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生态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Ecolog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MaxEnt模型的公路项目环评中重要物种适宜生境评价及预测

    袁伯闻王英伟池也刘金祥...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路建设项目属于线性项目,其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是对物种生境的阻隔和切割,致使物种适宜生境面积减少,并伴有光污染、声环境质量下降.基于拟建的穿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松鸡生境的公路,以MaxEnt为预测模型,模拟公路建设前后黑嘴松鸡适宜生境的分布变化.结果显示: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黑嘴松鸡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UC值为0.945,可信度较高.适生区分析显示:黑嘴松鸡集中分布在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项目建设后不适生区面积大幅度增加.研究认为,最大熵模型能很好地模拟项目建设前后研究区黑嘴松鸡适生区的分布,明确公路项目建设对黑嘴松鸡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环评中对适宜生境的评价及预测提供参考.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公路项目

    河流生境稳定性研究进展

    傅斌余亚南卢一秦汉...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水资源开发、污染排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的基质、流量和水质等物理化学条件极易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浮游生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等水生生物的生存.因此,河流生境的稳定性成为保护水生生物的关键.但目前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生境稳定性研究较为分散,尤其对河流生境稳定的概念、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不足.这限制了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保护修复效果的准确评估和科学管理,直接影响了河流保护修复的工程实施与科学管理.本研究系统回顾了河流生境的相关研究,提出了生境稳定性的概念.首先,讨论了生境与生境稳定性的联系和区别;其次,对比了生境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异同,并进一步从多样性、完整性和适宜性3个维度对生境稳定性的内涵进行分析;再次,对比了常见的河流生境评价模型,分析了生境稳定性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水环境治理、连通性修复、河岸带修复、生态调度和群落恢复5个方面分析河流生境修复;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河流健康生境完整性生态流量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太行山坡地4种植物篱及不同篱带位置土壤抗蚀性研究

    郭文芳高飞陈艳梅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太行山坡地不同植物篱及篱带前、篱带内、篱带后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特征,为该区水土保持和退化坡地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科学支撑.以枸杞(Lycium chinense)、欧李(Cerasus humilis)、薄荷(Mentha canadens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e)4 种植物篱及空白裸地为研究对象,选择9个土壤抗蚀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土壤抗蚀性评价.结果表明:1)植物篱样地的土壤容重、可蚀性K值普遍低于裸地,孔隙度、持水量、养分含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及水稳性指数普遍高于裸地,且各指标在植物篱带前、带内、带后具有显著差异性.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有机质是评价该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植物篱样地的土壤抗蚀性优于裸地,整体表现为枸杞>连翘>欧李>薄荷>裸地,且植物篱带内土壤抗蚀性强于带前、带后.3)土壤抗蚀指数与毛管孔隙度、全氮、有机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可蚀性K值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植物篱种植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抗蚀性,且4种植物篱中,枸杞的效果较好.建议该区域可优先选用枸杞作为生态修复物种,增强坡地水土保持能力和抗蚀性.

    植物篱土壤抗蚀性主成分分析太行山

    《环境生态学》杂志征订启事

    《环境生态学》杂志社
    92页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以延安市为例

    张瑞杰张红娟元凯军刘精慧...
    93-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治理是落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提出新时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治理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通过收集延安市相关数据进行区域生态本底分析,识别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等存在的生态问题,分析延安市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取得的生态效果.得出以下结论: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等措施,提高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开展森林抚育、森林质量提升、退化林修复等工程建设,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建立生物迁徙廊道、珍贵野生动植物名录等举措,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水处理、工农业水污染集中治理等生态修复方法,改善区域水环境.结合国内先进生态修复策略,为高质量推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工作,应在精准识别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落实系统治理修复措施,重视生态修复的辅助再生功能,加大监测检查力度,加强保障与落实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本研究策略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建设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生态系统发展趋势

    寒区乡村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效应分析

    苏晓倩陈静李帅国杨健...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东北寒冷乡村地区已建的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应,本研究以怀德河工程段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夏季和秋季生态修复工程起始点以及2种修复措施上下游底栖动物的状况,分析了生态修复工程运行1年后对底栖动物群落耐污性以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后,底栖动物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状况得到显著改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e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增加率可达310.34%、187.23%和237.50%.耐污性分析表明河道中的底栖动物组成仍然以耐污种为主,没有向更清洁的物种转变.河道中2种措施的运行效果均具有季节性,在改善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方面,单一措施在夏季的表现优于秋季,而结合措施则相反.相比于结合措施,单一措施能更好地提高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单一措施下游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elef丰富度指数的最大增加率分别为6.86%和57.38%.本研究能够为生态修复工程的后期评价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为寒区乡村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寒冷乡村地区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效应底栖动物

    新冠疫情期间南京市PM2.5浓度变化以及对人为源的响应研究

    宋樊玲邱新法曾燕王勇...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各地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防控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为研究PM2.5浓度如何响应人为排放提供了一次非常难能可贵的机会.本研究通过使用空气质量模型WRF-Chem和最新公开的清华大学MEIC2019以及MEIC2020排放清单模拟了 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以及2019年同期南京市PM2.5的浓度.通过设计排放情景,本研究探讨了南京市疫情暴发初期4个主要排放部门的排放量减少对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与2019年相比,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PM2.5浓度下降了30%左右,且下降比例呈现从南京市主城区向外递减的规律.疫情防控措施对于工业源和民用源排放的影响最大,分别下降了 37.4%和21.6%,符合南京市的生活特征、人口分布特征和主要工业区的实际位置.综上所述,今后南京市的减排工作应重点放在控制工业排放源和民用排放源上.本研究为之后南京市治理不同部门排放的PM2.5浓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新冠疫情WRF-Chem人为源排放MEIC

    衡水市三类臭氧重污染事件特征及其潜在源区研究

    陈瑞敏张玉婷韩冰赵孝伟...
    120-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臭氧污染作为环境重要污染物之一,对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构成严重威胁,备受关注.本研究利用2019-2021年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和衡水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对当地3类臭氧重污染事件的特征、气象条件、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污染特征方面,"类型1"和"类型2"的持续时间和污染强度强于"类型3".究其成因可知,3类臭氧污染发生时大气环流背景的差异,是导致这3类臭氧污染事件对应的气象条件和演变机理呈现明显区别的关键原因.为了给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关于臭氧污染生态效应科学应对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重点探究了 3类臭氧污染事件潜在源区的特征.研究发现,3类臭氧污染事件地面均受低压控制,对流层低层处于暖气团或暖脊前部,对流层中层500 hPa受西北气流或偏西气流控制.3类事件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山东西部及南部、河北东南部及渤海湾,并通过偏南和偏东路径输送到衡水,"类型1"潜在污染源区面积最大,污染最重,"类型2"次之,"类型3"最轻.本研究结果可为衡水市生态环境部门针对臭氧污染引发生态效应的预警预报及其科学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臭氧污染气象条件后向轨迹潜在源区

    十氯酮对蒙古裸腹溞的毒性效应及其跨代影响

    付焱鑫赵文崔竞丹魏杰...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分析了有机污染物十氯酮对蒙古裸腹溞的一代下急性毒性效应和5个连续世代只一代染毒对后续4代的慢性毒理效应,旨在了解该毒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机理和开发海洋有机污染测试生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十氯酮对蒙古裸腹溞的24 h LC50、48 h LC5.值分别为2.60 μg/L和2.28 μg/L,安全浓度为0.53 μg/L.在5个世代浓度为0.10~0.50 μg/L的慢性毒性试验中,P代至F2代溞各项种群增长参数出现剧烈波动,至F3和F4代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十氯酮对蒙古裸腹溞有明显的跨代毒性效应.

    十氯酮蒙古裸腹溞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跨代毒性

    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以贵州某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

    冯地宽梁龙曾明松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不少地区发生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泄漏而引发地下水污染和土壤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用水以及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以贵州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研究对象,详细调查了填埋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对填埋场上游、场内、下游地表水进行系统取样检测,采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水质污染指标和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填埋场下游区域地表水部分水质指标严重超标,部分样点水体污染程度为重污染;样品中污染物主要物质成分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物主要物质成分基本一致,表明该生活垃圾填埋场存在渗滤液泄漏,对下游地表水造成了污染.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环境调查评价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