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林

双月刊

1000-2359

hnsdwkxb@126.com

0373-3326281,3329293,3329252

453007

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把握和富有启示性的理论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王船山《读通鉴论》公私观的伦理向度与价值指向

    王泽应王梦然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船山《读通鉴论》中的公私观对历史上的公私观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批判性评析,并将公私从人的内在道德意识延伸至治国安邦、国家大义和文明延续的论域,使公私观包括个人修德、国家治理和文明发展诸方面的要义,将中国伦理文明的公私观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王船山公私观的伦理蕴含和价值指向表现在将公私观与义利观联系起来分析,深刻论述了"古今之通义"的至上价值;将公私观与兴衰观联系起来分析,深入探讨了"社稷轻而民为重"的价值机理;将公私观与历史观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深度揭示了"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的历史理性.弘扬王船山公私观的合理因素,对于我们培育社会主义公私观,培育正确的历史观、文明观、道德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伦理文明,具有精神启迪和价值滋润的时代意义.

    王船山《读通鉴论》公私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形成的历史条件、形成基础与独特贡献——以瞿秋白为分析中心

    李中涵陈继红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观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践行基础和典型领域.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基础与独特贡献.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践行道德观的基础上,呈现出工人阶级崛起与社会结构裂变的时代特色.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道德观具有深刻的内涵释义,在产生的根源、阶级属性以及基本立场上有不同的表达,并根植于一套完整的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之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必然结果.道德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表达.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鞭挞了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的虚伪性,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欺诈性进行了批判,奠定了中国式无产阶级道德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瞿秋白中国化

    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与环境治理创新

    张保伟汤茂玥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个人主义的传统环境治理体系,与环境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本质要求之间存在极大的落差和张力,面临治理实践的多重困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定位,对环境治理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框架和解决方案,是理念、目标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因而具有治理哲学的意涵.环境治理从个人主义转向生命共同体,带来了主体、思维、手段、制度等方面的治理创新.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从个体主体转向治理共同体,治理思维从人对自然的单向治理转向双向建构,治理手段从个体关注转向关系和共同体,治理制度从主体性规范转向结构性连接.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个人主义环境治理创新

    内圣外王的期盼:中国古代君德论及其特征

    王记录刘饶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君德论起源于殷周,发展于两汉,兴盛于唐,繁荣于两宋,变革于明末清初,一脉相承而内容不断丰富.君德的内容包含了君主的德性、器识、才智、能力等诸多因素,主要体现在君主个人修养以及施政过程中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完善君德的方式主要有经筵讲读、皇储教育、家训教化、大臣谏诤、史书褒贬.古代君德论特征鲜明,君主地位的尊崇、历史的教训与现实的需要是君德论的起点,儒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理论是君德论的思想基础,读经观史,以经为则、以史为鉴是完善君德的重要手段,"致君尧舜"是君德修养的重点.古人已经形成了一套围绕君主而展开的关于君德修养的理论体系.同时也要看到,古人讨论君德,既存在"师道"与"君道"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也没有进行制度层面的反思,反映的只是一种泛道德化的政治伦理观.

    君德论君主修养帝王学内圣外王历史教育

    汉代生育禁忌习俗中的性别与权力

    孙朝阳焦杰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汉社会出现了比先秦时期更为严苛的生育禁忌,人们普遍认为产妇不洁且危险,产孕异常、忌日出生的婴儿会妨害父母.因此,承担生育重任的产妇和某些"特殊婴儿"被当作禁忌对象,产妇在分娩之前必须离开日常生活的居所,到特定地点分娩,产孕异常、忌日出生的新生儿也会被弃之不育.两汉社会流行的生育禁忌观念,不仅是对产妇不洁和"特殊婴儿"妨害父母的担忧,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深层的性别与权力关系.汉代父权制文化深入发展,丈夫在家庭中的权力不断增长,夫权不断强化,针对产妇和婴儿的一系列生育禁忌实则是权力压迫和性别歧视在家庭关系中渗透的结果.

    汉代社会生育禁忌驱逐产妇生子不举性别与权力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狱经费刍议——以江苏省监狱经费来源及发放为中心的考察(1927-1937)

    李风华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独立为时代所倡导,人们围绕监狱经费来源问题展开了争论,人们期望监狱经费由中央政府统一拨付,但因为财政困难,这一愿望最终难以实现.就江苏监狱而言,其经费主要来源于省财政划拨,在江苏省财政状况持续恶劣的环境下,减折、拖欠发放成为常态.尽管地方司法部门积极采取了社会募捐、法收项下截留及监狱自身收入补贴等应急措施,但监狱经费拖欠发放及打折发放并未有较大改观.地方负担司法经费筹集,极易导致地方司法系统对于地方行政权力的依附,司法的公正独立性受到严重消解.

    南京国民政府江苏监狱经费

    古典诗歌中"河清"意象的内涵累积及文化意义

    王立胡全章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澄清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古代多被赋予人文意蕴,形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河清"意象.先秦至唐,"河清"被赋予情感表达与政治祥瑞两种意涵.唐以后,意象叠加的形式使"河清"彰显古人的生存智慧,推动河流文学书写的发展.宋以来,"河清"进入河患书写,开始具有黄河安澜之意,其文学功用被进一步放大,以人文关怀实现心灵疗救,以批判精神指刺时弊.在清末民初思想转型中,"河清"的祥瑞意涵得以重构,展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清遗民诗人笔下的"河清"也体现出该意象的复杂性与多义性."河清"意象的内涵累积,不仅丰富着古典诗歌表达,反映古典文学中民族意象的演进机制,更成为启迪现代社会的重要民族文化基因.

    河清内涵累积祥瑞河患民族意象

    论李贽对苏轼文学思想的辩证接受

    梁博宇朱万曙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阳明心学影响下,明代儒学思潮发生转向,以天理为本体的程朱理学开始退潮,而以情感为本体的苏氏蜀学受到空前关注.在此背景之下,李贽对苏轼的接受尤其值得重视.作为心学传人,李贽的"童心说"与王阳明的良知之说相去较远,而与苏轼的"情本论"比较接近.以此为基础,李贽对苏轼的文学思想进行了深入体认,并分别从本体论、目的论、风格论和发展论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由于情理关系方面的差异,李贽在对苏轼文学思想的接受中又有所批评,形成了一种激进重情、影响深远的接受模式.

    李贽苏轼文学思想情本论童心说接受

    传统的赓续:论晚清小说批评中的"味"

    晋海学王晨曦
    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味"是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之一,晚清批评家将其用于对新小说的宣传和阐发之中,充实和丰富了它的内涵.晚清小说批评家对"味"范畴的使用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以"味"品评小说文本,主要集中于故事虚构、情节运思和语言使用等层面;其二,把"味"当作小说的"原质"之一,或者将其看作是区别小说与其他文体的标识,或者将其提升为衡量国外小说翻译水准的标尺.晚清小说批评家对"味"范畴的理解和使用没有脱离古代文论传统,但也能因时而变,表现出兼有汲古与开新的双重特征.

    范畴晚清小说批评传统

    传承红色基因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释义与实践路径

    钟贞山焦鹏飞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发展历程中锻造了独有精神特质的红色基因,蕴含着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的优秀品格,弘扬正气、甘于奉献的道德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奋斗品质,永葆初心、担当使命的人民情怀.进入新时代,红色基因已沉淀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文化因子.传承红色基因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着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互动规律,传承红色基因可以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真理力量、注入精神动能、坚定情感认同、建构价值基础.传承红色基因要在筑牢精神高地、创新现实载体、打造数字化供给、夯实制度保障上下功夫,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铸牢精神之魂、立稳精神支柱、把稳思想之舵.

    传承红色基因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