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廖小平

双月刊

1673-9272

sk2003009@163.com

0731-85658527 85623369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面向高等院校师生、社会科学理论界及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者。开办栏目有生态文明研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生态旅游、农林经济管理、法学论坛(环境法学)、公共(行政)管理、金融与财务、国际贸易、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新闻出版、图书馆管理、高教研究、学术争鸣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

    李军刚毛心怡何桂敏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是回应气候变化挑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论述,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对实现气候正义的价值追求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绿色低碳发展实践分别构成了习近平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价值基础和实践基础.习近平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分别从重大意义、直接目的、实现路径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展开,构成了一个科学合理、逻辑严谨、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生成基础主要内容时代价值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研究文献综述

    陈润羊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是应对环境外部性和集体行动困境的现实需要和适宜方式.在总结梳理国内外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中外在研究方向上虽有趋同性,但研究主题的侧重点、切入视角却各有不同.目前,该领域研究主题相对比较广泛,"治理"概念在研究演化中有泛化的现象,既有研究虽有积极进展,但"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涉及的基本问题和深层问题还有待继续深化和系统探究.未来研究需要辨析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内涵、特点和局限,阐明协同治理失灵的现实挑战和理论缘由,在构建理论框架和互动机制的基础上,揭示中国环境治理演进的基本逻辑,并识别和刻画协同治理的模式,实证检验协同治理的效果,进而提出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的优化路径.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外部性文献综述

    环境生产力视角下的生态脆弱地区农村绿色发展逻辑——以四川省阿坝县神座村为例

    胡亮段雨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引入"环境生产力"的分析框架,深入探究四川省阿坝县神座村的绿色发展逻辑.研究发现,生态治理是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成环境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必须从地方实际出发多措并举地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最终打破生态性贫困的恶性循环.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吸纳和融合国家政策支持、地方精英引导及地方传统文化配合等多元因素的积极效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促使自然生态资源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建立起从生态贫困到绿色小康的发展机制,走上生态、经济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生产力"生产力生态脆弱地区绿色发展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李伯华张浩窦银娣
    25-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生态环境恶化,且社会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现实矛盾下,向社会提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优质生态产品尤为重要.因此,通过产权理论划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态产品,依据传统人居生态产品类型和所面临的问题探索传统人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的生态产品分为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生态产品、竞争性和排他性都有限的准公共生态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生态产品;2)依据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态产品特性和产品价值实现所面临的问题,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私人生态产品的市场主导模式、准公共生态产品的公私合作模式、公共生态产品的政府主导模式.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模式人居环境传统村落

    长江经济带多层级生态协同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孙颖尹少华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经济带地域辽阔,流域沿线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生态环境污染跨区扩散现象严重,行政区碎化且综合治理难度较大,生态治理体系呈相对"结构化割裂"特征.基于多层级治理视角,从高位统筹、机构机制、组织结构、人员安排、经费投入等方面入手,纵向构建四个治理层级,强调层级间的交互关系;横向建立"市场—政府—社会"治理主体结构,并强调层级内的协作关系,形成了多层级、多主体的网格化协同治理组织框架.新的协同治理体系采取"正金字塔与倒金字塔叠加"方式构建的整体治理体系,由统分结合的生态治理府际竞合权力配置结构、"四层级+三主体"的网格化协同组织结构、生态治理过程中跨层级执行协同系统等构成,采取公司化运作的多维生态治理机构,以治理问题库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型多层级协同治理模式,全面融合"治理目标、治理方案、利益协调、利益主体",有效协调多方利益诉求.

    长江经济带生态一体化多层级协同治理体系

    整体系统观下野生动物栖息地网络化建设的法律进路

    李广兵熊婧妍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现状,维护栖息地之整体性与连通性成为了现实要求,栖息地网络化提供了解决思路:利用线性廊道连接区域内破碎的斑块,以将所有节点与脉络组成高度连通、要素统合、覆盖全局且层次鲜明的生态网络.整体系统观为栖息地网络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应强化栖息地保护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在相关制度中体现其生态整体性,并增强政策执行与法律实施的协同性.而当前我国栖息地相关法律规定并未体现上述三个层次的要求.据此,结合生态网络建设先进经验和我国现实基础,法律应明文规定栖息地网络化建设的要求,在系统化立法中嵌入栖息地网络化的理念、在栖息地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中增加生态整体性考量、在法律与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实现各方力量的协同,将生态网络的整体性与连通性要求贯穿于整个栖息地保护法律体系之中.

    整体系统观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动物保护法生态网络

    时序逻辑下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制度冲突及解决方案

    肖峰吴恙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同一生态损害的事实,现行立法和政策规定的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措施存在着制度冲突,应当具体地分析受损的环境要素类型,找到具体的冲突点,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区分为行为制止、实际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以预防未来损害.再以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地阐释涉及土地与土壤、水、大气、生物资源领域的制度冲突表现,代表制度冲突的根源.通过这样发分析过程,会发现所有的冲突,源于"行为制止—结果确定—未来修复"的救济手段之间,实际上遵循着一种时间顺序的内在逻辑,但相关制度却将其视为平面化的事实,导致了规范内容与适用的事实之间产生了不适应.因此,立法应根据三者的价值目标差异,分别配置制止加害行为、赔偿既成损害、修复生态功能的最佳化救济手段.为此,应当统筹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打通围绕损害结果救济的全部公法性、私法性手段,利用执法手段及时制止加害行为,善用物权之诉体现对双方的公平保护,在政府诉权优先的既有模式下明确社会组织的行政公益诉权,形成救济体系内多元主体间互补、衔接、互促的协同治理格局.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时序逻辑制度冲突解决方案

    "农产品+直播"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研究——以麻阳冰糖橙产业为例

    罗芬成力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产品+直播"作为网络直播带货众多形式中的一种,对农业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农产品的销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通过"农产品+直播"的形式被直接从产地销往到消费者的手中.麻阳素有"中国冰糖橙之都"之称,是全国最大的冰糖橙产区,麻阳冰糖橙产业是全县农村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以麻阳冰糖橙产业为例,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设计建立"农产品+直播"对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的路径模型,通过对麻阳冰糖橙主产区域进行实地调研来获取研究数据,并借助SPSSAU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农产品+直播"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产品+直播"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是正向的,具体的影响关系表现及强弱排序为:"农产品+直播"提高经济收入>"农产品+直播"提升个人自身素质投入>"农产品+直播"增加农业生产的农资投入>"农产品+直播"增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投入>"农产品+直播"助推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因此,针对当前麻阳县"农产品+直播"发展面临的困难,提出要加强"农产品+直播"人才培训,培育高素质电商人才等措施,以推动麻阳"农产品+直播"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促进麻阳冰糖橙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产品+直播"农民生产积极性冰糖橙产业麻阳

    厦门农民家庭人均全年纯收入结构变化研究——基于线性回归分析

    杨瑞铭王复基詹圣泽
    70-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厦门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至2020年研究区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相关数据,构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第一产业收入三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民在家庭经营性收入、第一产业收入以及农业收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研究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建议.研究发现:研究区各级政府在实现农民转产转业、就业创业方面提出的政策措施与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各要素之间的配比是相适应的;工资性收入在研究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逐渐成为绝对主体地位;三产业融合发展局面正在逐渐形成;农业收入是研究区农民家庭第一产业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家庭经营纯收入自2005年起虽逐年增长但增速缓慢;提升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结构的比重中,农业收入是关键环节.耕地碎片、生产分散、技术落后、资金不足是影响农业收入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提出了针对存在问题的策略建议.

    都市农业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线性回归分析

    公路交通网络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以大湘西为例

    王兆峰张青松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路交通网络是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条件,也是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大湘西地区为例,构建公路交通网络与乡村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交通优势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大湘西地区公路交通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大湘西地区交通优势度呈现出以吉首、鹤城为双中心向周边逐渐递减的圈状分布格局,中部地区公路交通优势较明显;2)乡村旅游发展区域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通道、鹤城、吉首和永定为极核,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指数逐渐递减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3)大湘西地区公路交通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性处于中等水平,高耦合协调类型市县区呈现点状分布,而低耦合协调类型市县区则主要分布于凤凰、泸溪和沅陵往南的大片区域.

    公路交通乡村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大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