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贾永全

双月刊

1002-2090

byndxb@163.com

0459-6819135

163319

黑龙江省大庆市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平3月,属学术类刊物,初为半年刊,1997年改为季刊。刊登论文以校内为主,对校外的优秀论文也定量刊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直播下寒地水稻产量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潘世驹徐令旗李猛胡月...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9份寒地早粳稻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水直播下寒地水稻产量与品质关系.结果表明:水直播下结实率较高的水稻种质有着相对较高的整精米率、较低的垩白度;穗数较少的、千粒重较高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穗粒数对水直播反应较为迟钝的水稻品种、千粒重对水直播反应较为敏感的水稻品种,其米饭食味评分对水直播的反应较为敏感;结实率对水直播反应较为敏感的水稻品种,其整精米率、米饭食味评分对水直播的反应较为敏感;理论产量对水直播反应较敏感的水稻品种,其整精米率对水直播的反应较为敏感.

    水稻水直播产量品质寒地

    有机硒对绿豆萌发及叶部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亚茹孙浩月张琦吴洪斌...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小明绿绿豆(V igna radiata L.)为供试品种,以有机硒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有机硒浸种对绿豆种子萌发以及叶面喷施对绿豆叶部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探究有机硒对绿豆生长的作用效果,为生产富硒绿豆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2 mg·L-1有机硒浸种能保证绿豆种子正常萌发并显著提高芽期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浸种浓度过高会显著抑制绿豆种子的萌发;苗期叶面喷施有机硒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及实际光合速率(ΦPSII)无显著影响,但有提高光保护能力(ΦNPQ),减轻光损伤(ΦNO)的趋势;花期喷施有机硒后,叶部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及POD活性均随有机硒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MDA含量则是先降后升;适宜浓度的有机硒可以提高绿豆的产量,浓度过高绿豆产量明显降低.绿豆子粒中的含硒量随有机硒喷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有机硒浸种的适宜浓度为2 mg·L-1.叶面喷施的适宜浓度为40 mg·L-1.

    绿豆有机硒萌发生理指标产量

    MicroRNA在昆虫中的研究进展

    邓昌鑫何倩毓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MicroRNA(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它通过抑制靶基因的翻译过程或降解靶基因的mRNA,实现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近年来miRNA在昆虫方面已经有了许多的报道,一些miRNA的功能也得到了解析.在简要介绍miRNA的合成与调控机制、miRNA靶基因预测与功能验证的同时,重点对近年来miRNA在昆虫变态发育及生殖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希望为今后相关领域的昆虫miRNA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miRNA调控机制昆虫生物学功能

    木霉菌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拮抗作用及防效研究

    王天君陈志垚杨霞于广宇...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木霉菌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拮抗作用,为木霉菌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木霉菌的抑菌效果,筛选出高效菌株,通过菌剂拌种测定其防病效果.结果表明,筛选出的8株木霉菌生长速率快、产孢量大、对峙抑制能力强,且均能通过菌丝缠绕或侵入病菌菌丝内生长的方式寄生病菌.其中,拟康宁木霉78的抗生效果最强,其无菌发酵液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抑制率为92.9%.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拟康宁木霉78能较好控制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防效可达到59.07%~70.11%.综合分析拟康宁木霉78可作为研发控制马铃薯黑痣病生防菌剂的目标菌.

    木霉菌立枯丝核菌拮抗作用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减施对稻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

    张俊莹赵立琴吴金花庞晨...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在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减施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在黑龙江省前进农场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五年定位试验,试验共设7个处理,即单施氮肥、单施秸秆、秸秆还田+100%氮肥、秸秆还田+减氮10%、秸秆还田+减氮20%、秸秆还田+减氮30%,以不施秸秆及氮肥为对照,比较各处理0~20、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减氮10%处理可以提高土壤全氮、全钾含量,与对照相比不同土层全氮含量提高了6.25%、25.61%,全钾含量提高了9.65%、4.68%;秸秆还田+减氮10%处理与其他秸秆还田+氮肥处理相比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秸秆还田+100%氮肥处理相比上、下两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7.37%、15.69%,有效磷提高了3.74%、19.87%,速效钾提高了4.64%、30.76%;秸秆还田+减氮10%处理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土壤速效钾含量降低;秸秆还田+减氮10%处理与单施秸秆处理相比可以提高0~20 cm土层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秸秆还田+减氮10%处理可以提高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秸秆还田+减氮10%处理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减氮量超过10%时,氮量减少,水稻产量降低.在该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减氮10%为适合的水稻种植模式.

    秸秆还田氮肥减施土壤养分酶活性产量

    奶牛亚临床酮病相关血液指标变化和治疗方案的经济分析

    曹浩庞喜岳宋玉溪白云龙...
    36-4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选取40头年龄、体况、胎次相近的奶牛,分别分成两组为亚临床酮病(Subclinical Ketosis,SCK)组(n=16)和试验对照(CON)组(n=24),清晨饲喂前对其进行尾根静脉采血并测量其血液生化指标.后将酮病奶牛分为4组每组4头,对其进行丙二醇灌服治疗,并对其治疗前后的产奶量和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ic acid,BHBA)的变化数据进行收集,以评估体况、能量代谢、肝功以及矿物质元素指标的变化以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案的优劣性.结果:SCK阳性奶牛血液中的白蛋白(Albumin,ALB)、BHBA和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含量显著高于未患有SCK的奶牛.结论:奶牛亚临床酮病主要由奶牛围产期对能量的摄入不足够满足机体所需要,而产生能量的负平衡所导致的,对亚临床酮病为阳性的奶牛进行丙二醇治疗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防治奶牛亚临床酮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亚临床酮病生化指标丙二醇治疗方案

    奶牛围产期和泌乳早期主要营养代谢病代谢轮廓的研究进展

    王郅杰赵畅何林白云龙...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乳业的发展,奶牛代谢病和繁殖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奶牛代谢病和乏情取得了某些突破.依据文献检索和前期研究报道,以时间为线索,对奶牛围产期及泌乳早期(1~60 d)主要营养代谢病发生时,机体血浆与血清代谢变化以及代谢途径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更好地揭示奶牛代谢病和繁殖障碍的发生机制和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奶牛代谢组学乳热酮病乏情营养代谢病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探讨

    何涛万轩辰贾永全韦春波...
    49-5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而发展生态畜牧业养殖模式便是解决此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生态畜牧业与传统养殖模式以及集约化养殖模式相比较,具有资源利用效率高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等优点,尤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效果明显.从生态畜牧业的特点出发,对国内几种典型生态畜牧模式的结构特点及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为今后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生态畜牧业生态环境粪污处理生态畜牧模式

    丁酸梭菌的来源、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黄秋连王立超周昕王健...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丁酸梭菌是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其主要生存在动物肠道、动物粪便、泥土,以及发酵品质较差的高水分牧草或饲料性农作物青贮中.丁酸梭菌适应性强,具有耐热、耐酸和耐受多种抗生素等特点,可定植于肠道上,并且拥有可以改变人或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等优点.丁酸梭菌作为肠道益生菌和抗生素相比,可以有效的减少药物残留,具有绿色、安全、稳定性好、耐药性强等特点,是一种拥有广泛开发潜力的绿色添加剂,使其成为饲料业的新宠儿.对丁酸梭菌的性质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丁酸梭菌生理功能动物营养动物生产

    葡萄花色苷的组成及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朱磊李新月胡禧熙刘云清...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色苷是一种天然的水溶性色素,属于类黄酮类化合物,葡萄是花色苷的主要来源之一.以近期研究报道作为基础,介绍不同种类的葡萄花色苷及其中的修饰作用,并对葡萄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影响葡萄花色苷合成的因素进行概述,以期为葡萄花色苷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葡萄花色苷修饰作用生物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