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大气CH4和CO2浓度的车载移动观测分析

    张馨木胡凝肖薇刘寿东...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CO2、CH4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对全球碳收支有显著的贡献.该研究利用车载温室气体观测系统,选择了贯穿南京主城区的3条线路,进行了为期4d的大气CO2和CH4浓度的流动观测.结果表明,大气CO2与CH4浓度变化的主控因子不同,有着截然不同的时间变化特征.CO2呈现"双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早、晚高峰;而大气CH4为昼低夜高的"Ⅴ"型分布,最高值出现在凌晨.其次,大气CO2和CH4浓度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工作日平均要比周末高.最后,大气CO2、CH4的低浓度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高浓度.CO2浓度超过696.9 μmol/mol、CH4浓度超过4.7 μmol/mol的观测点仅占1.16%和1.34%,这些高值点从城市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少.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碳源、汇空间格局的分析提供数据.

    城市车载观测CO2浓度CH4浓度时空分布

    重庆地区环境空气中PM1监测对比分析

    黄伟熊桂洪王军丁俊傑...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2018年重庆地区进行了环境空气中亚微米级超细颗粒物(PM1)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比对试点实验.实验主要参选比对了9款国产和进口PM1自动监测仪器,采用β射线法、振荡天平法和β射线+光散射融合法等3种原理,利用线性回归曲线、相对偏差方法与手工经典监测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测试结果.结果表明:PM,年均值浓度为36.2μg/m3,且四季浓度变化较大,冬高夏低,春秋季浓度居中.全年中PM1/PM2.5和PM1/PM10占比分别约为70%和50%,整体偏高,四季变化不大.9台在线仪器与手工数据线性回归比对中,在线仪器性能指标合格率为80.6%,斜率和相关系数为主要性能的影响因素.

    PM1自动监测手工监测比对测试

    帕米尔高原近地面臭氧观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刘新春李汉林陆辉杨兴华...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有研究表明,高浓度的近地面臭氧污染,不但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植被的生长以及农作物的产量,而且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近地面的臭氧浓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该文使用地表臭氧浓度观测仪器对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县近地面臭氧浓度开展连续自动观测,利用2016年12月11日-2020年4月30日臭氧数据及相应时段的气象数据资料,分析了地表臭氧质量浓度的各种变化规律,重点讨论了沙尘天气过程臭氧日变化特征,同时还探讨了臭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臭氧浓度日变化规律为明显的单峰型,白天变化非常大,夜间变化比较缓慢,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布在3.8~125.9 mg/m3;PM10、PM2.5和PM1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与臭氧浓度日变化完全相反,有2h的滞后性,即PM10、PM2.5和PM1质量浓度比臭氧浓度变化明显晚2h达到峰值和谷值.(2)臭氧浓度周变化特征为:最高值出现在星期日,最低值出现在星期二,表现出较弱的周末效应现象.(3)2016年12月-2020年4月观测期间,2017年1-11月变化规律明显,以6月为中心两边逐渐降低的对称结构分布,其中月平均浓度最高为98.7 mg/m3,月平均浓度最低为34.0mg/m3.(4)季节变化与沿海内地大中型城市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具体表现在夏季、秋季2个季节臭氧质量浓度较高,春季和冬季臭氧质量浓度比较低,并且值比夏季和秋季相差很大.夏季和秋季是4个季节中臭氧浓度日变化最剧烈的;春季变化位居其次,冬季变化最小.(5)浮尘天气过程在地表臭氧浓度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浮尘天气来临,臭氧浓度逐渐降低,浮尘天气过程结束后,地表臭氧浓度逐渐升高.(6)晴天的臭氧浓度明显比阴天、阵雨和浮尘天气高.影响臭氧污染发生的因素较多并且是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太阳辐射的变化对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地面臭氧浓度影响因素PM观测帕米尔高原

    红果树景区洞穴空气负离子的时空分布与来源

    黎有为汪炎林周文龙高占冬...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洞穴空气负离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来源,作者于2017年8月-2018年7月每月中旬对贵州红果树景区天缘洞、天门洞、天星洞、水帘洞中的47个测点进行定点空气环境监测.监测结果表明:(1)4处洞穴NAIs较为富集(月平均4194-5 762ions/cm3),并且4-9月较高,10月-次年2月较低,其月变化与正离子、PM2.5、洞穴温度、地表平均温度、地表平均降雨量及洞内外温度差值相关,该文认为洞穴NAIs月变化与洞穴通风条件或降雨量变化导致的氡浓度变化有关.(2)空间上NAIs容易富集于与洞外空气交换较少的洞段、地势低洼处以及瀑布附近.(3)NAIs与空气中的PM2.5及水雾相互作用并发生共沉淀.(4)洞穴NAIs可能主要来源于氡等放射性核素衰变引发的空气分子电离作用,跌水产生的Lenard效应也是NAIs的另一来源,但影响范围仅局限于瀑布气流影响区附近,这一区域正离子显著减少.该研究揭示了洞穴NAIs的来源及影响因素,其成果也对空气污染物防治以及洞穴康养项目开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空气负离子PM2.5洞穴环境贵州监测

    基于速度分布的信号交叉口噪声排放统计模型

    赵帮涛杨炜俊李锋蔡铭...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噪声地图信号交叉口噪声预测精度,该文建立了一种基于速度分布的信号交叉口噪声排放统计模型.首先通过交通仿真采集交通流和噪声数据,再拟合交叉口进出口道的速度分布曲线,然后在线性假设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噪声排放模型.结果表明,信号交叉口进口道速度分布呈偏态分布,出口道速度分布呈正态分布.模型拟合指标表明模型拟合良好,残差分析表明模型线性假设成立.实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相比于平均速度模型预测精度提高,预测平均误差从2.8dB下降到0.9dB.速度分布划分越细,模型预测值越高,取划分间隔为5 km/h可将平均误差控制在1 dB以内.

    速度分布信号交叉口噪声排放交通仿真结构方程模型

    添加腐熟堆肥对厨余垃圾堆肥腐殖质形成的影响

    徐成刘国涛王政郭绍鑫...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不同比例的腐熟堆肥作为添加剂,在自制的强制通风好氧反应器内进行厨余垃圾高温堆肥,文章研究了添加腐熟堆肥对堆肥温度、腐殖质各组分、腐殖质前体和氧化还原类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适量腐熟堆肥延长了55℃以上高温的持续时间(1~3 d);堆肥结束时,实验组的可提取腐殖酸碳、富里酸碳和胡敏酸碳含量均降至初始值以下,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胡富比比对照平均低5.9%,E4/E6值则平均高20.0%;添加腐熟堆肥增加了堆肥过程中的还原糖、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提高了脱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综上,添加腐熟堆肥有利于厨余垃圾堆肥腐殖质的形成与积累,能有效降低腐殖质损失率,显著提高腐殖质含量,但也会抑制堆肥过程中腐殖质聚合度和芳构化程度的增长.

    厨余垃圾腐熟堆肥腐殖质腐殖质前体氧化还原类酶

    水培前处理对旱柳移植污染土壤生长适应性的研究

    王雯雯叶如梦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前处理对旱柳(Salix matsudana)移植污染土壤前后生长和生理的影响,设计2种水培前处理方式(清洁水培、高污染水培)、4种前处理时间(无前处理、前处理1周、前处理2周、前处理3周),测定新生茎和根系的相对生长速率、含水率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以及4周的培养周期结束时,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抗逆性酶活.结果显示:不同的水培前处理方式和时间会造成旱柳新生茎和根系相对生长速率的差异;2种水培前处理方式和4种前处理时间下,根系和新生茎的含水率无显著差异;同样培养时间内,土壤中生长的旱柳生物量显著低于水培旱柳,污染水培前处理3周后转移至污染土壤生长,其新生茎和根系生物量平均每周增长量最大,根系活力最强;前期污染水培前处理的旱柳移植至污染土壤生长后,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高于直接在污染土壤中生长的旱柳.研究表明,旱柳由水培移植至土培是可行的,水培前处理有助于旱柳新生茎和根系生物量的增长;污染水培前处理有利于增强旱柳对污染土壤的耐受性,有助于旱柳更好地适应污染的土壤环境.水培前处理会使移植至污染土壤生长的旱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保持较高水平,并有助于旱柳对水培向土培转变的新生长环境的快速适应.该文为旱柳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和土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旱柳重金属前处理水培土培

    中药渣与污泥循环流化床共气化特性试验研究

    董磊常加富张兆玲徐鹏举...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制药过程产生中药渣、污泥等废弃物,如何实现再利用对中医药产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意义.文章以中药渣与污泥为原料,采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进行共气化试验,分别研究了空气当量比、污泥掺混比、原料含水率对气化系统运行参数及气化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空气当量比是中药渣与污泥共气化的关键影响因素,空气当量比由0.25增大至0.45过程中,气化炉温度及物料的碳转化率均有升高,气化燃气热值与焦油质量浓度下降,CO体积分数与气化效率出现先增后减的变化;空气当量比为0.35时气化效率达到最大值68.42%,对应的燃气热值为5.47MJ/Nm3.适量掺加污泥或提高原料含水率,有利于气化反应,可以提升气化效率改善气化效果,对于中药渣与污泥的共气化,较佳的污泥掺混比及原料含水率均为15%.

    中药渣污泥循环流化床气化

    废旧光伏电池板中银和铝的高压静电分选

    陈晓玉张子生赖伟东赵新美...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废旧光伏电池板中银(Ag)与铝(Al)的分选效率,得到高压静电分选的最优回收率参数,作者利用线辊式高压静电分选机,对废旧光伏电池板中的Ag和A1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4个主要因素电晕电压(U)、转辊转速(n)、电晕电极角度(θ)和电晕电极间距(5)对Ag和Al回收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优回收率的参数设置.结果表明:U=30 kV,n=80 r/min,θ=-5°,S=60 mm时,Ag的最佳回收率为98.76%,纯度为97.69%,A1的最佳回收率为99.79%,纯度为95.68%;单因素对Ag的分选效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电晕电极角度、电晕电压、电晕电极间距、转辊转速;单因素对A1的分选效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电晕电极角度、电晕电极间距、电晕电压、转辊转速.该研究为优化静电分选机的参数设置提供了依据.

    高压静电分选废旧光伏电池板正交实验

    铬渣比例影响偏高岭土矿物聚合物固化效果的研究

    刘明阳陈立董秋花熊晶...
    15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铬渣处理所用的大部分方法都存在铬形态不稳定、残留的酸溶性Cr(Ⅵ)易洗出等问题.该研究通过在合成偏高岭土基矿物聚合物中添加铬渣和还原剂硫化钠,一步法还原六价铬和固定铬渣.实验中,在矿物聚合物原料配比的基础上,保持S2-/Cr(Ⅵ)的比例不变,添加铬渣及硫化钠溶液,得到偏高岭土/铬渣基矿物聚合物.通过偏高岭土-铬渣基矿物聚合物固化体中铬的浸出性毒性及其抗压强度测试,探索铬渣的最大处理量.

    矿物聚合物铬渣偏高岭土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