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滇中高原湖泊湖滨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坤武尹鹏飞尹继清熊静...
    187-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滨带是地球化学元素循环高度活跃且极易受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地带.文章通过对滇中湖泊杞麓湖湖滨带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的分析,结合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杞麓湖湖滨带土壤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31.97、1.79、1.01 g/kg.雨季土壤TOC、TN含量低于旱季,在湖滨带结构上均呈现水向带>消落带>陆向带的特征,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TP时空差异不显著.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23.08、41.38、2.10,表明湖滨带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较慢,释放有效磷的潜力大,植物生长易受到氮的限制,而磷的高含量将影响杞麓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容重、含水率和黏土含量通过改变其C、N、P含量,进而影响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

    生态化学计量湖滨带时空特征杞麓湖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

    纳米材料修复Cd污染土壤的人体健康风险研究

    邵雪王利红成杰民
    197-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纳米材料修复Cd污染土壤因偶然摄入导致的健康风险,该研究加入1.0%、1.5%、2.0%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纳米四氧化三铁、改性纳米碳黑修复Cd污染棕壤,通过体外胃肠模拟法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纳米材料可有效降低土壤中DTPA提取态Cd含量,其中n-HAP效果最好;同时Cd的胃肠相生物可给性显著降低,并且随纳米材料添加量而降低,经口摄入的Cd胃相生物可给性均大于肠相.3种材料的添加量与胃肠相中Cd的生物可给性呈线性负相关,且对肠相生物可给性影响更大.纳米材料修复土壤显著降低了 Cd污染土壤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和致癌健康风险,修复后土壤不存在显著的非致癌健康风险(HQ<1)和致癌风险(CR<1×10-6),且对儿童的健康风险高于成人.因此,纳米材料能有效降低棕壤颗粒中Cd的生物可给性,从而缓解因偶然摄入导致的健康风险,为纳米材料修复Cd污染土壤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纳米材料SBRC土壤Cd污染生物可给性人体健康风险

    黑龙江省黑土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风险评价

    包立旭姜杰孙国新
    205-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黑龙江省黑土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生态风险,该文采集黑土区农田表层土壤(0~15 cm)样品(N=303),测定土壤重金属含量及pH值.结合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与地统计学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利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进行溯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以弱酸性为主,Cr、Ni、Cu、Zn、As、Pb、Cd 的浓度分别为(50.60±9.16)、(18.35±5.25)、(26.49±6.35)、(55.71±12.26)、(11.73±3.75)、(20.47±5.12)、(0.13±0.077)mg/kg,有3%点位的Cd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其他重金属均未超标.地累积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以Cd污染为主,污染率达41%;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表明Cd为主要风险因子,RI均值为77.10,属于低风险.APCS-MLR和PMF模型分析结果一致,均解析出3种相同的污染源,分别为自然与交通混合源、农业源、工业源,APCS-MLR模型中3种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42.02%、15.70%、14.82%,而在PMF模型中分别为37.64%、28.82%、33.54%.综上,黑龙江省黑土区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但要注重Cd的潜在污染.

    黑土重金属污染评价生态风险评价

    武汉城市圈农业氨排放及对PM2.5的影响

    陈榕玙许昌浩许可郑明明...
    217-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氨作为大气细颗粒物(PM2.5)形成的重要前体物,研究其排放时空变化、减排潜力及对PM2.5的影响,对科学设置氨减排目标,制定实施氨排放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分析了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农业氨排放时空变化,然后以2020年为基准年,基于当前及规划政策的未来预期减排措施,估算未来2030年各城市农业氨排放水平,评估农业氨减排潜力,并进一步基于大气PM2.5组分观测,结合热力学模型分析各城市农业氨减排对PM2.5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农业氨排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20年较2010年整体下降16.1%,武汉市贡献了区域35.7%的农业氨排放下降.(2)生产效率、产业调整和生产收益是区域农业氨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对畜禽养殖和化肥施用氨排放变化的驱动贡献达90%以上,城镇化和总人口增长对氨排放变化的驱动作用可忽略不计.(3)武汉城市圈2030年农业氨减排潜力约为19.4%,在相对减排潜力上,鄂州市2030年农业氨减排潜力最大,而从绝对减排量上看,孝感市氨减排量将最大,约占城市圈总减排量的50%.(4)二次无机组分对各城市PM2.5贡献为51.1%~73.2%,是区域PM2.5最主要组分.鄂州市PM2.5浓度对氨减排敏感性响应最强,区域均值上,未来2030年武汉城市圈可通过农业氨减排实现大气PM2.5达标,但武汉、黄石、孝感和咸宁等城市PM2.5对氨减排响应较弱,区域局部城市仍可能出现PM2.5超标.

    氨排放减排潜力PM2.5武汉城市圈

    贵阳夜市灰尘多环芳烃残留现状与健康风险评估

    赵志燊余磊武思齐赵杰...
    22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对贵阳市4个主要夜市区域的店铺及附近小区灰尘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夜市区域的店铺灰尘多环芳烃平均含量显著高于附近小区.店铺灰尘中,3~5环多环芳烃的检出率均达到100%,小区灰尘中,仅4环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检出率达到100%.店铺与小区灰尘中,4~6环高分子量多环芳烃平均含量均为2~3环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的2倍以上,4~6环高分子量多环芳烃占所有多环芳烃含量的60%,为主要成分.多环芳烃异构体特征比值结果说明,店铺与小区灰尘中不同环数多环芳烃有一定比例来自夜市烹饪处石油化石燃料、生物质与煤等燃烧污染源.店铺灰尘中的多环芳烃,在儿童经口摄入与皮肤接触2条暴露途径上存在潜在致癌风险,成人在皮肤接触途径存在潜在致癌风险.

    夜市店铺小区灰尘多环芳烃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