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与健康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与健康杂志
环境与健康杂志

王撷秀

月刊

1001-5914

hjyjk@263.net

022-24333577,24333576

300011

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

环境与健康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联合主办。于1984年创刊,是环境卫生学专业的学术性期刊(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唯一认定期刊)。杂志编辑委员会由国内著名的环境卫生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组成。本刊报道宗旨是:以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全方位促进全国各地环境卫生工作水平的提高。主要读者对象:环境卫生、环境医学、环境保护专业工作者,各大专院校卫生学和环境科学的师生等。主要栏目:述评、专题报告、论著、调查研究、技术与方法、监督监测、专业信息、工作交流、卫生标准、综述、讲座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3-2019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黄慧敏何慧慧林珊珊马宁怡...
    283-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CO、NO2、O3暴露与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28日至2019年8月28日期间某医院每日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及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大气污染物与循环系统就诊量的相关性,并根据性别、年龄及季节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PM2.5、PM10、SO2、NO2浓度的升高对高血压、冠心病就诊量均有明显影响.PM10、SO2、NO2对女性、男性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均有影响.PM2.5、O3对女性影响明显,RRPM2.5 为 1.001%(95%CI:1.000%~1.002%),RR03 为 1.002%(95%C1:1.000%~1.004%).CO 对男性影响明显,RRCO为1.174%(95%CI:1.001%~1.377%).PM2.5、SO2、NO2 对 19~59 岁、≥60 岁人群影响明显;CO 对≥60 岁人群影响明显,RRCO为1.184%(95%CI:1.000%~1.402%).秋、冬季PM2.5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影响明显,RR秋季为1.007%(95%CI:1.001%~1.013%),RR冬季为 1.004%(95%CI:1.000%~1.007%);冬季 PM10、NO2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影响明显,RRPM10为 1.005%(95%CI:1.002%~1.008%),RRNO2为1.012%(95%CI:1.000%~1.023%).结论 大气污染物对循环系统疾病就诊量有影响,以≥60岁人群、冬季就诊量更为敏感.

    大气污染循环系统疾病非线性滞后分布模型分层分析

    本刊关于论著类文章的界定说明

    《环境与健康杂志》编辑部
    290页

    大气CO短期暴露对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影响

    温熙麟石瑀李镒冲符紫薇...
    29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62个城市中大气CO短期暴露对心力衰竭住院的影响.方法 基于China-PEACE心力衰竭回顾研究,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62个城市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同时获取62个城市每日CO暴露浓度和气象监测数据等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贝叶斯层次模型分析大气CO浓度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系,根据年龄、地区和季节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 117 364名心力衰竭患者,在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日均大气CO暴露浓度为1.07 mg/m3.CO浓度每升高1 mg/m3,暴露当天心力衰竭住院的OR值为1.041(95%CI:1.015~1.068).在住院前0~1 d,CO移动平均暴露水平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1.032,95%CI:1.001~1.06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的亚组人群中,大气CO暴露水平升高均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在北方地区CO暴露水平升高可以增加心力衰竭住院风险,而在南方地区,住院日前1 d和前2d对应的CO暴露水平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统计学关联相反[OR值分别为1.102(95%C/:1.054~1.153),0.949(95%CI:0.907~0.995)].结论 大气CO短期暴露水平升高可导致心力衰竭住院风险升高.

    CO心力衰竭住院广义相加模型贝叶斯层次模型

    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专业词汇

    《环境与健康杂志》编辑部
    295页

    黑龙江省两城市大气污染与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郑晶刘晓秋李宏威唐剑辉...
    296-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黑龙江省两城市大气污染对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黑龙江省H市和J市2016-2018年居民非意外日死亡人数、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及气象因素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广义相加模型定量研究PM2.5、PM10、SO2、NO2、O3和CO这6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对当地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结果 H市大气中PM2.5、PM10、SO2、NO2、O3和 CO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 49.2、74.3、23.9、40.3、78.4 µg/m3 和 1.0 mg/m3,J 市分别为 32.6、49.0、9.0、21.2、79.2 μg/m3 和0.6 mg/m3.H市和J市平均非意外每日总死亡人数分别为162、39例.各污染物浓度每增加10 μg/m3,H市和J市PM2.5致居民非意外日死亡人数分别增加0.26%(lag0)和0.35%(lag0),PM10分别增加0.19%(lag2)和0.31%(lag0),SO2分别增加1.06%(lag2)和 2.78%(lag1),NO2 分别增加 0.85%(lag2)和 1.31%(lag1),CO 分别增加 0.04%(lag5)和 0.06%(lag0),O3 分别增加0.83%(lag1)和0.64%(lag6).H市PM25对总人群的影响大于≥65岁人群和<65岁人群,NO2、03和CO对H市≥65岁人群影响最大,PM10和SO2对H市<65岁人群影响最大,而PM2.5、PM10、NO2、O3和CO对J市<65岁人群影响最大.结论 大气污染短期暴露可增加居民非意外日死亡风险,J市大气污染物(除O3外)对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影响风险高于H市,两城市SO2、NO2和O3对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影响值得关注.

    大气污染非意外日死亡黑龙江省城市

    淄博市大气PM10暴露与人群非意外死亡的时空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

    刘芳盈李平刘晓利杨淑霞...
    302-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淄博市PM10暴露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超额死亡风险.方法 收集淄博市2017-2019年每日居民非意外死亡资料、气象及大气污染数据,利用符合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进行超额死亡风险评估.结果 2017-2019年淄博市年均PM10浓度为112.07 μg/m3,呈现年度降低趋势,日均非意外死亡79例.PM10年均浓度和人群非意外死亡总体均呈现中心城区高、外围区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随着PM10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人群非意外死亡的超额危险度ER为0.36%(95%CI:0.18%~0.54%).当参考浓度分别为150、70 μg/m3时,2017-2019年归因于PM10的非意外总超额死亡人数分别为380、1 504例;以2019年PM10浓度(105μg/m3)为参考浓度,2017-2019年由于PM10浓度降低可避免非意外死亡324例.结论 PM10暴露可导致人群超额死亡风险增加,PM10浓度降低可导致超额死亡风险逐年降低.

    PM10非意外死亡超额死亡风险评估

    归因于大气PM25的冠心病所致某市人群健康损失

    韦晓淋陆艳王临池黄春妍...
    307-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某市近10年来归因于大气PM2.5的冠心病所致该市人群的健康损失.方法 收集2011-2020年某市大气PM2.5浓度及居民冠心病死亡资料,计算冠心病所致的早死寿命损失年,分析大气PM2.5短期暴露及长期效应,并评估PM25在国家一级标准(15 μg/m3)时的冠心病患者健康改善情况.结果 2011-2020年该市因PM2.5所致的全人群冠心病死亡人数从2011年的747例上升到2020年的890例,增加了 19.14%;归因于PM2.5所致冠心病的寿命损失为106 840.48人年.2011-2020年该市归因于PM2.5的冠心病对人均期望寿命的损失是0.20岁,男性为0.29岁,女性为0.12岁,男性是女性的2.42倍.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级标准(大气PM2.5年平均为15 μg/m3)的水平进行调整,该市冠心病近10年可以减少4 375例死亡,寿命损失年可以减少49 001.61人年,期望寿命可以提高0.09岁.结论 2011-2020年冠心病对该市居民造成一定的健康损失,降低PM2.5浓度后当地居民可获得良好的健康收益,提示PM2.5浓度降低可延缓该市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增加.

    心血管疾病PM2.5早死寿命损失年

    本刊关于论文采用不同文种进行再次发表的规定

    《环境与健康杂志》编辑部
    311页

    沈阳市大气O3与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寿命损失关系

    陈会杰毕海燕王孟颖陈建平...
    312-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4-2018年沈阳市O3污染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寿命损失的影响,并探讨人口特征和季节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方法 收集沈阳市2014-2018年心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逐日死亡人数、O3逐日平均浓度及同期气象资料,并计算逐日寿命损失年(YLL),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探讨O3污染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ER及YLL效应值).结果 O3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在累积滞后3d(lag03)达到最大效应,O3每增加10 μg/m3,ER及YLL效应值分别为1.08%(95%CI:0.53%~1.62%)和3.97(0.54~7.40)人年.不同人口特征下,O3对女性、≥65岁和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死亡风险 ER 更高,分别为 1.23%(95%CI:0.48%~1.98%),1.33%(95%C/:0.73%~1.93%),1.17%(95%CI:0.08%~2.27%),但仅不同性别和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LL效应值在男性、≥65岁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中表现出更高风险,但不同亚组人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暖季,O3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ER及YLL效应值的影响均明显增加.结论 沈阳市大气O3污染与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及YLL有一定相关性,女性、≥65岁人群为O3健康损伤的脆弱人群,暖季可增加O3对人群死亡风险及YLL的影响.

    臭氧心血管疾病死亡寿命损失季节效应

    2017-2021年丹东市元宝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与气温的关联性研究

    白梅阎涵姜海强孙继绪...
    317-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7-2021年丹东市元宝区大气温度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方法 收集2017-2021年丹东市元宝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温、气压等数据,描述气象因素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基本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探讨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暴露-反应及滞后关系.结果 心脑血管疾病与最高气温,出血性脑卒中与日均气温,心脏病与日均气压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日均气温在-13.3~9.5℃范围内时,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且温度为-13.3 ℃时RR值最大为14.00(95%CI:1.01~193.77).当气温在-8~2.3 ℃范围内时,日均气温是男性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气温在14.8℃以上时,日均气温是女性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低温下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在lag2达到最大值,为1.04(95%CI:0.94~1.16);高温下lag7的相对危险度最大,为1.02(95%CI:0.96~1.08),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调查人群在日均气温较低时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升高,应在冬春季节注意保暖,加强对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心脑血管脑卒中气温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