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月刊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凉山黑绵羊线粒体DNA D-loop序列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进化研究

    黄卫平孙艳符俊郑玉才...
    57-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凉山黑绵羊遗传多样性及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母系遗传进化情况,试验选取60只来源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普格县、盐源县、布拖县3个地理黑绵羊群体,每个县均为20只,公母各半,提取血液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并测序,统计试验黑绵羊D-loop序列的突变位点和单倍型,计算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Pi)、平均核苷酸变异数(K)和Tajima'sD值,分析各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并基于遗传距离和单倍型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试验黑绵羊mtDNA D-loop序列有1 106,1 176,1 180,1 181,1 182 bp5个长度类型,主要为1 180 bp、1 181 bp两种类型;存在101个不包括插入/缺失的变异位点;共有46种单倍型,其中8种为共享单倍型;不同群体的单倍型存在较大差异,Hd平均值为0.988,Pi平均值为0.016,K平均值为18.090,Tajima's D平均值为-0.180 69;布拖黑绵羊与普格黑绵羊和盐源黑绵羊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而普格黑绵羊和盐源黑绵羊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3个地理黑绵羊群体分布在A、B两个支系中,其中有76.7%的个体分布在A支系.说明3个地理黑绵羊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至少有两个母系起源;并且3个地理黑绵羊群体的mtDNA D-loop序列属于中性突变,表明凉山黑绵羊仅经历了自然选择,今后开展人工选择的空间极大,是一类亟待保护、值得开发的绵羊种群.

    凉山黑绵羊线粒体DNAD-loop序列遗传多样性母系遗传进化起源

    发情母牛阴道黏液刺激、饲喂中草药添加剂及不同解冻温度和时间对牛冷冻精液品质的影响

    姚奕蕾孔炜顾慧慧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牛细管冻精冻前和冻后的精子活力,改良冻精受胎率,试验用涂抹发情母牛阴道黏液刺激种公牛、在日粮中添加1%中草药添加剂、用不同温度和时间解冻牛冷冻精液的方法测定冻前和冻后精液品质指标(精液量、精子活力、精子密度、生产冻精数、精子复苏率),筛选可提高西门塔尔牛种公牛冷冻精液品质的条件.结果表明:与未涂抹发情母牛阴道黏液种公牛比较,涂抹发情母牛阴道黏液的种公牛鲜精精子活力和冻后精子活力及牛均生产冻精数均显著提高(P<0.05);鲜精精子密度和牛均新鲜精液量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种公牛日粮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可显著提高鲜精精子活力、冻后精子活力和精子密度(P<0.05),精子复苏率也明显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90℃解冻3~4 s、80℃解冻4~5 s、70℃解冻4~6 s,60℃解冻8~9 s,50℃解冻20~30 s时精子活力较高,其中以70℃解冻牛细管冻精4~6 s、80℃解冻4~5 s时精子活力最高且较为稳定.说明应用发情母牛阴道黏液刺激、饲喂中草药添加剂及合理的牛冻精解冻温度和时间可提高牛冻精精子活力.

    西门塔尔牛发情母牛阴道黏液中草药添加剂冻精解冻温度解冻时间精子活力

    围产后期亚临床酮病对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赵婉莉王雪莹张才刘克森...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围产后期奶牛亚临床酮病(subclinical ketosis,SCK)对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在陕西省某大型集约化牧场选取560头奶牛于产后第1,4天测定血液电解质,并根据产后第4天的血酮水平,筛选对照组健康奶牛和亚临床酮病组奶牛各60头,每组含1胎、2胎、3胎、3胎以上(3+胎)奶牛各15头,跟踪记录各组奶牛产后21 d内健康状况,统计产后奶牛真胃移位、胎衣不下、乳腺炎、肠炎、蹄病的发病情况;产后第7,14,21天的日泌乳量;每头奶牛产后305 d内每天的产奶量并计算其本胎次泌乳总量、高峰日、高峰奶量、泌乳持续力相关指标;统计每头奶牛的配准天数与输精次数繁殖指标.结果表明:在产后第1天,亚临床酮病组血清中钠离子(N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离子钙(iCa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产后第4天,亚临床酮病组血清中Na+含量高于对照组,亚临床酮病组血清中iCa2+含量低于对照组,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亚临床酮病组奶牛产后真胃移位、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奶牛产后第7,14天,对照组奶牛泌乳量较亚临床酮病组分别增加了2.49,2.30 kg;1胎次(头胎)奶牛中亚临床酮病组305 d泌乳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产牛(2胎次、3胎次以上)中亚临床酮病组305 d泌乳总量均比对照组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高胎次奶牛(3+胎次)泌乳持续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亚临床酮病组1胎次奶牛输精次数与配准天数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2胎次、3+胎次奶牛输精次数与配准天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亚临床酮病会对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影响,同时会增加真胃移位、胎衣不下等产后疾病的发病率,且亚临床酮病对泌乳总量的影响与胎次有关.

    亚临床酮病奶牛血钙浓度健康生产性能

    PRRSV类NADC30毒株免提取核酸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于新友李天芝肖跃强沈志强...
    74-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建立简便、快速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类NADC30毒株免提取核酸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试验根据GenBank中PRRSV类NADC30毒株NSP2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了直接对样品中PRRSV类NADC30毒株检测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并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PRRSV类NADC30毒株免提取核酸荧光定量 RT-PCR 方法的扩增体系(20 μL)为 2×PrimeDirect Probe RT-qPCR Mix 10 μL,PRRSV类 NADC30 毒株液 1 μL,NADC30-F(15 μmol/μL)0.8 μL,NADC30-R(15 μmol/μL)0.8 μL,NADC30-P(15 μmol/μL)0.4 μL,灭菌纯化水7 μL.扩增程序为 90℃3 min;60℃5 min;95℃5 s,54℃20 s(收集荧光信号,选择FAM通道),40个循环.该法特异性好,对其他猪常见病原无交叉反应.对PRRSV类NADC30毒株液的最低检测限度为3.98 TCID50/100μL,与传统提取核酸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敏感性一致.不同病毒含量样本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不高于2%,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临床样本检测结果与传统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结果一致.说明建立的PRRSV类NADC30毒株免提取核酸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PRRSV类NADC30毒株的临床检测.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免提取核酸荧光定量RT-PCR敏感性

    新疆北疆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副结核病的检测与分析

    张丽媛吴桐忠马雪操义恒...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了解新疆北疆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副结核病的流行情况,试验按照分层抽样的原则,随机采集不同年龄阶段258份奶牛血清样本,用ELISA方法检测副结核病血清抗体;采集5份长期腹泻、体型消瘦奶牛的直肠刮取物,应用PCR方法扩增副结核分枝杆菌的16S rRNA基因、IS900基因及亚型分型基因,并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该养殖场奶牛副结核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7.44%(45/258);>3~6月龄犊牛副结核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8.24%(13/34),极显著高于>1~2 岁(7.89%,3/38)、>2~3 岁(9.72%,7/72)、>5~6 岁(4.55%,1/22)成年牛(P<0.01);犊牛期副结核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1.48%(17/54),高于育成期(8.57%,3/35)、泌乳后期(11.43%,4/35),差异显著(P<0.05);头胎牛副结核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69%(5/65),低于0胎牛(22.47%,20/89)、二胎牛(21.95%,9/41),差异显著(P<0.05);犊牛阶段副结核病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育成阶段(8.57%,3/35)、妊娠阶段(15.87%,10/63)和泌乳阶段(14.15%,15/106),差异显著(P<0.05),育成阶段与妊娠阶段、泌乳阶段差异不显著(P>0.05).5份直肠刮取物PCR检测结果显示,3份样品为牛型副结核分枝杆菌.说明该规模化牛场副结核感染情况不容乐观,不同年龄、生产阶段、胎次和生理阶段均有分布,感染菌株为牛型副结核分枝杆菌,提示犊牛感染是影响奶牛副结核病感染的重要风险因素.

    新疆奶牛副结核病副结核分枝杆菌血清抗体

    宠物犬椎间盘疾病导致后肢瘫痪的发病调查及针刺选穴治疗分析

    肖彬范汝鹏郭晓程吕美芸...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椎间盘疾病(intervertebral disc disease,IVDD)导致宠物犬后肢瘫痪发病规律及针刺治疗的选穴规律,试验于2020年7月份—2021年3月份,通过实地考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内176家宠物医院应用中兽医针刺技术治疗犬IVDD导致后肢瘫痪的病例53例,对调查病例中患犬的品种、年龄、性别、发病月份、治疗恢复时间、针灸治疗选穴部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巴犬发病率最高,占总病例数的39.62%;5~<7岁犬易发病,占总病例数的45.28%;雄性犬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数的79.25%;3,4月份气温变化较大,为该病发生的高峰期;67.92%的患犬针灸治疗1~2个月即可恢复健康.排除阿是穴后,共涉及48个腧穴,使用总频次达726次.使用频次最高的是百会穴和后三里穴,各53次;腧穴多集中在躯干部和后肢部.躯干部腧穴共21个,使用频次为379次;后肢部腧穴共25个,使用频次为343次;后肢太阳膀胱经的使用频次最高,腧穴10个,共使用189次.五腧穴共9个,使用176次,使用频次最高.说明IVDD导致的宠物犬后肢瘫痪针刺治疗选穴应注重辨经取穴,重视阿是穴、阳经经穴和局部特定穴的选择,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宠物犬针刺椎间盘疾病后肢瘫痪选穴规律病例分析

    3例猫短暂性心肌增厚病例的诊治

    于飞刘蕾于咏兰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3只猫在进行不同手术后出现了呼吸急促症状,为了对其所患疾病进行诊治,采取一般临床检查、血细胞分类计数、血液生化指标、X射线、心脏超声检查,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治疗.结果表明:3只猫均存在心肌肥厚、左心房扩张,初步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HCM)或短暂性心肌肥厚(TMT),同时3只猫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源性肺水肿,在进行了吸氧和利尿的治疗后症状缓解,随后以HCM的治疗方案进行管理,在之后的心脏超声复查中,3只猫的心脏结构及功能均恢复正常,预后良好.3只猫最终确诊为短暂性心肌增厚.说明当年轻猫经历了能使猫应激的前驱病史后被诊断为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HCM表型时,TMT应当被纳入鉴别诊断.

    心肌肥厚短暂性心肌增厚心源性肺水肿肥厚性心肌病

    湖南省部分地区养猪场PEDV的检测及S1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彭娜娜王文范方程宁慧敏...
    93-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2020-2021年湖南省部分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遗传变异情况,试验从10个暴发仔猪腹泻的猪场采集40份样品进行PEDV核酸检测,统计阳性率,并对部分阳性样品的S1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场阳性率为60.0%,40份组织样品中有21份为PEDV阳性,阳性率为52.5%;6个阳性猪场随机挑选的6份样品PEDV毒株S1基因扩增得到大小均为1 700 bp左右的目的条带,其核苷酸和对应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7.2%~99.8%和95.4%~99.5%,与国内外流行的PEDV变异株(G2型)对应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8%~99.2%和95.0%~98.7%;与PEDV疫苗株(CV777株,G1型)对应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1.2%~92.3%和88.9%~90.8%.进一步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获得的6个PEDV毒株均属于G2亚群,与我国流行的PEDV变异株所属分支相隔很近.说明PEDV是导致湖南省部分地区仔猪腹泻的常见病原,且均为PEDV变异株.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基因遗传变异系统进化分析湖南省

    1例拉萨犬基底细胞瘤的诊治

    刘成武许文洋杨敏
    97-99,13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1只7岁雄性拉萨犬因面颊部有个小肿物而就诊,采用病史调查、临床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检查方法进行初步诊断,并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患犬面颊部肿物为基底细胞瘤,发展到T2期,未出现区域淋巴结或远端转移.对患犬进行手术切除面颊部肿瘤,同时进行药物治疗,术后该犬恢复良好,出院后1,3,6个月回访,未见复发.说明犬基底细胞瘤如果早发现、早诊断,经过根治性手术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面颊部基底细胞瘤手术方案组织病理学诊治

    碱蓬促生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对盐碱胁迫下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艳蕊吕金泽宋标刘旭桐...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碱蓬促生细菌,并研究其对盐碱胁迫下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采集较为健壮且无病虫害的碱蓬植株及其根际土壤,对其中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耐盐碱性分析,并研究各分离菌株对盐碱[NaCl、Na2SO4、NaHCO3、Na2CO3物质的量的比为9 ∶ 1 ∶ 1 ∶ 9,浓度为0(不添加),50,100,150,200,300 mmol/L]胁迫下苜蓿种子发芽率、根长、芽长和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碱蓬根际土壤及植株内共获得5株分离菌株,分别为JT2、JT4、JT8、JG1和JJ5;经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的分析后确定JT2、JJ5和JG1为沙雷氏菌,JT4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JT8为短小芽孢杆菌.当盐碱溶液浓度≥50 mmol/L时,JT2和JJ5生长受到抑制;当盐碱浓度≥100 mmol/L时,JT4生长受到抑制;当盐碱浓度≥150 mmol/L时,JG1生长受到抑制;当盐碱溶液浓度为50~150 mmol/L和300 mmol/L时,JT8生长受到抑制.当盐碱溶液浓度为50,100 mmol/L时,经各分离菌株处理的苜蓿种子发芽率和根长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加菌悬液的苜蓿种子,P<0.05);当盐碱溶液浓度为150 mmol/L时,经JT4处理的苜蓿种子发芽率和根长显著高于对照(P<0.05),经JJ5和JT8处理的苜蓿种子发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根长略高于对照(P>0.05),且经JT4处理的苜蓿种子发芽率和根长显著高于JJ5和JT8(P<0.05).当盐碱溶液浓度为100 mmol/L时,经各分离菌株处理的苜蓿种子芽长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当盐碱溶液浓度为150 mmol/L时,经JT4处理的苜蓿种子芽长显著高于对照(P<0.05),经JJ5和JT8处理的苜蓿种子芽长均略高于对照(P>0.05).当盐碱溶液浓度为100 mmol/L时,经JT4、JJ5、JT2、JG1和JT8处理的苜蓿种子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当盐碱溶液浓度为150 mmol/L时,经JT4、JJ5和JT8处理的苜蓿种子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经JT4处理的苜蓿种子鲜重显著高于JJ5和JT8(P<0.05).说明5株分离菌株均为碱蓬促生细菌,其中JT4对盐碱胁迫下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效果最佳.

    碱蓬促生细菌筛选鉴定盐碱胁迫苜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