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吴家庆

双月刊

1000-2529

scasci@126.com

0731-88872209 88872471

410081

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华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单世联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近年来中国文化理论与实践的核心议题.就其概念内涵与实践效果而言,创造性转化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之一,是近代中国文化变迁和发展的基本经验.合理地锚定转化的对象和内容,应当区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需要转化也可以转化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根据文化传统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创造性转化的基本方式是"接着"传统并以"层累式"创作来延展传统,以"接合"/"去接合"的方式拓展传统,以释放被排斥、压抑的内容和实践来优化传统.应予强调的是,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重在创造,重在探索.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自由舒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创造性转化有丰富的历史经验而没有刻板的程式,有明确的方向也需要民族的集体实践.

    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接着接合重组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体现

    林国标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华文明演进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包含了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中国式现代化的"连续性"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对未来发展的战略谋划与深远布局;其"创新性"表现为推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方式的革新;其"统一性"表现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全国一盘棋;其"包容性"表现为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其"和平性"表现为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突出特性

    共同富裕的时代语境、话语体系及理论进阶

    赵志朋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千年理想到百年奋斗再到新时代新征程,共同富裕已然步入了 日新月异的时代语境,构筑了成熟科学的话语体系,达成了理性稳定的理论进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顺势而为""言之有物""历久弥新".因而相关阐释不可或缺,要在基源上、理路上、境界上为进一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践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铺垫好思想上的必由之路.

    二十大共同富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论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以"纯粹的存在"与"纯粹的无"之间的区别为中心

    朱松峰胡开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黑格尔逻辑学开端处"纯粹的存在"与"纯粹的无"之间的区别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学界目前主要有五种解答.第一种解答把"转变"作为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但它忽略了黑格尔"以纯粹的存在作为开端"的主张.其他四种解答坚持把"纯粹的存在"作为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但它们对区别问题的解答并不能同时坚持黑格尔"无预设前提"的主张.之所以如此,是这五种解答都忽略了逻辑学的开端是接续自精神现象学最后所提供出来的绝对知识.在同时满足"无预设前提"与"以纯粹的存在作为开端"这两个主张的前提下,要想为"纯粹的存在"与"纯粹的无"之间的区别从何而来的问题给出恰当的解答,就必须注意到如下关键之处:意谓的区别也可以说是绝对知识的一种强行区分,不过这种强行区分并非人主观设定的,而是如海德格尔所洞见的那样,意谓的区别是自然意识通过精神现象学的教化从而上升到绝对知识之后做出的内在设定,是这个教化历程的结果.

    开端纯粹的存在纯粹的无意谓的区别绝对知识教化

    承认形式的缘起及其演进——霍耐特对黑格尔《耶拿实在哲学》的解读

    陈良斌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格尔早期的《耶拿实在哲学》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霍耐特认为《耶拿实在哲学》比《伦理体系》更为清晰地将层次化的承认形式(即爱、法律和团结)作为精神发展的逻辑主线.首先,主观精神由于不满足于自身的状态,期望在现实中(即他者身上)寻找自我,去拥有自己的本质,最初表现为性别互动所产生的爱的承认形式.但家庭领域中的爱注定是未完成的经验领域,一旦主观精神走出家庭,精神经历了"自然状态"到社会契约的过渡,黑格尔就以法律承认形式作为中介,构建起新的个体意志(即法人)的经验阶段.但犯罪行为的挑衅,就会使作为普遍意志的法律陷入再次分裂的境地.因此,黑格尔力图在更高的国家和共同体领域中对法律体系进行重构,霍耐特指出这就是团结的承认形式.在霍耐特看来,《耶拿实在哲学》中的承认线索在后来的《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中得到进一步丰富,从而论证了承认形式的演进,本质上反映出精神的外化和现实化历程.

    《耶拿实在哲学》承认形式法律团结

    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法律属性阐释——兼及"环境法典"编纂中自然资源之立法

    屈茂辉陈希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资源既是环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来源.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其逻辑起点是厘清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法律属性.自然资源资产即资产性自然资源,虽然不是自然资源的全部但却是自然资源的本原存在.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依存关系,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法律属性体现为三个递进式层次:其一为财产,其二为物,其三为不动产.凡属自然资源资产均为天然生成,对人类而言具有价值性、可支配性和稀缺性;之于文明社会而言,从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材料向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原料的转化,基于其自身的土地附生性乃成为不动产的基本形态.包括《民法典》在内的现行法律仍缺乏对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法律属性的明确规定,未来可考虑编纂"环境法典"时,以自然资源作为环境、生态及资产的基本法律属性为依据,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法律属性予以规定,以期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自然资源资产法规范体系.

    自然资源资产法律属性环境法典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刑事过度化及其合理限控

    蒋兰香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遏制野生动物行政违法刑事化趋势,"两高"2022年出台了新的《关于办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从司法规则层面较好地控制了刑事过度化问题.然而,野生动物保护刑事过度化问题至今依然存在:一是立法过罪化,具体表现为刑事犯罪与行政违法完全重合、刑事立法超越行政立法保护的野生动物范围;二是司法过度化,具体表现为拓宽犯罪行为圈、降低主观明知认定要求、随意扩大对象范围、犯罪标准行政违法化等.刑事过度化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治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行为过于依赖刑事手段,司法机关过于注重形式入罪忽略实质出罪,行政前置法规范不完善等.应当通过限缩刑法制裁范围、合理规制犯罪行为、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等途径予以解决.

    野生动物保护刑事手段过度化制裁与控制

    跨境电商能促进企业内部共同富裕吗?——基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何传添高峰谭娜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09-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跨境电商对企业内部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设立能显著促进企业内部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位于综试区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高了 0.62%,企业内收入差距缩小了 22.92%,分别发挥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跨境电商通过促进企业跨境贸易、市场扩张和吸纳就业,提高了企业内劳动收入份额;同时,通过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缩小了企业内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最低工资标准更低的城市,跨境电商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更强;在实际平均工资水平更高的城市,跨境电商对缩小企业内收入差距的效应更强;跨境电商对非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促进效应更强.

    跨境电商共同富裕劳动收入份额收入差距

    汉晋上计制度与辞赋地理书写——兼论辞赋与地志的关系

    彭安湘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计制度是汉晋时期一项重要的官吏考核制度,其上计文书、舆图及上计会问等要素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这成为汉晋地学的主要构成要素并影响了汉晋辞赋的地理书写.首先是有上计吏参加的上京朝会成为汉晋辞赋的表现内容;其次是上计掾吏及相关职事的经历和博才多识特征对汉晋辞赋地理书写发挥了积极作用;再者是"计偕物"规定、计簿物产记录对汉晋辞赋题材取向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上计不断制度化产生的地理知识,还为地志撰述提供了资料来源,也促成了地志文本的形成.因而,上计制度促使汉晋辞赋与地志在艺术表现、文献征引、写作意图、题材倾向与文化功能等方面有较高的契合度.可见,辞赋与地志两者之间是共存、互补的关系.前人说"赋代志乘",将辞赋与地志的双向互动关系简单说成单向影响关系,是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

    汉晋上计制度辞赋地理书写地志"赋代志乘"

    媒介考古学视阈下信任媒介的认知建构与传播理路

    漆亚林李秋霖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任媒介在信任建构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物质属性及功能结构塑造着信任的认知进路.信任媒介可以通过垄断化和自然化两条路径参与信任的建构,同时自身以转译者角色参与信任语义的构序.从历史角度看,信任的生成是物质媒介、社会观念与文化浸润的构型及其符号化的延异运动,信任媒介则是信任生成过程的"踪迹",是交往主体将信任外化并实现控制的重要载体.人们控制信任机制以应对社会风险的同时,也面临着自主性让渡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主体性焦虑.

    信任媒介媒介化信任信任认知建构媒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