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月刊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对奶牛养殖业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

    代首寒许佳彬王立民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奶牛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基于2009-2018年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奶牛养殖面板数据,首先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奶牛养殖业环境效率,再分别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对奶牛养殖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及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最后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人力资本在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对奶牛养殖业环境效率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2009-2018年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奶牛养殖业环境效率平均值为0.68.产业集聚和环境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技术创新在1%统计性水平上对奶牛养殖业环境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产生的"产污效应"具有放大作用,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对奶牛养殖业环境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并非相互作用,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技术创新对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产业集聚对奶牛养殖业环境效率的影响仅存在直接效应,技术创新对奶牛养殖业环境效率的间接效应不是"中介效应"而是"遮掩效应",技术创新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而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对奶牛养殖业环境效率产生负向影响.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合理提高奶牛养殖产业集聚水平;促进奶牛养殖企业绿色环保技术研发;发挥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协同作用;提高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人力资本水平.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奶牛养殖业环境效率人力资本

    我国省域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演变特征分析

    姬一帆何泽军刘芳
    10-1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我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本研究构建了生猪产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聚类分析法对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与港澳台地区)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与分类,并对其演变特征和推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我国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起伏较大,但绝大部分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有所提升;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增长较快的省份(自治区)包括内蒙古、山西、宁夏、青海、甘肃等,仅北京和新疆出现负增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产品安全是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上升的主要推动因素;按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将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集聚为Ⅰ、Ⅱ、Ⅲ、Ⅳ类,水平较高的Ⅰ类和Ⅱ类省份(自治区、直辖市)逐渐增多,且大部分集中于东北、中部粮食主产区和西南地区;资源节约水平的提升是Ⅰ类和Ⅱ类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产品安全水平和产出高效水平较低是Ⅲ类、Ⅳ类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生猪产业绿色发展缺乏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产出高效水平增长缓慢迟滞了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Ⅰ类和Ⅱ类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速度.最后,笔者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我国生猪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养殖模式创新,提高我国生猪产业产品安全水平与环境友好水平;加强区域协调,全面推进生猪产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水平测度演变特征推动因素绿色发展生猪产业

    东营市奶牛免疫无布鲁氏菌病和无牛结核病小区创建与探索

    程国明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奶牛布鲁氏菌病和牛结核病是严重危害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的主要人畜共患病.随着我国奶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不断推进,加快推动奶牛免疫无布鲁氏菌病和无牛结核病小区建设势在必行.笔者以东营市为例,从奶牛免疫无布鲁氏菌病和无牛结核病小区的建设情况、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规定动物疫病免疫和监测,以及官方监管和评估验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全面总结了相关经验与关键问题,以期为奶牛免疫无布鲁氏菌病和无牛结核病小区的建设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奶牛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无疫小区净化免疫东营市

    犬腺病毒2型载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张慧莹王田田王运航张雅雅...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犬腺病毒2型也称犬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可诱导宿主产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将外源基因插入犬腺病毒2型早期转录区后可诱导宿主产生低水平的先天免疫,且能够在宿主体内安全、持续、稳定地表达外源基因,为基因转移提供了条件.犬腺病毒2型载体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高、抗原表达能力强、易于进行各种遗传改造操作和携带大片段的外源基因等特点,是目前作为动物疫苗与基因治疗最有发展前景的非人类腺病毒载体之一.犬腺病毒2型载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动物疫苗研制、基因治疗等多个生物医学领域.笔者就犬腺病毒2型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犬腺病毒2型载体的发展、构建方式及在动物疫苗研制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挖掘犬腺病毒2型载体在基因治疗、动物疫苗研制中的作用,以及为下一代犬腺病毒2型载体平台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犬腺病毒2型犬腺病毒2型载体同源重组动物疫苗基因治疗

    新发和再现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风险和防控

    高雅崔德福王宝囤石焕焕...
    29-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的爆发严重扰乱了全球人类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给我国和全球各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肆虐和蔓延,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应该如何面对新发和再现人畜共患传染病.笔者综述了新发和再现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危害和潜在威胁、出现原因、传播途径、防控策略和方法,同时重点强调了"人病兽防、兽病人防、人兽共防"的防控策略,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以便在未来更好地对抗新发和再现人畜共患传染病.

    新发再现人畜共患传染病危害传播途径防控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研究进展

    雷天宇庄丽云郑新添
    33-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Avian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正反转录病毒亚科γ反转录病毒属的一种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禽感染REV后引发急性网状细胞肿瘤、慢性淋巴肿瘤、矮小综合征等症状,导致鸡群大量死亡或发育不良,严重威胁着我国养禽业的安全.笔者从RE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理与防控方面进行综述,为REV的基础研究及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理防控

    不同粒径牛乳脂肪球中磷脂酰胆碱含量的质谱分析

    胡明月卢文燕杨静娜黄啟雪...
    38-4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粒径乳脂肪球层与磷脂酰胆碱(PC)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含量的关系,试验采用重力分层法对中国荷斯坦奶牛乳样进行分层,用激光粒度仪测量不同层乳样的粒径参数﹛表面积相关等效直径(D[3,2])、体积相关的等效直径(D[4,3])、10%粒子的体积径[Dv(10)]、50%粒子的体积径[Dv(50)]、90%粒子的体积径[Dv(90)]、比表面积(SSA)﹜,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乳脂肪球粒径最大层和最小层乳样中PC和LPC含量.结果表明:乳样在重力因素下从下到上共分为1~7层(F1-F7);粒径参数D[3,2]、D[4.3]、Dv(10)、Dv(50)、Dv(90)均呈现从F1到F7逐渐增大的趋势,而SSA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F1的D[3.2]和D[4,3]最小,分别为2.11 μm和2.37 μm,显著小于其他层(P<0.05);F7 D[3,2]和D[4,3]最大,分别为3.37 μm和4.16 μm,显著大于其他层(P<0.05).在F1(粒径最小层)和F7(粒径最大层)乳样中共检测到18种PC和17种LPC;与F1乳样相比,F7层乳样中 PC 和 LPC 含量均增加,其中 PC(28 ∶0)、PC(30 ∶0)、PC(31 ∶0)、PC(32 ∶0)、PC(34 ∶0)、PC(32 ∶1)、PC(34 ∶1)、PC(36 ∶1)、PC(32 ∶2)、PC(34 ∶2)、PC(36 ∶2)、PC(34 ∶3)、PC(36 ∶3)、PC(36 ∶4)、PC(38 ∶5)、PC(38 ∶6))、LPC(14 ∶0/0 ∶0)、LPC(15 ∶0/0 ∶0)、LPC(16 ∶0/0 ∶0)、LPC(17∶0/0 ∶0)、LPC(16 ∶1/0 ∶0)、LPC(17 ∶1/0 ∶0)、LPC(18 ∶1/0 ∶0)、LPC(18 ∶2/0 ∶0)、LPC(20 ∶2/0 ∶0)、LPC(18 ∶3/0 ∶0)、LPC(20 ∶3/0 ∶0)、LPC(20 ∶4/0 ∶0)、LPC(22 ∶4/0 ∶0)、LPC(22 ∶5/0 ∶0)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说明牛乳在重力分层条件下小粒径脂肪球层的PC和LPC含量低于大粒径脂肪球层.

    牛乳乳脂肪球粒径磷脂酰胆碱重力分层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固定化小球藻对鸡场污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冯锦坤邵维龙孙玉玲牟晋华...
    44-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固定化小球藻对鸡场污水中氨氮、硝氮、总磷的去除效果,试验采用分梯度投放固定化小球藻的方法对鸡场污水进行处理,设置6组,分别为不投放固定化小球藻胶球组(CK组)及投放固定化小球藻胶球100粒组(T1组)、300粒组(T2组)、500粒组(T3组)、700粒组(T4组)、1 000粒组(T5组),分别使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每2 d对各组水样中氨氮、硝氮、总磷浓度进行检测,同时采用血细胞计数板法与光密度法对胶球中小球藻密度进行检测,探究各个指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各组固定化胶球内小球藻生长状况较为良好,呈延缓期(0~2 d)、对数生长期(2~12 d)及衰败期(约10 d之后)趋势,数量级均可达108,小球藻密度于8~12 d间达到峰值.T4组的污水处理效果最佳,其藻密度峰值为(6.51×108±1.45×104)个/mL,对氨氮、硝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5.96±0.36)%、(74.95±1.01)%、(54.25±0.50)%.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固定化小球藻去除鸡场污水中氨氮、硝氮、总磷的效果较为良好,投放700粒/L胶球的处理效果最优.

    鸡场污水固定化小球藻氨氮硝氮总磷

    不同品种、胎次、断配间隔和输精次数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何健高广雄李智丽郭金彪...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品种、胎次、断配间隔和输精次数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以健康、体况相近的长白猪、大白猪、长白猪和大白猪的二元杂交猪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次输精和传统深部人工授精配种试验猪,记录每窝产仔总数、产活仔数、产健仔数和初生窝重繁殖信息,研究不同品种、胎次、断配间隔和输精次数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白猪和二元杂交猪母猪的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活仔数、窝均产健仔数及平均初生窝重差异不显著(P>0.05),且均显著优于大白猪母猪(P<0.05).不同胎次母猪繁殖性能差异较大,母猪在第1胎或第2胎时繁殖性能最佳,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活仔数、窝均产健仔数和平均初生窝重分别为13.01头、12.96头、12.28头和19.85 kg;第3胎和第4胎时繁殖性能趋于稳定,第5胎后明显下降;第6~8胎繁殖性能最差,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活仔数、窝均产健仔数和平均初生窝重分别为11.54头、11.45头、10.89头、17.46 kg,除窝均产健仔数与第5胎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胎次(P<0.05).断配间隔为1 d或2 d的母猪繁殖性能最佳,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健仔数、窝均产活仔数、平均初生窝重分别高达13.06头、13.03头、12.50头、19.40 kg;断配间隔为4 d的母猪繁殖性能最差,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健仔数、窝均产活仔数、平均初生窝重分别仅为11.95头、11.87头、11.28头、18.38 kg,其中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活仔数、窝均产健仔数均显著低于断配间隔为1 d或2 d、3 d的母猪(P<0.05),不同断配间隔母猪的平均初生窝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单次输精的长白猪和二元杂交猪母猪的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健仔数、窝均产活仔数、平均初生窝重与传统深部人工授精差异不显著(P>0.05),但单次输精的大白猪母猪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活仔数、窝均产健仔数和平均初生窝重分别比传统深部人工授精高0.54头、0.63头、0.65头、0.65 kg,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母猪繁殖性能受品种和胎次影响较大,断配间隔为4 d的母猪繁殖性能相较于其他断配间隔天数母猪繁殖性能降低,单次输精能显著提高大白猪母猪繁殖性能且不影响长白猪和二元杂交猪母猪的繁殖性能.因此,在批次化生产中应合理规划猪群胎龄结构、缩短非生产天数和适当采用单次输精技术进行生产,能够有效减少成本和提高母猪繁殖成绩.

    母猪品种胎次断配间隔输精次数繁殖性能单次输精

    松辽黑猪与引入猪种肉品质性状的综合对比分析

    李娜张琪刘洪亮高一...
    55-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比松辽黑猪与引入猪种猪肉品质间的差异,试验以松辽黑猪、巴克夏猪、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杜长大三元猪及长大二元猪为试验对象,屠宰后采集背最长肌和腰大肌,测定嫩度、熟肉率、压榨水分、离心失水率、滴水损失、亮度(L*)值、红度(a*)值、黄度(b*)值、pH24h值、初水分、肌内脂肪肉品质指标,分析不同品种和品种组合猪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和相关性,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种和品种组合猪的肉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松辽黑猪肌内脂肪最高(2.89%),巴克夏猪离心失水率最低(13.72%),长大二元猪滴水损失和L*值最高(4.86%和58.46),杜长大三元猪初水分最低(67.91%).肌内脂肪与pH24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压榨水分和离心失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各指标通过降维处理后得到6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8.143%,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该成分与肌肉系水力相关,大白猪、长大二元猪第1主成分得分较高,说明其肉的保水能力较差;第2主成分主要与肉色相关,松辽黑猪和巴克夏猪的第2主成分得分较高,说明其肉质颜色较好.说明松辽黑猪和巴克夏猪的肉品质优于大白猪、杜大长三元猪和长大二元猪.

    松辽黑猪引入猪种肉品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综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