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廖小平

双月刊

1673-9272

sk2003009@163.com

0731-85658527 85623369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面向高等院校师生、社会科学理论界及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者。开办栏目有生态文明研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生态旅游、农林经济管理、法学论坛(环境法学)、公共(行政)管理、金融与财务、国际贸易、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新闻出版、图书馆管理、高教研究、学术争鸣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命本位阐释:内驱动力和价值旨归

    王建红朱明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从自然力到劳动力、再到科技力,历史上每一个生产力阶段变革背后的根本内驱动力,即人类个体对自身生命境界提升的不断追求和主体能动的不断实践.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自然之境的物质平衡需要、个体之境的生命本真需要、社会之境的自在共在统一成为人们追求生命境界的外化表征.并且,这一追求通过技术创新、劳动边界延展、要素资源共享等路径不断驱动人的主体能动,催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此驱动下又反过来满足这一追求:交融共生的自然生命、自我实现的个体生命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拓展统一,最终跃迁为劳动解放和自由个性发展的联合体.新质生产力的生命本位旨归,即从这一整体扬升的社会生命中展现出来.

    新质生产力生命本真需要劳动解放生命本位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理、问题与路径

    黄威威郎美琪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农业经营体制改革通过发展农业新质劳动者、农业新质劳动资料、农业新质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来构建起有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即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仍存在小农户分散经营制度导致劳动力结构失衡、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造成土地细碎化、多元经营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集体统一经营制度"统"的功能失调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优化小农户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监管机制、改良集体统一经营体制机制来推动新时代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经营体制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农业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双向赋能: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黄爱莲高静尚凡露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双向赋能既是文化和旅游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又是中国式现代化未来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厘清二者双向赋能的内在逻辑,对文旅产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阐述新质生产力与文旅深度融合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具身理论、场景理论、价值共创等理论,以技术革命、创新配置、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四个核心因素为出发点探究新质生产力与文旅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内在逻辑.最后,文章剖析目前文旅深度融合存在的现实困惑,提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应当加强学理研究和科学应用、健全机制建设和制度创新、落实生产要素挖掘和应用、建立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并构建绿色与创新的生态系统.

    新质生产力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产业转型

    环保税改革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吗?——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王文兵王裴珺
    3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空气污染问题已引发广泛关注,改善空气质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是中国绿色税制改革的里程碑.基于 2013-2021 年中国地级市层面数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环保税改革能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研究发现:环保税改革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机制分析表明,环保税改革通过促进减排治理、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促进城市空气质量的提高;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以及人口规模较小、环境规制较弱、城市经济密度较低的地区,环保税改政策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研究通过识别环保税改革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尚未进行税负提标的城市开展类似模式的政策提供借鉴经验,进而优化环境税收制度,共同推进地区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保税改革空气质量指数(AQI)双重差分法环境规制

    税收优惠、绿色创新与碳减排绩效——基于高碳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方杏村涂文娟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高碳行业A股上市公司 2011-2021 年的样本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税收优惠对高碳企业碳减排绩效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税收优惠能够促进高碳企业碳减排绩效提升,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估计结果依然显著成立;税收优惠对不同技术属性、外部环境的高碳企业碳减排绩效提升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税收优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处低碳试点城市的高碳企业的碳减排绩效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引入税收优惠和高碳企业碳减排绩效提升之间,通过中介机制检验分析发现针对高碳企业而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税收优惠和碳减排绩效提升之间确实存在中介效应.同时,税收优惠与环境规制之间有显著的政策协同效应.

    税收优惠碳减排绩效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高碳企业

    非法狩猎罪之司法认定的困惑、标准及限缩

    向佐群龙小凤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非法狩猎罪案件有悖常理的判决时有出现,显现出社会认知与司法认定的冲突.重新审视司法认定标准、解决司法认定之争议,是缓解此种冲突的现实之需.通过裁判文书网收集 2022-2024 年相关的非法狩猎一审刑事判决书 311 份,分析发现具有认定情形单一、行为人法治意识淡薄以及刑事处罚以非监禁刑为主的三大特点.基于非法狩猎罪的基本特征,在司法认定中存在以下困惑,即认定标准不一致、违法性认识以及刑事惩罚泛化性的问题.从理论上和立法中明确现行司法认定标准所存在的客观上"情节严重"、主观上"明知"以及保护法益不明晰所致使"行刑"不分的争议,是解决其困惑的根本.为了增强法律的权威性以及司法的公信力,应对非法狩猎罪之司法认定行为进行限缩,先需明确"情节严重"认定的严谨性和"明知"认定的必要性,再应遵循刑法谦抑性原则,以保护法益为基准,对野生动物进行层级性保护.审慎认定非法狩猎罪,在形式上可能不利于对野生动物及其资源的保护,但从长远来看,其兼具保护野生动物和人类双重利益.

    野生动物非法狩猎罪司法认定实质审查

    我国自然资源管制性征收制度的规范表达

    李敏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立法有必要明确规定自然资源管制性征收制度,以确保公权力依法限制自然资源财产权利的行使,并对权利人给予全面补偿.自然资源管制性征收制度作为生态环境法典的重要内容,应当遵循和体现生态环境法典的利益平衡等基本原则.自然资源管制性征收制度的公共利益目的要件应当满足以保护森林、湿地、草原、自然保护地等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为目的.自然资源的管制行为是由公权力机关实施的限制民事主体自然资源相关权利行使的行政行为.管制行为对自然资源权利人的限制程度超过该权利人应承担的一般社会义务时,构成应当给予补偿的特别牺牲.管制性征收的补偿应涵盖对权利人遭受的所有损失的完全补偿,补偿义务主体为国家,补偿权利主体为遭受损害的自然资源使用权人,补偿程序包括自然资源现状调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补偿方案的制定、公告和听证以及补偿协议的签订等内容.

    自然资源管制性征收征收补偿生态环境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

    吕秀梅张可心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乡村建设快速发展背景下,针对其推进过程中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因风险顾虑而金融支持意愿不强的现象,探究数字乡村建设是抑制还是加剧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对确保农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的 2018-2020 年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匹配的 139 家农村金融机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存在抑制效应,这种效应因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变化;政府干预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字乡村建设→扩大贷款规模→抑制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是其重要传导渠道.数字乡村的建设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能为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创新动力,进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数字乡村建设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政府干预

    农业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闵锐黄炜宁胡卓辉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双重背景下,深入探究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深层次作用机制,以期为精准优化补贴政策框架、强化补贴效能,驱动粮食生产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依据.基于 2006-2022 年 23 个粮食生产省份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分析框架、面板分位数回归技术,系统评估了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直接影响、内在作用机制及不同条件下的边际效应.研究发现:农业直接补贴的实施有效促进了粮食TFP提升,成为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时该效应具一定时滞性;从边际效应来看,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对提升中低效率地区的粮食TFP的效果更显著;从影响机制来看,农业直接补贴主要通过抑制无序扩张,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粮食TFP.但受限于补贴力度,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激励作用尚需增强;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及粮食主产区享受补贴政策红利方面展现出更强的响应性.鉴于此,建议加大农业直接补贴的投入力度,优化补贴分配机制,优先向生产效率较低及经济欠发达的粮食主产区域倾斜,以更好地发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确保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的持续稳定与高效运行.

    农业直接补贴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异质性补贴政策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