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月刊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貉细小病毒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王振军程悦宁冯二凯刘利芳...
    56-62,12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建立貉细小病毒病发病模型,试验将20只试验貉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1×107.50TCID50组(Ⅰ 组)、1×106.50TCID50 组(Ⅱ 组)、1×105.50TCID50 组(Ⅲ组)、1×104.50TCID50组(Ⅳ组)和对照组(V组,注射MEM培养基),每组4只,Ⅰ~Ⅳ组灌服貉细小病毒HeB17株P5代(病毒含量为1×107.50 TCID50/mL),每只攻毒总剂量为5 mL/次.以攻毒貉的精神状态、食欲情况、粪便性状、粪便排毒、白细胞数及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作为观测指标,根据每组貉的发病数量计算半数感染量(ID50).结果表明:在攻毒后4~9天貉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如精神沉郁或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排血便等,严重者出现昏迷、死亡;发病貉剖检可见消化道肿胀、充血、出血、肠壁变薄.病理组织切片可见肠组织的黏膜上皮、固有层肠腺发生广泛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黏膜下层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脾脏淋巴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此外,攻毒貉在攻毒后第4,5天开始出现粪便排毒情况,白细胞数在也在攻毒后第2,3天开始下降.根据不同剂量攻毒结果计算得到貉细小病毒HeB17株(病毒含量为1x 107.50TCID50/mL)的ID50为1×10-2.5/5 mL,攻毒剂量为100ID50,即貉细小病毒HeB17株稀释至1×107.00TCID50/mL,攻毒体积为5 mL.说明貉细小病毒HeB17株可以作为评价貉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标准毒株,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貉细小病毒病发病模型.

    细小病毒HeB17株动物模型半数感染量(ID50)

    致犊牛脑炎大肠杆菌Flic3和FimD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克隆表达

    海永慧钦倩李蓓蓓马勋...
    63-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致犊牛脑炎大肠杆菌S9922的Flic3、FimD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行诱导表达,试验利用在线分析软件对Flic3、FimD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PCR技术扩增Flic3和FimD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32a-Flic3和pET32a-FimD,转化BL21(DE3)大肠杆菌感受态进行原核表达,并进行SDS-PAGE分析和 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Flic3蛋白的原子组成为C1381H2284N412O496S5,理论等电点为5.08,含有2个糖基化位点,α-螺旋、β-转角、β-片层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48.24%、6.39%、18.85%、26.52%,有13个可能的抗原表位.FimD蛋白的原子组成为C1828H2798N510O588S9,理论等电点为6.16,含有8个糖基化位点,α-螺旋、β-转角、β-片层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6.54%、5.50%、32.94%、56.02%,有15个潜在的抗原表位.Flic3和FimD蛋白都是亲水、稳定蛋白,都不含跨膜区和信号肽.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Flic3大小为51 ku,重组蛋白FimD大小为59 ku,皆以包涵体形式表达.Western-blot检测后目的条带与预期一致,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说明Flic3和FimD蛋白原核表达成功,可用于制备致犊牛脑炎大肠杆菌疫苗.

    犊牛脑炎大肠杆菌Flic3蛋白FimD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

    牛源乳房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郑添予于龙政徐晓琪李长春...
    69-7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建立快速检测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乳房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及停乳链球菌的方法,试验根据GenBank中3种细菌的非翻译区基因设计了 1对特异性引物和3个探针,建立了针对乳腺炎链球菌属3种细菌的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温度梯度、探针引物配比浓度进行优化,并对该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应用建立的方法对吉林省9个地区18个养殖场720份奶牛奶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最佳反应温度为60.2℃;引物和探针浓度最佳配比扩增体系为PCR Mix 10 μL,上下游引物各 1 μL,Uberi-P 0.8 μL,Dysg-P 0.7 μL,Agala-P 0.8 μL,DNA 模板 2 μL,无核酸水3.7 μL.该方法对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核酸浓度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2×10-5 ng/μL、1.4×10-5 ng/μL和1.0×10-5 ng/μL,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粪肠球菌、克雷伯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杆菌等多种病原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对720份奶样进行检测,其中无乳链球菌检出率为3.5%(25/720),乳房链球菌检出率为1.0%(7/720),停乳链球菌检出率为2.4%(17/720).说明建立的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可用于奶牛乳腺炎链球菌属细菌的病原学检测.

    奶牛乳腺炎链球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流行病学调查

    1株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强毒株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试验

    王美红王占新张琬玓苏朗驹...
    74-77,8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从引起雏鸭肝脏出血、脾脏白色坏死的临床病例中分离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毒株并研究其致病力,试验根据鸭呼肠孤病毒S3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对发病番鸭肝脏、脾脏组织研磨液进行RT-PCR鉴定,并将研磨液无菌处理后接种Vero细胞分离病毒,根据鸭呼肠孤病毒S1基因(包括δC基因)设计引物对分离毒株的8C基因进行克隆测序,以Gen-Bank 中部分毒株序列为参考,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剂量为2×105 TCID50细胞病毒液对1日龄番鸭进行颈部皮下注射,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特异性RT-PCR检测组织病料研磨液为阳性,在Vero细胞上连续传至5代出现明显的细胞融合现象且能稳定传代,病毒含量为1×10-4.33TCID50/0.1 mL.δC基因克隆测序结果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显示,分离毒株与2009年以来公布的部分NDRV毒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8.45%~99.17%,高度相似.以δC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该分离毒株处于水禽呼肠孤病毒基因2型分支,与水禽呼肠孤病毒基因1型和禽源呼肠孤病病毒距离较远.攻毒雏番鸭死亡率为40%,剖检发现肝脏出血,脾脏肿大,有轻微坏死灶或大面积坏死灶,有些质地较硬,肝细胞变性坏死、淋巴细胞浸润,脾脏淋巴细胞缺失,可见大面积坏死灶.说明本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NDRV流行毒株,且毒力较强.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分离鉴定δC基因遗传进化致病试验

    湘西地区吕氏泰勒虫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李晖宋金秋李中波汤国祥...
    78-8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湖南湘西地区吕 氏泰勒虫的基因变异情况、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进化关系,试验以采集于湘西地区的16株羊源吕氏泰勒虫为研究对象,运用PCR技术扩增其核糖体18S rRNA和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以此对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获得的16株羊源吕氏泰勒虫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的长度均为384 bp,共包含9个变异位点,种内差异为0~1.8%,种间差异为5.4%~62.1%;cox1基因序列的长度均为1 092 bp,其内共含2个变异位点,种内差异为0~0.2%,种间差异为16.7%~20.4%.此外,在基于18S rRNA和cox1基因序列所构建的遗传进化树中均发现,来自于湘西地区的16株羊源吕氏泰勒虫共位于进化树的同一分支上.说明湘西地区吕氏泰勒虫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变异,但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未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

    吕氏泰勒虫18SrRNAcox1遗传多样性遗传进化

    一例犬肝吸虫感染的病例报告

    田一男黄欣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年、雄性已绝育柯基犬,就诊前近半个月反复呕吐、腹泻,在其他宠物医院对症治疗无明显改善.为了对该病例进行诊治,采取临床检查、血液学检查、粪便直接镜检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患犬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过敏、炎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升高,提示存在肝细胞损伤;碱性磷酸酶活性及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升高,提示存在胆汁淤积;B型超声波检查发现肝实质内高回声亮点.初诊怀疑胆管炎,对症治疗无明显改善;复诊结合粪便中检出吸虫卵,最终确诊为肝吸虫感染.使用吡喹酮及对症治疗后,患犬症状改善,恢复良好.说明犬肝吸虫发病隐蔽,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以避免漏诊或误诊.

    肝吸虫病史调查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粪便沉淀试验胆管炎

    日粮中添加海藻酸钠对蛋鸡盲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H值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宋献艺张凯杨春雷杜丽英...
    88-9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在蛋鸡日粮中添加海藻酸钠对蛋鸡盲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H值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将600只30周龄体重相近、免疫状况相同的健康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0.8%海藻酸钠添加组、2%海藻酸钠添加组和4%海藻酸钠添加组,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0.8%海藻酸钠添加组、2%海藻酸钠添加组和4%海藻酸钠添加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8%、2%和4%海藻酸钠的试验日粮,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进行蛋鸡饲养试验,测定各组盲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与pH值,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各组盲肠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4%海藻酸钠添加组盲肠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pH值显著降低(P<0.05);2%海藻酸钠添加组盲肠中仅丙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乙酸、丁酸含量和pH值均差异不显著(P>0.05);0.8%海藻酸钠添加组盲肠中三种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pH值均差异不显著(P>0.05).经测序,共获得1 235 390条原始测序片段,其中有效测序片段为893 876条;各组盲肠菌群的OTU数目、ACE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4%海藻酸钠添加组的Chao1指数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2%海藻酸钠添加组和4%海藻酸钠添加组的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8%海藻酸钠添加组(P<0.05),而4%海藻酸钠添加组的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2%海藻酸钠添加组(P<0.05);各组盲肠菌群相对丰度排名前7位的科均为拟杆菌科、疣微菌科、理研菌科、毛螺菌科、普雷沃氏菌科、福赛坦氏菌科和乳杆菌科,其中拟杆菌科、疣微菌科与理研菌科是蛋鸡盲肠优势菌科;与对照组比较,0.8%海藻酸钠添加组、2%海藻酸钠添加组和4%海藻酸钠添加组盲肠中乳酸杆菌的相对丰度均极显著提高(P<0.01),分别提高了 208.32%、310.11%和763.78%.说明在蛋鸡日粮中添加海藻酸钠可以有效增加蛋鸡盲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降低pH值,改善蛋鸡盲肠菌群多样性,对蛋鸡肠道健康产生有益影响.

    蛋鸡海藻酸钠肠道挥发性脂肪酸pH值菌群多样性

    杂交构树叶发酵饲料对蛋雏鸡生长发育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吴芸谭诚田雄肖礼华...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将杂交构树叶发酵饲料合理用于蛋雏鸡日粮中,以缓解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紧缺问题,试验将204只体重相近、20日龄脱温的健康蛋雏鸡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7只.对照组饲喂不添加杂交构树叶发酵饲料的基础日粮,试验Ⅰ、Ⅱ和Ⅲ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6%、9%的杂交构树叶发酵饲料替代部分麦麸的试验日粮,预试期3 d,正试期30 d;测定蛋雏鸡的生产性能指标(初重、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钙和磷)表观消化率及脏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胃、腺胃和肠)指数,研究杂交构树叶发酵饲料对蛋雏鸡生长发育及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初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Ⅱ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略低于对照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略高于对照组,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末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杂交构树叶发酵饲料添加比例的增加,蛋雏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大体上呈现升高趋势.试验Ⅰ、Ⅱ、Ⅲ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Ⅱ组粗脂肪、磷表观消化率略低于对照组,钙表观消化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钙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磷表观消化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个试验组的各脏器指数与对照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日粮中添加杂交构树叶发酵饲料能够增加蛋雏鸡的采食量,添加比例为3%和 6%对蛋雏鸡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脏器发育无明显影响,因此在蛋雏鸡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发酵杂交构树叶是可行的.

    杂交构树叶发酵饲料蛋雏鸡生长性能脏器指数表观消化率

    牛羊腹泻回服液对靶动物牦牛的安全性试验

    黄向月何世明吴锦波余康健...
    98-10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牛羊腹泻口服液在建议剂量下对靶动物牦牛的安全性,试验将20头待宰牦牛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及1,3,5倍剂量组,每组5头,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1,3,5倍剂量组分别以建议剂量的1,3,5倍剂量进行连续15 d 口服给药.试验期间每天给药前后观察并记录牦牛的精神、采食、饮水及二便等临床体征;并在给药后第0,5,10,15天分别采集血液,检测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最后一次采血后将牦牛屠宰并解剖,采集肝脏、肾脏组织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后观察肝脏、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剂量连续给药15 d对受试牦牛的临床体征无明显影响.在第0天时,对照组的嗜酸性粒细胞数(EO)显著高于1,3倍剂量组(P<0.05),而中性粒细胞(NEUT)比率显著低于1,3,5倍剂量组(P<0.05);在第5天时,3倍剂量组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的NEUT比率显著低于1,3,5倍剂量组(P<0.05);在第10天时,对照组的MCV显著高于1,3,5倍剂量组(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显著高于1,5倍剂量组(P<0.05),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低于1,3,5倍剂量组(P<0.05);在第15天时,对照组的MCV、血细胞比容(HCT)均显著高于1,3,5倍剂量组(P<0.05),MCH显著高于1,5倍剂量组(P<0.05),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显著高于5倍剂量组(P<0.05),MCHC显著低于1,3,5倍剂量组(P<0.05),NEUT比率显著低于1,3倍剂量组(P<0.05),各组间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0天时,3倍剂量组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5倍剂量组(P<0.05);在第5天时,对照组的总蛋白(TP)含量显著低于3,5倍剂量组(P<0.05);在第15天时,对照组的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1,3倍剂量组(P<0.05),各组间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H.E.染色结果发现,各组牦牛肝脏、肾脏组织结构除偶见出血外大致正常.说明牛羊腹泻口服液在1倍建议剂量下使用对靶动物牦牛具有安全性.

    牦牛中藏药牛羊腹泻口服液安全性试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灌喂鼠李糖乳杆菌对妊娠后期小鼠羊水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毛静雷韩涛刘佳佳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鼠李糖乳杆菌对妊娠后期小鼠羊水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按照体重、日龄相近、配种日期相同的原则选择30只SPF级妊娠小白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灌喂组.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对照组小鼠灌服0.5 mL灭菌生理盐水,灌喂组小鼠灌服0.5 mL含有0.125 g鼠李糖乳杆菌的灭菌生理盐水.分娩前,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小鼠羊水,冷冻保存,用于提取小鼠羊水中细菌的RNA,分析细菌 Observed_species、PD_whole_tree、Shannon、Simpson、Chao 1、Ace 及 Goods_coverage 指数,门和属水平细菌的丰度,并进行LEfSe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灌喂组小鼠羊水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了 20.80%(P<0.05),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了 4.26%(P<0.05);灌喂组特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544个;丰度较高的有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且灌喂组变形菌门的丰度比对照组降低了 58.64%,差异显著(P<0.05);两组间属水平的物种丰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LEfSe分析显示,对照组的优势菌群是假单胞菌目、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灌喂组是未确定的细菌门、未确定的细菌纲.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给妊娠后期小鼠灌喂鼠李糖乳杆菌能够明显提高羊水菌群多样性,增加羊水菌种种类,改变羊水菌群丰度,显著降低变形菌门数量.

    鼠李糖乳杆菌羊水菌群多样性妊娠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