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民族丛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民族丛刊

沃岭生

双月刊

1004-4922

nationalityy@yahoo.com.cn

0451-82605044

150008

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41号

黑龙江民族丛刊/Journal 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民族学专业学术类期刊。旨在交流民族工作经济,促进民族学研究。发表有关民族工作、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历史、民族学、民族风俗等方面的信息。开展民族文学、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研究。读者对象为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有英文目次及文摘。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意识形态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

    吕志敏代洪宝王宏德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是西方哲学发展的思想产物,马克思在培根、特拉西等哲学家的思想基础上,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建构了科学的、完备的意识形态理论,阐明了意识形态的理论特质和功能属性,意识形态具有实践性与先导性的二重属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流话语和实践要素,因而有意识形态的实践性与先导性的双重属性。面向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要求,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要在意识形态激荡交织中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引导,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之维和价值之维。

    意识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价值

    大数据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研究

    虎佳琦孙瑞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和利益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实践方法和行为习惯,为深入了解、挖掘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本文从大数据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出发,探讨大数据如何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内在逻辑,以及如何完整地实现这一过程。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数据社会心理全球化

    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康丽滢邓艳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民族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四个与共"为着力点,以"大思政课"为主渠道。面对教育主体的"数"和"质"有待改善、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精准性有待加强、教育方式的创新性与协同性有待提高等困境,民族院校应积极构建"三三三"育人体系,从完善"三级梯队"形成育人合力、实现"三个提升"明确育人目标、用活"三个阵地"打造育人平台等方面加以应对,着力解决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

    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张靖
    27-3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语教育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服务国家战略。我国外语教育普及率高,教育周期长,人文属性突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外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注重激发各民族学生共同的历史记忆、情感联结和身份认同;扎根中华大地,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将中国元素有机融入外语教学,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培养有家国情怀,有专业本领,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语教育课程思政

    从概括性思考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

    都永浩楚锐杰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国际符号学、形象学研究看,均存在文化内涵的泛化现象,对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研究不具有指导意义,只能从学术逻辑和方法上作为参考、参照。历史维度的中华文化符号划分为自然符号和人文符号两大类,赋予自然物以人文符号的意义才能形成自然符号,人文符号则是对核心价值观和精神禀赋的高度概括。中华民族形象是对中华文化符号所阐释意义的综合概括。学术研究中,存在将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与族裔(族类)符号、形象,与区域文化符号、形象,与不符合条件的符号、形象相混淆的问题。中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分类有象征符号、标志符号、言语符号三类;中华民族形象主要分为精神特质和行为模式。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包括超族裔性、概括性、优秀性、共同性、实践性等核心要素,对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历史维度核心价值观

    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型:杨松中华民族观念及其新时代价值

    孟凡东闫奕澎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松在着力推进东北民族革命政策转型的进程中,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情与党的民族理论成果,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理念出发创造性提出以"革命性"为内核的,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民族革命教育、注重民族平等、构建民族自治区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提出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实践。研究东北地区民族革命政策转型中的杨松中华民族观念,不仅有助于理解当时中华民族自身所蕴含的革命性的命运共同体本质内容,而且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启迪作用。

    命运共同体理念杨松革命性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文化润疆视域下红石榴所彰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吴常柏王志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润疆"视域下提炼民族团结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符号,能够有形有感有效讲好新疆故事,确保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扎根天山南北,推动民族团结工作高质量发展。符号表达正是通过运用比拟手法赋予事物新的精神代码,从而达到广泛传播、强化认同的效果。石榴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凝聚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守望相助的丰富蕴含。鉴于此,通过进一步挖掘红石榴所形塑的精神标识,涵括其基本要义所蕴聚的情感、规范和目标,挖掘各民族特色文化符号原型,联动精神意涵的内化外化、实现共相与殊相、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形成各族群众广泛接受并珍视的视觉形象、文化符号,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知与情感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图景。

    文化润疆红石榴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布展

    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何山河钟和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指导,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举旗定向,在"两个结合"的推进中完成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理想的吸纳和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理想的转化和价值体系的融通,既承继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文化的源脉,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还开拓和深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沃土,重构并持续发展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伟大事业的推进,从信仰理想、价值体系、文化实践三个层次上展开,从而也从这三个层次上确立了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信仰理想价值体系文化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民主体逻辑

    王云芳肖庆余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质上是人民共同体。从本体维度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民主体实质是各族群众,要厘清人民主体与各族群众的对应统一关系、人民主体与中华民族的有机统一关系和人民主体与民族个体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认知维度而言,人民主体逻辑构成了从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逻辑起点,到强调各族群众的行动价值和权利保障,再到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逻辑旨归的三维空间主线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人民主体的多维身份定位,还要强化主体保障机制,更要激发人民主体的内生动力。从价值维度而言,人民主体逻辑不仅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在国际社会崛起的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而且凸显出当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的发展逻辑和目标逻辑,具有强烈的务实实践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民主体主体逻辑

    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赫哲族产业振兴实践路径探析

    韩光明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是实现乡村"五大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赫哲族乡村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乡村产业振兴仍面临农业基础薄弱、三次产业融合程度低、专业人才不足等现实难题。针对赫哲族乡村产业弱项和发展短板,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聚焦重点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同时,推动赫哲族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赫哲族产业振兴产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