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魏兆胜

季刊

1671-4679

jhit@vip.163.com

0451-88028495 88028496

150050

哈尔滨市道外区红旗大街999号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道路与桥梁工程、机电工程、材料工程、建筑工程、汽车工程、计算机与应用技术、工程管理为主,兼顾其他相关学科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设有材料工程、测绘与GIS、机械与控制工程、汽车工程、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融雪效果的导电沥青路面电极优化设计

    王国峰蔡明乐葛琪张梁...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电沥青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电极的设计与优化是关键工作,决定着导电沥青路面的导电效率,影响路面融冰雪的效果.在前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电极形式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方案设计,分别改变电极的间距、长度、材质进行实验,对比导电沥青试件的融雪效果.优化结果显示,选择铜作为电极材料,并综合考虑成本及后期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推荐最佳电极形式为单束铜电极,且间距为4cm时沥青路面性价比及升温效果最佳.

    道路工程沥青路面导电电极清除冰雪

    BSW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力学性能研究

    张煊铭张沛森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建筑固废基(BSW)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运用正交试验法,以水胶比、骨料取代率、骨料粒径为影响因素,对BSW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采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确定最优配合比及因素影响水平,利用线性拟合建立BSW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线性回归方程,探究不同龄期之间抗压强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胶比为0.4、骨料取代率为 20%、骨料粒径为 5~16 mm时BSW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最佳;根据影响因素贡献率,对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水胶比、骨料取代率、骨料粒径;在线性回归方程中数据点都均匀分布在拟合线两侧,拟合程度相对较好.

    再生混凝土正交试验配合比力学性能

    钢桥面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碎石黏结层材料设计

    梅佳鸿刘伟单景松王翔...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以较高的黏结强度及优良的变形性能成为钢桥面黏结层材料选择之一.根据钢桥面黏结层层铺法特点,制作了钢板+黏结层+SMA复合试件,以层间抗剪强度为评价指标,将黏结层各材料用量作为变化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五因素四水平试验设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碎石与钢板间黏结强度高,复合试件破坏均发生在黏结层与上覆层SMA之间;热熔型改性环氧树脂用量对黏结层剪切强度影响最大,第一层碎石撒布量影响最小;热熔型改性环氧树脂、第二层碎石及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用量 3 个因素变化时,层间剪切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最佳用量分别为1.9 kg·m-2、6.0 kg·m-2 和 2.4 kg·m-2;第一层碎石撒布量建议为6.0 kg·m-2,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用量应在小于 2.1 kg·m-2 区间进一步试验确定.

    钢桥面防水黏结层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剪切强度正交试验设计

    单向拉伸对土-土工织物系统渗透特性的影响试验

    周承国满晓磊周宏奇彭传耀...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单向拉伸对土-土工织物系统渗透性能的影响,选取了同一种类型 3 种不同规格的有纺土工织物,利用常水头渗透仪分别对经向、纬向拉应变为0%、3%、6%、9%状态下的W100、W120、W150 土工织物进行常水头渗透试验,并分析单向拉伸对 3种织物渗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规格的土工织物在受经向拉伸时,土-土工织物系统的渗透系数呈现出一种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受纬向拉伸时,土-土工织物系统的渗透系数不断增大且没有最终稳定值.

    土工织物常水头经向拉伸纬向拉伸渗透特性

    基于ISM结构模型的建筑装配式安全性评估

    陈丽君刘向华陈墨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装配式建筑吊装的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降低事故风险.为了实现现代装配式建筑吊装的安全性评估,研究引入了解释结构模型与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法相融合的评估方案,构建 20 个安全影响因素,采用毕达哥拉斯模糊集与层次分析法-最优解法对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安全措施投入与使用情况的中心度高达2.49,重要性最高.安全标准政策环境的中心度最低仅为 1.12,重要性最低.安全应急方案的原因度高达 0.75,影响力最高.D3工种搭配协调度的原因度最低,仅为-1.24,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最高.经过对相关案例的深入分析,发现研究所提方法的应用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一致,充分证明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解释结构模型装配式建筑安全性评估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法

    TC4f/LA91热压复合制备与组织性能研究

    王威霍雨晗浦丽莉
    32-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热压层合工艺制备 TC4f/L A91 复合材料,并对其复合界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为拓展M g-Li合金复合材料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分别用金相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s,OM)、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使用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检测元素分布情况、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复合材料的相组成,通过拉伸试验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TC4f/LA91复合材料界面具有扩散效应,基体中的主要元素Mg、Li、Al与增强体中的主要元素Ti、Al、V相互扩散,并随温度增加能够形成具有一定宽度(2~3 μm)且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扩散层,实现界面复合效果,界面处物相稳定,无新相产生.TC4f/LA91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对温度和增强体分数敏感,基本不随保温时间变化,有明显屈服现象.在 510℃保温 45 min工艺条件下、10 vol.%体积分数的抗拉强度为297 M Pa,相比LA91 基体抗拉强度增加50.76%,强化效果明显.在拉伸过程中,由于界面复合紧密,TC4 纤维未被拔出,其断口呈颈缩,LA91合金基体未发生明显开裂.

    LA91合金复合材料热压层合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安徽省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张欣雅胡枫徐建辉周梓涵...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气候变化对安徽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选取 2000-2020 年粮食作物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结合地理重心模型,分析气象要素、粮食作物产量和播种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气候变化对 3 种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呈现"升—降—升"特征;异常风速整体呈下降趋势,呈现"正相位—负相位"特征;日照时数整体呈上升趋势;2)稻谷、玉米和小麦播种面积重心的偏移趋势分别是东北、西北和东南向;3)稻谷、玉米和小麦产量重心的偏移趋势分别是东北、西南和东南向;4)气温对稻谷产量有显著正作用;风速对稻谷有显著正作用,对小麦有显著负作用;日照时数对稻谷、玉米和小麦均有显著正作用;湿度对玉米有显著正作用.21 年间安徽省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明显.

    种植结构气候变化地理重心ArcGIS安徽省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同演进及时空分异研究——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

    程家福马芮
    48-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运用多维度指标体系和2012-2021 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分析预测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空间演进状态,得出中部地区综合水平逐年上升、三元动态耦合协调效应不断增强、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中间强两头弱的空间异质性以及未来五年各省差距逐年减少的结论.通过分析三元动态耦合关系,提出政府应均衡教育资源布局,完善教育系统保障机制;高校建立健全职称评聘制度,科研人员树立社会服务态度;完善六省联动机制,打造跨区域联合体等多主体多层次建议,以期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耦合协调

    BBNJ谈判中公海保护区议题的困境与中国对策

    李晓蕙刘乐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类远航能力增强及捕捞技术提高,一些脆弱的海洋区域因环境破坏产生的连锁反应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谈判中,试图设立公海保护区来约束海洋敏感地区的活动.各国对海洋开发主张各异,部分海洋强国希望维护原有的海洋秩序,借助技术优势获得海洋资源.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应在BBNJ谈判中扮演积极角色,为世界海洋格局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做出努力.

    公海保护BBNJ海洋强国命运共同体

    安徽民俗画在当代水墨画中的创新研究

    王晓晖李超峰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炼安徽民俗画中特有的艺术元素和精神文化内涵融入水墨画创作,既能够表现水墨画绘画语言的精神性,又能拓展当代水墨画创作思路和空间,为当代水墨画创新提供新途径,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探讨如何将安徽民俗画元素融入当代水墨画创作中的新思路,将传统安徽民俗画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研究方向等内容在当代水墨画中进行创新表达,既保留安徽民俗画的特色,又使之能够与当代水墨画相契合.再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阐述这种创新,以期为传统文化艺术注入新活力.

    安徽民俗画提炼元素水墨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