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林强

月刊

1674-5310

hsxbwk@163.com

0898-65883414

571158

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7年,2004年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自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期刊。本刊以现当代文学研究为主打栏目,开放办刊,特色明显,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广泛联系国内外现当代语言学研究界的有生力量,建立了稳固的作者队伍,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论文,为学界广泛瞩目,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南方重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向度——兼论其回答"世界之问"的深层逻辑

    田鹏颖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结合论具有鲜明的世界向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世界情势、回答"世界之问"的基本方式."第二个结合"在面向世界历史中生成,内含着回答"世界之问"的强烈历史主动;集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世界的理论智慧,彰显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世界担当,显明回答"世界之问"的理论底气;是关于世界变局确定性智慧的根本生成机制,响应着回答"世界之问"的时代呼唤;为在传统与现代的时代会通中、在民族与世界的利益融通中、在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共通中创造美好新世界提供发展启示,供给了回答"世界之问"的中国智慧.

    第二个结合"世界之问"世界历史胸怀天下

    中文国际传播"十度"谈

    李宝贵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文国际传播作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持久的语言文化力量.本文基于中文国际传播的语境,从十个不同维度探讨中文传播策略的实施,并据此提出中文国际传播的"十度"理念,具体包括:中文国际传播的广度、高度、速度、精度、深度、力度、温度、韧度、智度和跨度."十度"理念的每一个维度都聚焦于不同的传播目标与效果,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化、全方位、更有效力的中文国际传播体系.通过持续优化和提升各维度的能力与水平,旨在全面促进文化交流与国际理解,更全面、更生动地展现中国形象,推动中文及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影响,进而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中文国际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十度"理念中文国际传播体系

    意识形态创新规律的哲学解读

    张志丹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临"两个大局",世界的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如何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现实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和引领,因而对于意识形态创新的需要前所未有.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实践问题,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所在.从哲学高度深入认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创新规律,首先需要系统把握意识形态创新"两个结合"规律的内在逻辑,其次清理以"意识形态创新"为借口的各种错误思潮,最后对意识形态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进行科学定位.唯此,我们才能掌握意识形态规律,更加自觉地进行意识形态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新境界.

    "两个大局""两个结合"理论创新规律意识形态创新

    论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现实要求与实践进路

    王文浩罗永宽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有效执政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根本指引,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实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书写了百年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恢宏史诗.从现实性上看,解决大党独有难题锚定了党的自我革命的主攻方向,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指明了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目的,全面从严治党构成了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就是要以党的政治建设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正风肃纪反腐为抓手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持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社会革命

    主持人语

    杨威
    36页

    高校"大思政课"空间的理性审视:出场逻辑、问题透视与优化路径

    蒲瑶谈文彩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深度拓展和虚拟迁移,高校"大思政课"空间发展呈现出崭新样貌和运演逻辑.高校"大思政课"空间的出场,是理论、历史、现实三重逻辑统合的结果,闪耀着熠熠的理论之光、深邃的历史之思、迫切的实践之需.审视高校"大思政课"存在的空间境遇,依然存在空间意识不强与功能界定不明晰、空间资源分布不均与整合乏力、空间生产失衡与数字内容生产格式化等诸多瓶颈.因此,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主导权,高校"大思政课"需要转变空间观念,廓清空间迷障;引导数字技术融合于"大思政课"空间实践,弥合空间裂隙;聚合多元群体智慧以数字内容生产穿透空间壁垒,创构虚拟空间以激活高校"大思政课"受众的情感体认.

    高校"大思政课"空间出场逻辑问题透视优化路径

    "文博思政":"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路径

    马艳杨志刚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博思政"是具有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实践属性的新形态思政课程."文博思政"的实践赋予社会主体教育责任、拓展思政教育学校主体作用场域、激发思政教育学习主体能动意识,系统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符号类载体向实物类载体回归、从知识性载体向文化性载体拓展、从单一型载体向复合型载体延伸;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从封闭性空间向开放性空间突破、从灌输性空间向体验性空间转变、从认知性空间向实践性空间转型."文博思政"已初步展示出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人文化育价值、具身实践价值和资源整合价值,代表着"大思政课"建设的未来走向.

    "大思政课""文博思政"主体建设载体建设空间建设

    主持人语

    刘卫东
    56页

    释读梁斌1980年代致唐文斌的26封信

    刘卫东
    5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1-1986年,因工作关系,当时任教于河北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唐文斌与梁斌结缘,并保持了书信联系.唐文斌保留了26通梁斌的书信.唐文斌发掘出了15篇佚作,为梁斌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书信呈现了这个过程.书信保存了梁斌的自我评价,不见于其他文献.梁斌致唐文斌书信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书信对1980年代的梁斌研究来说,是重要的一手史料.

    梁斌唐文斌书信《梁斌评传》

    新发现梁斌1930年代佚文

    刘超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杂文《失败和成功》是梁斌对保定二师驱逐校长张陈卿事件的有感而发,也是梁斌目前见诸报刊最早的文字;《读了<如此农村>》既是对毅君《如此农村》一文的读后感,也是开启关注农村问题的先声;《关于"文学"的杂录》则可视作早期梁斌的文学笔记;诗歌《誓》既是梁斌在经历保定"七·六"二师惨案、高蠡暴动等一系列事件之后的一个情感大爆发,也表明他在杂文、小说之外也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四篇文章均发表于《大公报·天津版》.杂文《时代中的牺牲者——乡村少女》和《从中国农村妇女生活论到"健美的女性"》均发表于《世界日报》,既是对农村女性的关注,也是对"文明"一词的诘难.六篇文章均以梁斌曾用笔名署名,不见于2014年版《梁斌全集》,基本确定为梁斌佚作.从佚作可以看出,在革命浪潮和"左联"领导下,梁斌积极实践,踏出了文学创作的第一步.这一时期的梁斌已经初具写作意识和革命情怀,为此后的革命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梁斌《失败和成功》《读了<如此农村>》《誓》《关于"文学"的杂录》《时代中的牺牲者——乡村少女》《从中国农村妇女生活论到"健美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