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省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分析

    陈军华曾秋洪
    198-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是推进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有助于缓解碳减排的压力。该文基于脱钩指数,对其进行链式展开及有效组合,并利用脱钩稳定指数,实证研究四川省2000-2021年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旨在识别推动四川省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着力点。结果表明:从脱钩效应来看,四川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情况最好,碳排放与能源消费脱钩情况最差。从时间维度来看,四川省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动态发展的脱钩效应与相关关系。并且,脱钩效应与相关关系动态发展的结果主要受能源产消结构、技术创新水平以及政策机制体系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大科研投入等相关建议。

    低碳转型脱钩指数碳排放能源消费技术创新水平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

    雒慧霞李杰李广郭继富...
    210-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该文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结合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和社会经济因素修正当量因子,核算研究区5个时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通过空间自相关、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2000-2020年ESV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类型以草地、林地、耕地为主,其中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面积较大程度的减少,以19%的变化率减少了 448。57 km2。(2)2000-2020年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平均ESV为408。785 1×108元,以调节服务为主,其中水文调节、气候调节约占总ESV的48。69%,草地和林地对ESV贡献程度最大,是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关键土地类型;水域面积的持续增加促进产水服务ESV上升,累计增幅达3。401 3%。(3)地均ESV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性呈波动型变化趋势,林地的空间分布对ESV的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ESV较高的区域与林地密集地区重叠,而ESV较低的区域则以建设用地、耕地为主。研究结果揭示了LUCC变化背景下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ESV的时空格局演变,可为该地区空间规划、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助力流域高质量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

    京津冀生态环境压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关联特征

    陈义忠张晓翠姚澜贺鹏明...
    225-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综合采用环境足迹理论、集成反演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评估京津冀城市群2000-2025年生态环境压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两者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压力整体上呈现放缓趋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生态扩展区,低值区分布在中部核心功能区,碳压力是多数城市生态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城市群2000-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具有较大空间差异,北京和天津对中部核心功能区具有明显拉动作用,而南部生态扩展区最低,其主要受限于邢台;城市群2016-2025年的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异质性将有所缩小。生态环境压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倒U型"关系,生态环境压力拐点时间与水资源压力和碳压力相同(2012年),早于氮压力拐点时间(2014年);各省市碳压力EKC曲线中,天津(2009年)到达拐点时间早于河北(2013年),北京早已进入EKC后半段。城市群协同发展差异较大,北京和天津已进入良性循环发展阶段,而河北省却较为落后,但秦皇岛、唐山和邯郸有望在2025年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环境足迹集成模拟生态环境压力科技创新能力耦合特征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