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陵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陵学刊
武陵学刊

魏饴

双月刊

1674-9014

wlxyxb01@163.com

0736-7186179

415000

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西段170号

武陵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严把办刊的政治标准和质量标准,熔地域性、现实性和超前性于一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行政诉讼中大数据证据审查的困境与出路

    郭倩阳星月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诉讼实践中,大数据证据审查具有种类定位不一、审查强度有别和真实性争议大的特点.这折射了其所面临的三重困境,一是由新兴证据与封闭证据种类规则的不适应造成的种类定位难,二是由复审性要求与审查强度规则的不匹配造成的审查强度不当,三是技术或然性与真实性审查规则的不兼容造成的真实性审查难.未来有必要以证据方法逐渐取代证据种类,以比例原则为依据构建审查强度规则,并从数据和算法维度构建不同强度的真实性审查规则.

    行政诉讼大数据证据证据方法审查强度真实性审查

    论鲁迅小说的背叛叙事

    叶奕翔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叛",是鲁迅小说的一种叙事策略,亦是读者进入鲁迅小说世界的渠道之一.鲁迅小说的背叛叙事主要有四种类型:其一,"农夫与蛇"类,即小说中的背叛者和被背叛者的关系,类似于蛇与农夫的关系;其二,"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类,即背叛者和被背叛者都是人物自己,背叛叙事表现为人物对自己理想的背弃;其三,"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类,即背叛者和被背叛者之间,同时也是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关系,启蒙者唤醒了被启蒙者之后,自己却陷入无路可走的境地;其四,其他模式.在结构上,"背叛"是动力性要素,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推动小说叙事的前进;在主旨上,背叛叙事是鲁迅小说反思启蒙的重要方式,表达了鲁迅对"唤醒世界之难"和进化论的反思,以及对启蒙者与民众关系的思考.

    鲁迅小说背叛叙事结构启蒙

    "铸剑"之成与"复仇"之败——论鲁迅《铸剑》中的反讽叙事

    钱菲菲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的《铸剑》因其强烈的复仇性和较高的文学性,在《故事新编》集中历来受到较多关注.鲁迅在《铸剑》中以"剑之铸"与"仇之复"的叙事逻辑,创设了反讽性的叙事构造,使文本呈现出复仇叙事在故事层面与话语层面的悖逆,形成了对复仇行为及结果成败的翻转,并完成了对复仇主题建构和解构并行的书写.鲁迅依靠反讽这一修辞技巧,隐秘地对复仇主题进行了改写,暗示了复仇成功背后的虚妄.但文本在深层含义上对复仇的解构并不能抵消复仇本身的强大力量,反思复仇并非放弃复仇,在看客旁观复仇的目光中,鲁迅指向的是对人与世界间存在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鲁迅《铸剑》复仇反讽

    《樱桃园》与《北京人》差异性比较

    王萍田宏宇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契诃夫与曹禺是东西方现实主义戏剧代表性作家,其作品《樱桃园》与《北京人》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历史转折期沙皇俄国与旧中国社会制度的颠覆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普通人命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两部作品中,契诃夫和曹禺各自用樱桃园和曾家祖宅两处家族祖居空间的改变来隐喻社会制度的变革,用旧式人物幼稚、腐朽的不同性格展现对封建贵族的嘲讽和批判态度,用静与动的内外部戏剧冲突展示戏剧的节奏和风格.比较两位作家在戏剧创作上的差异,可以窥见东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轨迹,为东西方戏剧艺术的交流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考.

    契诃夫曹禺《樱桃园》《北京人》戏剧冲突戏剧风格

    当代美国电影中动物形象的视觉生产:自然、本能、欲望

    刘昌奇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美国电影中涌现出大量的动物形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视觉文化现象.动物作为人类借以窥见自身的"他者",其视觉生产根植于人类对动物的认知、想象与实践活动.动物形象在当代美国电影的视觉生产中,首先是作为自然的化身,表征着现代人对于自然的感知、理解和实践;其次是作为本能的象征,成为现代人获得非理性的感性经验的重要视觉对象;再次是作为欲望的生产,成为满足现代人不断逐新的视听体验的视觉奇观.电影中的动物形象,蕴含着人类"万物一体"的生态美学的理想,但其遵循的资本与技术的生产逻辑,也有可能会加剧生态危机,对电影中动物形象的视觉生产进行考察,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视觉文化动物形象美国电影生态批评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文化生境、声音表征与审美价值

    刘海波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白山林区号子是产生于长白山林区伐木劳动中的一种民间歌曲.长白山林区的天然林木资源、来自关内及朝鲜半岛的人力资源和音乐文化资源成为涵养长白山林区号子起源的文化生境,在汉、朝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色上,长白山林区号子呈现出"依字行腔""虚词多于实词""歌词相交,调式相融"等不同的声音表征.长白山林区号子是关内及朝鲜半岛移民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凸显了长白山林区的运木劳动之美,彰显了中华男儿的阳刚之美,也呈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之美.

    长白山林区号子文化生境移民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