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许浩吴旭东蒋齐马丽慧...
    165-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夏沿黄城市带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其土壤健康状况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摸清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该研究取样检测了该区域682个样点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了其生态风险,并进行了溯源。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沿黄城市带0~20 cm土壤砷(As)、铬(Cr)、铜(Cu)、锰(Mn)、铅(Pb)、锌(Zn)、镍(Ni)和镉(Cd)8 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值分别为(3。11±1。88)、(60。66±15。64)、(17。86±6。10)、(509。92±186。74)、(17。62±11。10)、(57。36±25。33)、(25。23±4。95)和(0。77±0。49)mg/kg。0~20 cm 土层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土壤背景值,也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5 cm土层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0~20 cm 土层,且Cr、Mn、Zn和Cd 4种元素含量超过了土壤背景值。(2)沿黄城市带中As、Cr、Cu、Mn、Pb、Zn和Ni这7种元素对环境污染风险极低。大部分区域土壤Cd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污染风险较高。(3)沿黄城市带重金属元素有5种来源,其中母质源对重金属来源贡献率最高,其次为农业和工业复合源、交通运输源,农业源和工业源对重金属元素贡献小。研究结果表明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有较高等级的Cd生态风险,值得关注。

    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溯源

    铬盐厂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及健康风险研究

    郭晓欣张超艳熊杰范婧婧...
    17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某铬盐厂污染土壤中的铬(Cr)、镍(Ni)、铜(Cu)、铅(Pb)为目标物,采用德国标准研究院体外法(DIN-19738),研究了不同进食状况对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基于生物可给性,计算了经口摄入途径下场地超标污染物Cr的暴露量及人体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土壤中检出的4种重金属只有Cr超标,浓度范围在9。06×103~8。07×104 mg/kg之间;Pb、Ni和Cr肠相中生物可给性低于胃相,而Cu肠相中生物可给性高于胃相;Cr和Ni在禁食下的生物可给性高于进食条件下的生物可给性,Pb和Cu则正好相反;基于生物可给性计算土壤中Cr暴露量和人体健康风险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重金属生物可给性DIN体外法

    某肥料厂地块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及风险研究

    许浩瀚蔡忠丽丁佳雨李虹呈...
    18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肥料生产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该研究以湖北某肥料厂遗留地块为对象,对23个点位共计80份土壤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块能检出As、Cd、Cu、Pb、Hg、Ni及Cr6+等7种重金属,其中As浓度区间为18。9~176 mg/kg,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标准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的样品率达56。25%;受检土壤样品中As的最大单因子污染指数、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分别为2。93、3。14和132。33,被归类为中度污染、偏重度污染和较强生态风险;典型点位As垂直污染深度超过5。4 m,这与地块表层素填土不利于As的截留,使其以溶解态的形式随雨水径流向深层迁移有关;对地块土壤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得到As的总致癌风险为1。2E-04,非致癌风险危害商为2。10,远超过人体可接受水平,建议使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进行治理修复。

    肥料厂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

    蓝藻水华的短期监测预警与防控策略

    杨宏业陈迪袁云娟杨凯伦...
    18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藻水华问题持续影响着中国内陆湖泊,华中地区O湖近年6-10月均会受到蓝藻水华的侵扰,造成水体生物死亡,堆积与异味影响到了湖泊的休憩功能。该研究于2022年7-10月在O湖展开,通过对该湖蓝藻水华的持续低空监测与研究,分析其湖面分布情况,结合气象数据探究其漂移方向与规律,对其发展情况展开预测,并尝试通过物理阻隔等措施,减少其扩散范围。结果表明,2022年7月初O湖蓝藻主要分布在湖区东部区域,西部与南部区域蓝绿藻数量较低,未形成水华。通过气象数据分析结合自动站水质监测数据,提前预测蓝藻水华会由东部区域突破已设置的挡藻围隔进入西部湖区。因此,研究立即在O湖大桥布设档藻围隔,将水华控制在O湖东部区域,避免了其向其他区域漂移和扩散,使得O湖西部与南部区域未出现蓝藻水华。研究表明,水质自动站数据及无人机监测能够较准确地判断蓝藻的空间分布,结合气象数据能够预测蓝藻水华期的漂移,根据预测结果建设挡藻物理阻隔,能有效限制蓝藻水华的漂移,验证了蓝藻水华监控与防治方法的可行性,为蓝藻早期控制与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蓝藻水华无人机监测气象条件预测防控

    云南昭通渔洞水库枯水期水质及其变化特征

    梁兰唯孙雯雯王倩熊永英...
    198-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昭通渔洞水库集城市供水、农业灌溉、防洪、发电、渔业等功能,了解其枯水期水质及变化对指导水力调度,保障水库水质和水量稳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文通过在库区不同水域布设30个监测点,在1月和5月对水库表层、中层和底层水样进行采集,分析了水质主要理化参数和营养物浓度,并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1月到5月,水库水温、电导率和pH显著升高(P<0。05),但表层水透明度显著地下降(P<0。05)。平均COD从(8。21±3。10)mg/L降至(7。68±2。26)mg/L。水域和水层不同,COD各异,但总体上差异不明显(P>0。05)。1月份水库平均TN为(2。65±0。35)mg/L,其中NO3--N占约90%,NH3-N仅1。5%,平均值则主库区显著低于库湾(P<0。05);而到了 5月份,平均TN为(0。96±0。12)mg/L,NO3--N占约74%,NH3-N仅6。7%,且底层显著高于表层(P<0。05)。水库TDP和SRP在1月份分别为(4。92±1。36)μg/L和(2。25±1。89)μg/L,且水域不同,它们的含量各异;到了 5月份,则分别上升至(11。6±11。0)μg/L和(6。72±9。38)μg/L。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说明,渔洞水库在1月为Ⅲ类水质,但到了。5月上升至Ⅱ类,表明渔洞水库在枯水期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枯水期渔洞水库的自净能力可能与硅藻生长有关。水柱中溶解硅较高,水温升高利于硅藻生长,从而消耗了水柱中的NO3--N和溶解硅,水质得到了提升。

    渔洞水库水质自净能力综合评价指数溶解硅

    景观因子对赣江水体水质的影响分析

    陈晓艺皮玉宇张睿麒聂彩云...
    207-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域面源污染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很难被识别。研究景观因子(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有助于明晰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以及更好地管理水资源。基于冗余分析方法(RDA)和偏冗余分析方法(pRDA),该研究分析赣江主干丰枯水期水质变化,并分析1 km缓冲区土地利用组成、景观指数和地形因子3类景观因子(环境变量)对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溶解氧和镉浓度季节性差异明显,丰水期明显低于枯水期(P<0。05),其余水质指标季节性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水质指标空间变化的异质性较大。各类景观因子对水质的贡献依次为:景观指数(13。9%~14。4%)>地形因子(4。0%~15。9%)>土地利用组成(3。7%~4。9%),景观因子对水质的影响总体丰水期高于枯水期;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和平均斑块形状(SHMN)是影响赣江水质的主要景观指数,高程(HI)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地形因子,未利用土地(UN)、草地(GRA)、林地(FOR)、建筑用地(BU)是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土地类型。研究结果可以为河流水质有效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景观因子冗余分析水质赣江

    山地农村生活污水典型处理工艺效果研究

    王琪黄懿张媛柯杜江坤...
    214-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生活污水逐渐成为中国水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农村环境质量整体提升的主要瓶颈。山地地区存在着地形起伏大、蓄水能力差、居民点分散等特点,导致生活污水处理困难。文章为探究适用于山地农村的典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以十堰市为例,通过分析十堰市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现状和治理模式,筛选出适用山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预处理+厌氧池+人工湿地、预处理+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及AOBR厌氧生物处理+跌水曝气好氧生化3种组合工艺,以期为推进山地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打贏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提供参考。

    农村生活污水山地地区典型污水处理工艺技术

    啤酒废水资源化利用研究

    谌知和曾强翟月月
    22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研究啤酒废水不经预处理直接进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影响和效果,实现碳废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文章以青岛啤酒(随州)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对企业产生的综合废水和随州市污水处理厂上一年运行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啤酒废水资源化利用将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在项目实施后,对运行一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评价。结果表明:预测值和实际结果基本一致,啤酒废水资源化利用后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增加了 18。93%,污水运行中碳环境得到改善,运行更加稳定,出水TN浓度由9。50~20。77 mg/L降为8。78~12。7 mg/L,且90%运行时间低于10。0 mg/L,去除率提高了 16。78个百分点,CO2排放减少2 816t/a,节约成本111。12万元/a。

    啤酒废水市政污水处理厂资源化利用

    城市智慧排水管控中多元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孙连鹏徐一凡林健新朱津君...
    226-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河流与排水管网污染溯源的时效性差与监测体系空间覆盖不平衡等仍是城市水环境管理的突出问题。随着无人机、物联网、水质在线监测、高精度定位等技术的发展,实现快速污染溯源的多元监测体系正逐步实现。该研究通过对中山市濠头涌区域的排水管网关键节点与河流关键断面安装分布式检测仪表,并应用无人监测船对城市河流进行地形测量、水质监测,完成了监测体系的构建和多元监测数据的获取,实现了分布式仪表与无人监测船的优势互补。此外,基于电导率与氨氮相关性系数大于0。92的结果及氨氮作为主要污染物的现状,验证了电导率作为主要水质实时监测指标的合理性。

    智慧排水管控多元监测体系无人监测船分布式检测仪表电导率

    面向生态环境复苏的生态流量优化计算研究

    韩会玲张剑朱晓娟付意成...
    235-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多数中小河流的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亟需开展河道的生态环境复苏工作,在河流生态流量确定过程中也存在计算方法不易推广和生态因子难以量化的问题。面向河道生境最大程度改善的河流生态复苏通常以水量保障和水环境改善为基础,并且也是对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中自然化修复理念的有效落实。为满足北方缺水河流的生态水量要求,该研究选取指示物种,借助二维水动力栖息地模拟模型和Penman-Monteith公式,开展恢复河流功能自然化、实现河流径流自然过程的研究。首先以恢复河流自然状态为目标,并以龙河作为典型河流在时空尺度开展指示物种-生态流量计算,得出相应生态流量及年最小生态需水量。然后以生态幅范围广且易于捕获的麦穗鱼为指示物种,开展产卵期(4-6月)、幼鱼期(7-11月)和成长期(12-3月)最适生态流量确定,3个时段对应的流量分别为3。22、4。30和10。81 m3/s,典型河段芦苇的最小年生态需水量为1。51万m3。计算结果均能满足陆域和水体指示物种的生理需水要求。以NbS为基础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适用范围广、结果代表性强,可用于流量小、流速低的北方中小河流的生态流量计算,利于实现河湖生态环境复苏。

    生态环境复苏NbS生态流量需水量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