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林强

月刊

1674-5310

hsxbwk@163.com

0898-65883414

571158

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7年,2004年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自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期刊。本刊以现当代文学研究为主打栏目,开放办刊,特色明显,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广泛联系国内外现当代语言学研究界的有生力量,建立了稳固的作者队伍,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论文,为学界广泛瞩目,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南方重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安全: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维度

    方世南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其理论内容、显著特征、价值诉求、实践功能来看,也是关于文化安全的思想理论学说.从文化安全的维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深刻的时代背景,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推进文化安全和确保总体国家安全方面的着力点.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之灵魂的战略高度,将文化安全视为关乎国本、国运、民安的重大安全,将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上谋划.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十分鲜明的文化安全的价值意蕴、以新时代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强烈责任、以文化安全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价值诉求,以及在文化安全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起长治久安的钢铁长城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实践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安全价值总体国家安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空关联

    樊志辉李佳琦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需要结合实际主动创新,又需要对传统文化积极扬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在现实中展开思想教育和话语传播,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它与旧有的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文教制度下的各种教化资源以及中国传统教化资源呈现出复杂的时空关联.在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教化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承担起建构社会新序与复兴中华文明的双重责任,这意味着它一方面要满足现代中国在教化方面的现实诉求,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中国传统教化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教化思想之间有着断裂的历史延续性,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与传播在新时代新发展中的产物,又是对中国传统教化的批判、继承、发展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教育中国传统教化

    深入理解"六个必须坚持"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

    程莉婷郑传芳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构成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清晰回答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方向、价值取向、胸怀格局、主要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深刻理解"六个必须坚持"的内涵本质和内在逻辑,利于我们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六个必须坚持"世界观方法论

    国家公园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探析

    邵娜娜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公园作为全体人民的公共资产、共同的国家元素和文化符号,能够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推动国家公园生态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高公园内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通过革新理念、落实保障、夯实制度、凝聚力量、融入技术、提炼经验等系列举措,逐渐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生态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生态治理多元参与模式、完善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凝练生态文明先进做法,进而加快"两山"转化、增进民生福祉,确保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提供最公平公共产品和最普惠民生福祉的自然保护地载体,使全体人民共享蓝天、碧水、青山和净土.

    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态治理

    主持人语

    袁洪权
    35页

    诗化与造境——何其芳1930年代小说、戏剧综论

    毕文君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1930年代文学场域的代表性作家,何其芳在其小说、戏剧作品中呈现的诗化风格成为其标志性的文学姿态.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何其芳1930年代的小说、戏剧创作凝练为青春主题的书写形态,他将诗歌写作中的美学意象铺陈为短篇历史小说《王子猷》的诗意化历史情调,以诗作《预言》入小说的尝试丰富了何其芳的文学体验.戏剧《夏夜》在空间造境上以现实生活的时空为背景,着力构建"心灵的语言",也为何其芳1930年代的文学探索提供了经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浮世绘》则延续了何其芳唯美的写作气质,又在反思自我与时代的关系上有所突破.

    何其芳1930年代《王子猷》《夏夜》《浮世绘》系列诗化

    "我歌唱延安":关于"青年何其芳"

    程志军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何其芳的"延安道路"具有独异性,也具有知识青年成长进程中显现的共通性和相近性.在"文学何其芳"和"政治何其芳"作为区隔和分野的现有逻辑判断下,应该说何其芳深处延安语境中青年主体的身份认知和文化心理被遮蔽掉了,"青年何其芳"对延安的歌唱呈映出青年个体的成长趋向.文艺整风前,作为青年的何其芳,其创作活动体现"自述性"的个人色彩,创设文本隐含着其小资产阶级思想被加以改造的痕迹,青年主体的抒情和"青年何其芳"的成长诉求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在《我歌唱延安》和《夜歌》的写作中,可以看到"青年何其芳"的前行进程,即政治的、艺术的、思想的和心理的相关因素都应被纳入到革命伦理的考察范畴内."青年何其芳"的终点是走向"革命何其芳".

    "青年何其芳"歌唱延安青年主体自述性

    革命知识分子的"快乐"与"温情":何其芳《夜歌》的听觉叙事

    韩镇宇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何其芳的诗集《夜歌》呈现了其初至延安时期"心境"的多重变奏,通过"听觉叙事"的角度和方式,讲述了他如何通过延安生活中所体会到的"快乐"和"温情",克服长久以来的"寂寞"情绪,以及因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而产生的"疲倦"之感,获得身心的全面安顿.前者来源于"相信人类有着美好未来"的乐观情绪,在延安高昂热烈的"歌唱"氛围中得以表达;后者则产生自"同志爱",作为一种新型的"情感结构",流淌于革命知识分子彼此间平等坦诚的"谈说"之中.何其芳带着这些宝贵经验成为一名"快乐的说教者",给更多的延安青年以精神的鼓励和调适.

    何其芳《夜歌》听觉叙事革命知识分子延安生活

    晚年心事与诗情勃发——论何其芳的写诗、译诗与编诗实践(1959-1977)

    蔡东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何其芳疾病缠身、政治受挫的晚年,他毅然爆发无限的诗情,倡导建立中国现代的格律诗.他努力创作了一批新诗,同时还写就诸多的旧体诗,并更为积极地译诗与编选诗集.这些或公开或未公开的诗艺实践,集中展现了何其芳的晚年心事.在写诗与评诗、新诗与旧诗、新诗与民歌以及外文与译文之间的悖论,导致其内在缠绕着深刻的苦闷与焦虑.不过,在始终如一的革命政治追求下,何其芳力求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虽然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在思想解放下整合独具特色的诗艺主张,彰显了诗人革命家坚定的生命理想与高度自觉的文化精神.

    何其芳晚年诗歌行为革命精神文化自觉

    中华文化经典融入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设计

    李志凌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兴学科,国际中文教育要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内涵建设上也面临新的发展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构建国际中文教育的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以学科和专业特色为本位,形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汉语与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和相互证释作用,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融入中华文化经典十分必要.中华文化经典不仅能提供高价值的语言教学资源,起到知识示范性作用,还能引导文化认知,充实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方法革新,促进师生教研意识和学术能力的提升,从而产生知识生产性作用.中华文化经典的教学应用可以从资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方式、教师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具体设计,从而对国际中文教育发挥其务实作用,具备可操作性.

    国际中文教育中华文化经典自主知识体系融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