较差。浸出实验说明磁铁矿和绿锈对重金属固载稳定性优于其他铁矿物。研究结果为铁电絮凝技术应用于酸性重金属废水处理提供重要证据。

    电絮凝支持电解质曝气铁矿物重金属固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