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民族丛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民族丛刊

沃岭生

双月刊

1004-4922

nationalityy@yahoo.com.cn

0451-82605044

150008

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41号

黑龙江民族丛刊/Journal 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民族学专业学术类期刊。旨在交流民族工作经济,促进民族学研究。发表有关民族工作、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历史、民族学、民族风俗等方面的信息。开展民族文学、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研究。读者对象为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有英文目次及文摘。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指画中多民族交融现象论析

    冯文开奥日莎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指画始于明末清初,至汉军镶黄旗人高其佩确立,逐渐在清代八旗画家中成为一个以传统中国画为基础而富有创新的绘画流派,并在清代宗室助推下大放异彩,在康乾年间由"传统绘画中之旁支"升格为中国多民族共享共创的艺术流派。八旗指画家对传统中国画创造性的接受与创新性的发展展示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艺术的向心力,而指画在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士中间的流播及其艺术风格的广泛影响则展现出中华文化艺术的强大融合力,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与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化艺术领域的历史例证。

    指画八旗多民族清代

    清代黑龙江水师营船只维修与管理研究

    陈莹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龙江水师是东北八旗驻防部队的主要力量,自建立以来,始终恪尽职守,雅克萨战役后由作战部队转为巡防部队。水师主要任务多于江河完成,所用船只在水面上巡逻游弋、靠岸停泊,极易受损,从而导致使用年限缩短。为保障其正常运转,船只的维护与管理是水师营人员重要工作之一,并形成严密规范的程序制度。营船完善的修造制度能够在确保船只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使黑龙江水师有效发挥重要职能。水上驿路的畅通巩固了清政府对东北边疆的管理,也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水师营船只维修黑龙江清代

    清内府重抄本《翻译三国志》暨《四大奇书第一种》初探

    吴雪娟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图书馆藏清内府抄本《三国演义》古籍,满汉文合璧,卷端题写满汉文"四大奇书第一种",书口题写"翻译三国志"。它在书眉粘贴"臣等谨按"黄签,提示避讳康熙帝至道光帝的名字。遇有疏漏的讳字,在相应的位置进行挖补、更正。所以,这部清帝"御览"的重抄本誊写于道光朝以后,原本却成书于康熙帝名"玄燁"讳写"元葉"之前。

    翻译三国志四大奇书第一种满文文献毛声山

    清代满汉臣合纂《御纂周易述义》考论

    李伟强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乾隆时官方发起《御纂周易述义》纂修工程,由傅恒、孙家淦等满汉重臣任总裁官,其中,满官主要负责统筹,汉臣揽阅书之责;易学专家吴鼎、梁锡玙任纂修官,具体落实书稿编撰工作。吴鼎、梁锡玙在编撰《周易述义》过程中,将自己的易学观贯彻到书稿中,托《周易述义》得到推广。《御纂周易述义》是清代官方经学体系的一部分,体现了清朝的文化选择和文治成就,也是清代满洲易学体系的重要部分,反映了满汉民族在学术文化领域开展的深度交往、交流和交融。

    清代满汉官方修书《御纂周易述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表征与路径研究

    付冬丽
    13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相互认同接纳所累积起来的,是既保留本民族特色、又与时代发展合理接榫的文化形式,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得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资源。在新的时空场域中,沿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脉络,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基础、现象表征以及未来路径。回望历程,以共生本体论、共生价值论、共生发展论、共生实践论的共生哲学立场剖析非遗千年发展所内生出的交互力、耦合力、内聚力、自愈力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在性、民族性、场域性、主体性的延续性作用。凝望现实,非遗所赋能的精神家园建设的现象化表征,具有"显性"与"隐性"同在的双重面向。展望未来,应当树立大历史观、大发展观、大时代观、大遗产观,以"共生"的根脉、"共育"的人才、"共在"的场域、"共情"的纽带,多维度推动非遗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集体记忆视角下鄂伦春生计方式转型研究

    马潇骁张思琪陈怀谛
    146-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从集体记忆的视角研究发现:在权力主体中,对于鄂伦春人来说政府、市场及文化学者的出现,一同建构了鄂伦春人的集体记忆,使鄂伦春人在延续狩猎生计记忆的同时又建构了关于农业生产、市场化的现代生计记忆,且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展现了鄂伦春人生计方式转型的过程。在身体实践中,技艺、仪式等身体实践是其生计方式转型的途径,并在现代推动了鄂伦春人副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在物化表现中,文字、地点和建筑等媒介是其生计方式转型的物质基础,在现代化中更加持久地保存与传承了传统文化。

    集体记忆传统文化生计方式转型鄂伦春族狩猎采集民

    2024年总目录

    157-160,封3页

    敬告作者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