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污染与防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

金均

月刊

1001-3865

hkzzs@163.com

0571-87986875;87998967

310007

杭州市天目山路109号

环境污染与防治/Journ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最早创刊的环境保护专业期刊之一,目前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刊源。本刊内容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监测和分析方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规划和预测、环保政策法规、环境管理、及企业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综述、专论、调查报告和经验介绍等。介绍最新的环境保护设备和仪器,报道国内外环境保护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麦秸秆负载纳米水合氧化铁去除水中Cu2+的特性研究

    陈权陈一良宋文旭张磊...
    1085-1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秸秆资源化利用与废水处理相结合,通过温和简便的浸渍法将水合氧化铁(HFO)纳米颗粒稳定地负载在麦秸秆表面制得二维片状纳米复合吸附剂(记为WS-HFO)用于去除水中的重金属Cu2+,并探究了 WS-HFO对Cu2+的吸附性能及机理。扫描电镜(SEM)观测到麦秸秆微观形貌有明显变化,负载的HFO纳米颗粒直径为50~80 nm,通过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确定了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投加量实验中0。07 g的WS-HFO对50 mL 16 mg/L Cu2+的去除率接近100%。溶液pH对WS-HFO吸附Cu2+有较大影响,pH为5。9时吸附量最大;竞争吸附实验证明共存阳离子Na+、Mg2+、Ca2+浓度高时不利于Cu2+的吸附。WS-HFO对Cu2+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WS-HFO对低浓度Cu2+有很强的吸附亲和力。固定床柱吸附/脱附运行结果表明,1。8 g的WS-HF O能有效处理1 980 mL模拟废水,使得出水平均Cu2+低于0。05 mg/L。以4 mol/L NaCl为脱附剂,7次循环重复利用试验Cu2+去除率能保持在89%~100%。

    麦秸秆水合氧化铁纳米复合材料吸附重金属

    脱水浓缩污泥热脱附中多环芳烃风险削减研究

    殷林剑林媛王庚张举...
    1091-1096,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脱水浓缩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风险熵等方法针对性分析污泥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在热脱附前后的组成和生态风险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热脱附温度的升高,污泥粒径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200、300、400、500℃下热脱附稳定45 min,PAHs热脱附效率分别为81。67%、99。32%、99。55%和99。53%;热脱附温度为300 ℃时,热脱附稳定15、30、45 min,PAHs的热脱附效率分别为91。09%、97。00%和99。32%。300~500 ℃下热脱附稳定45 min后绝大多数PAHs可达到无风险。控制热脱附温度和稳定时间,可以有效降解污泥中的PAHs,降低其生态风险。

    脱水浓缩污泥热脱附多环芳烃生态风险

    3种绿藻对市政污水的脱氮除磷效率及其细胞营养积累研究

    王杰田玲娜马永伟吴建新...
    1097-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3 种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尖细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为研究对象,使用灭菌和未灭菌的曝气池原水构建纯藻培养体系和藻菌共培养体系对其进行为期18 d的培养,探究了 3种绿藻对市政污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从资源化角度比较藻细胞营养差异。结果表明,3种绿藻生长良好,且在藻菌共培养体系中表现出了更高的光合潜力。3种绿藻培养液中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含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培养过程中去除率分别达到51%、76%、55%以上,小球藻对营养盐去除效果更佳,且在藻菌共培养体系中去除效果显著高于纯藻培养体系(p<0。05)。细胞营养测定结果表明,小球藻蛋白质质量分数和总油脂产率均高于四尾栅藻和尖细栅藻,且在藻菌共培养体系中更高。综上所述,小球藻在市政污水净化方面更具潜力,且藻菌共培养环境更有利于污水的脱氮除磷和细胞营养的积累。

    绿藻市政污水脱氮除磷细胞营养

    超嗜热菌对乡村有机固体废弃物发酵过程减量化的影响研究

    刘闯吴志博马兴冠姜悦...
    1103-1107,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发酵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存在发酵周期长、发酵温度低、容量大、水分高、减量化效果不佳等缺陷。采用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对乡村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将超高温环境下培养出的以芽孢杆菌(Bacillus)为核心的超嗜热菌剂添加到有机固体废弃物中,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堆体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种群进行分析,同时,对堆体温度、含水率、碳氮比(C/N,质量比)、pH、种子发芽指数(GI)和电导率(EC)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堆体的最高温度为86 ℃,以80 ℃为节点,发酵超高温期占比达到2/3,含水率从44。57%下降到29。09%,总减重率和总减容率分别为85。50%、50。51%,发酵结束时C/N、pH分别为15。56、7。55,发酵结束时物料的GI和EC分别为110。24%和3。72 mS/cm,发酵过程中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和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是达到堆体减量化效果的主要菌目。综上所述,超嗜热菌对好氧堆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乡村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处理较为理想的发酵菌剂。

    超嗜热菌好氧发酵乡村有机固体废弃物减量化

    富铁污泥生物炭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研究

    汤宇烽闫敏琪庞悦
    1108-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富铁污泥热解制备的富铁污泥生物炭替代Fenton反应中的铁源试剂对污泥进行调理以改善其脱水性能。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对富铁污泥生物炭调理污泥脱水性能有明显影响,800 ℃下热解制得的富铁污泥生物炭(RS800)脱水性能最优。污泥调理的优化条件为:污泥初始pH=2。00,RS800和H2O2投加量分别为0。2、0。08 g/g(以污泥中单位质量挥发性固体(VS)的投加量计),投加H2O2后反应15 min,在此条件下调理后污泥毛细吸水时间(CST)可下降至39。4 s,与原泥(CST=251。5 s)相比降幅达84。33%,污泥脱水性能显著增强。富铁污泥生物炭浸出Fe2+引发的Fenton反应能够有效促进H2O2分解产生大量·OH,·OH能够有效破坏污泥絮体中胞外聚合物质(EPS)结构,使有机物、蛋白质和多糖等从污泥絮体的内层释放到外层,并释放其中的结合水。同时,Fenton反应产生的Fe3+通过絮凝作用将细小粒径污泥凝聚成大而致密的颗粒,进一步释放结合水,最终实现污泥深度脱水。

    污泥脱水性能富铁污泥生物炭Fenton反应

    硫自养人工湿地对低碳氮比废水的脱氮效能分析

    陈俊刚张微谭映宇邵卫伟...
    1116-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硫自养人工湿地(SCW)可以高效稳定地对低碳氮比(质量比,C/N)废水进行脱氮处理,具有无需外加碳源、产泥极少、兼具除磷功能等优点。建立3组SCW小试装置,分别为上流式SCW(记为SCW-1)、上流式无植物SCW(记为SCW-2)、下流式SCW(记为SCW-3),以及一组常规上流式人工湿地小试装置(记为CW-1),对比4组小试装置在无外加碳源下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当进水硝态氮约12 mg/L、氨氮约3 mg/L时,CW-1、SCW-1、SCW-2、SCW-3对硝态氮的平均出去率分别为38。4%、93。7%、87。7%、88。4%,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为81。1%、71。3%、56。6%、60。1%,SCW-1表现出更强脱氮效果。对SCW-1沿程出水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氨氮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底部支撑层,受溶解氧(DO)影响较大;硝态氮的主要通过硫自养反硝化(SAD)过程去除,主要发生在含硫磺填料的功能层。SCW-1中的优势菌属为硫氧化酸硫杆状菌(Acidithiobacillus)、硫单胞菌(Thiomonas)、氧化硫菌(Sul-furicurvum)和硫卵菌(Sulfurovum),均与SAD功能相关。SCW可以增强对低C/N废水的脱氮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硫自养人工湿地低C/N废水深度脱氮

    生物转鼓去除苯乙烯废气的工艺优化及微生物群落分析

    贯文瑶周宿安俞国英张奕凯...
    1123-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活性污泥中筛出高效复合菌剂用于生物转鼓去除苯乙烯废气。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NaCl质量分数、pH、温度、转速和气体流量对生物转鼓去除苯乙烯废气的影响,发现前3者才有显著影响(P<0。05)。进一步对这3种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发现温度影响最小,pH影响最大。当pH为7。0、温度为33。46 ℃、NaCl质量分数为0。97%时,苯乙烯去除率最大,达到96。49%。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生物转鼓中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约72%;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相对丰度分别为34。86%、7。69%。

    复合菌剂生物转鼓苯乙烯废气响应面优化实验

    富含表面羟基的活性炭制备及其在电催化氧化垃圾渗滤液中的应用

    苏尚伟高俊斌慕朝沈佩茹...
    1128-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表面羟基对铁碳三维粒子电极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采用5 g活性炭中KMnO4用量15 g、用20 mL质量分数10%的H2SO4酸化、反应温度35 ℃、反应时间1 h的方法对市售活性炭进行氧化改性,并进行结构表征,发现改性活性炭相较于原始活性炭表面羟基量大大增加。然后将改性前后的活性炭制备成铁碳三维粒子电极,用于电催化氧化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在100 mL垃圾渗滤液中加入3 g电极、电催化氧化的反应温度50 ℃、电解电压8 V、O3流量0。2 L/min、电磁搅拌转速600 r/min的条件下,反应30 min,改性活性炭制备的铁碳三维粒子电极比未改性活性炭制备的电极对垃圾渗滤液的总有机碳、氨氮降解率分别提升了 26、20百分点。

    活性炭表面羟基铁碳三维粒子电极垃圾渗滤液电催化氧化

    曹娥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结构分析评价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唐文嘉尤爱菊周鑫妍徐泽琪...
    113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底栖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种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也可指示水环境质量状况。2021年5-6月,通过对曹娥江大型底栖动物样本的采集以及水体理化参数等环境因子的测定,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与功能摄食类群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曹娥江生态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4门19科43种,隶属于5种功能摄食类群,即刮食者、撕食者、收集者、滤食者、捕食者,其中收集者为优势功能群;功能摄食类群摄食均匀度指数(iFD)表明曹娥江流域大部分区域生态质量较差,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一元回归分析表明,jFD值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关性较好,且在人为活动显著影响、底栖生物组成变异较大区域,运用jFD评价河流生态质量有更好的适用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底泥pH、总氮、电导率和溶解氧是影响曹娥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

    摄食均匀度指数生物评价环境因子底栖动物曹娥江

    四川省西南部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及源解析

    王祎凡涂永成郝晓圆秦波...
    1139-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矿区重金属污染特征对矿山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四川省西南部铅锌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区域重金属污染程度,采用克里金插值法模拟区域重金属污染范围,综合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定量解析污染源及污染贡献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b、As最大值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风险筛选值,研究区内局部区域土壤受到较为严重的Cd、Pb、Hg、Zn污染。铅锌矿开采、洗选及冶炼等生产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域内Cd、Pb、Zn、As和Cu污染的首要因素,贡献率达到41。9%。

    铅锌矿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