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核农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核农学报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核农学报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华跃进

月刊

1000-8551

hnxb5109@126.com

010-62815961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核农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前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联合主办,是报道核技术和生物物理技术在农业和生物学领域应用的唯一学术期刊。本刊是农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主要报道核技术(包括辐射、太空技术、离子注入等生物物理技术、各种人工诱变技术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在农业上的研究进展,此外还报道农业生物技术、功能成份育种,栽培对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生态农业,食品贮藏加工、食品科学等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方法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核桃分心木的体外消化特性及其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

    赵晓兰刘冰辛凤姣温博婷...
    317-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核桃分心木的体外消化特性及其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以分心木为底物进行体外上消化道消化和体外结肠微生物发酵试验,对整个消化过程进行理化性质分析,通过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研究体外发酵后分心木对人体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并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分心木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在肠道中产生的代谢物.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发酵可以最大程度释放分心木中的多酚物质,显著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其中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亚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最高分别达22.95 mg·g-1 DW、3.88 mmol·g-1 DW和1.14mmol·g-1 DW.经微生物发酵后,分心木的表面微观形态明显瓦解.16S rRNA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和梭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而某些促炎细菌(如多雷亚菌属、另枝菌属、科利德克士菌属和嗜胆菌属)的生长繁殖受到显著抑制.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共有1 338种差异代谢物富集在269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中.其中,阿魏酸、伞形花序酮、表儿茶素、绿原酸、脱落酸、芥子酚醛和东莨菪碱等代谢物基因表达明显上调,这些代谢物分别富集在苯丙烷类、类黄酮、植物次级代谢物和次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通路中.本研究为提高核桃加工副产物的附加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

    分心木体外消化体外发酵肠道菌群代谢物

    食品中贝类过敏原的质谱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杨沛洁孟俊宏赵晗林浩鹏...
    329-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贝类是重要的过敏食物,为健全食品中贝类过敏原的定量分析方法、精准识别与检测食品中的贝类过敏原,本研究基于靶向蛋白质谱定量分析技术,开发了预制食品中蛤蜊过敏原的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蛋白质的提取和酶解后,通过液相串联高分辨质谱和Peaks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针对蛤蜊中的原肌球蛋白,经系统考察其酶解后肽段的特异性、质谱信号丰度、热稳定性等,筛选出ITELSEELAVVGNNCK作为最佳定量肽段;针对筛选出的肽段,采用液相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构建蛤蜊过敏原的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系统的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定量限(LOQ)为10 mg·kg-1]、准确度(回收率为78%~105.3%)和精密度(日内和日间变异系数均<13.0%).用该法检测分析实际样品发现,部分预制食品中存在蛤蜊过敏原的污染,但未进行明确标识.本研究开发的方法可为食品中贝类过敏原的风险监测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撑.

    过敏原贝类蛤蜊定量分析质谱分析

    抗丁香酚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董晓涵翟璐黄雅丽杨加成...
    339-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抗丁香酚(Eugenol)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丁香酚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本研究采用亲核取代法合成丁香酚半抗原(Eugenol-COOH)并进行质谱(HRMS)鉴定;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丁香酚免疫抗原(Eugenol-BSA)和包被抗原(Eugenol-OVA),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紫外扫描鉴定;利用免疫抗原Eugenol-BSA免疫小鼠,经细胞融合、筛选和克隆,最终得到1株能稳定分泌抗丁香酚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D9),并准备腹水,利用间接竞争ELISA(icELISA)方法测定腹水效价;对获得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经条件优化建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对试纸条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Eugenol-BSA偶联比约为16∶1,Eugenol-OVA偶联比约为10∶1,完全抗原偶联成功;3D9细胞株的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免疫球蛋白G(IgG1),轻链为κ链;单克隆抗体效价达1×10-6;丁香酚浓度与抑制率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9.6711nx+10.539(R2=0.998),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9.2 ng·mL-1,表明制备的抗丁香酚单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所制备的胶体金免疫试纸条优化参数为:胶体金标记最适pH值9、0.2 mol·L-1 K2CO3添加量12 μL、抗体最佳标记量7 μg·mL-1、胶体金试纸条的T线消失浓度1.8 μg·mL-1,该参数下的裸眼检出限0.3 μg·mL-1.本研究可为丁香酚的现场检测提供有效方法.

    丁香酚单克隆抗体人工抗原胶体金试纸条

    旱碱胁迫对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李梦成李明郭波莉赵海燕...
    351-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旱碱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比了种植于旱碱地及非旱碱地7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千粒重、容重、出粉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粉质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受旱碱的影响,品种平均产量、千粒重、容重和弱化度分别下降了 27.32%、9.21%、2.82%和38.27%,平均干面筋含量,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分别提高了 9.21%、48.39%、479.31%和68.00%;平均出粉率和吸水率分别下降了 4.89、2.02个百分点,平均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分别提高了 2.30、2.64个百分点.上述结果表明,旱碱胁迫会降低小麦产量及面粉吸水率,但同时会提高小麦的蛋白质、面筋含量及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本研究可为旱碱地小麦品种的应用和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依据.

    旱碱胁迫小麦产量籽粒品质

    改性技术对酵母蛋白功能特性与结构的影响研究进展

    韩朝玮朱绪春周麟依彭宁...
    360-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酵母因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必须的氨基酸且营养价值高,是天然优质的蛋白来源.但是,溶解性等功能特性限制了酵母蛋白在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从物理改性、化学改性、生物改性3个方面综述了改性技术对酵母蛋白功能特性与结构的影响,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本文旨在拓宽酵母蛋白的应用范围,填补因全球动物和植物蛋白人均需求量和年需求量增加导致的市场缺口,为保障全民健康提供支撑.

    酵母蛋白修饰改性功能特性结构表征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甘蔗不同季节播种对氮肥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韦剑锋韦冬萍胡桂娟罗小芬...
    369-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甘蔗(Saccharum spp.)氮肥高效利用,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分析秋季(8月20日)、春季(2月20日)和夏季(5月20日)播种甘蔗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结果表明,3个播期新植蔗吸收的N有21.56%~33.93%来自当季施用的氮肥,氮肥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16.84%~21.50%、42.71%~47.45%和31.05%~39.43%;宿根蔗吸收的N来自上季施用氮肥的比率为6.65%~9.16%,上季氮肥在宿根季的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4.15%~6.58%、30.25%~31.26%和8.31%~9.61%. 3个播期两季甘蔗氮肥残留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大幅递减,但0~40 cm 土层残留以夏季播种较多,40~60 cm 土层残留以秋季播种较多.秋季播种两季蔗茎干物质积累量为59 693.69 kg·hm-2,较春季、夏季播种增加2.74%和34.43%;夏季播种两季甘蔗的氮肥利用率为28.08%,较秋季、春季播种提高4.63和6.58个百分点;春季播种两季甘蔗的氮肥损失率为47.85%,较秋季、夏季播种增加1.54和7.19个百分点.可见,甘蔗秋季播种产量较高,夏季播种氮肥吸收较多、损失较少,但夏季播种新植蔗吸收的大量氮肥未能转化为增产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广西甘蔗氮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甘蔗播种期15N示踪氮肥利用氮素残留

    播期和播量对超晚播冬小麦基部节间显微结构及抗倒伏指数的影响

    田文强张强斌张君聂凌帆...
    377-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北疆超晚播小麦高产抗倒伏的播期和播量组合,明确小麦基部茎秆显微结构变化特点及其与抗倒伏指数的关系,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3种超晚播期:S1(10月25日)、S2(11月4日)、S3(11月14日),副区设4 个播量:P1(337.5 kg·hm-2)、P2(450 kg·hm-2)、P3(562.5 kg·hm-2)、P4(675 kg·hm-2),以当地适宜播期和播量(9月25日、270 kg·hm-2)为对照(CK),研究播期和播量对超晚播小麦开花期、乳熟期及蜡熟期的基部节间显微结构和抗倒伏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抗倒伏指数逐渐降低,基部自下而上节间显微结构质量变差,且第1、2、3节间变化规律一致.与CK相比,超晚播小麦茎秆显微结构各项指标(机械和薄壁组织层数和厚度、大小维管束个数、大维管束周长和面积)降低,显微组织变小,抗倒伏指数降低.同一播量不同播期小麦基部茎秆显微结构各项指标和抗倒伏指数均表现为S3>S1>S2;同一播期下,随着播量的提高,显微结构各项指标和抗倒伏指数降低;播期与播量对各指标不存在互作效应.抗倒伏指数与基部节间小维管束个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显微结构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薄壁组织对提高小麦抗倒伏作用最强.超晚播条件下提高小麦播量有利于增加穗数,弥补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损失,进而提高产量,以S2P2穗数最高,产量最佳.综上,北疆超晚播小麦于11月4日播种450 kg·hm-2可获得高产且抗倒伏植株.本研究结果为超晚播小麦稳产丰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播期播量超晚播显微结构倒伏

    不同施肥模式对大豆生长季土壤有效氮供给的影响

    丁世杰黄绍敏张水清郭斗斗...
    391-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施肥模式对潮土区大豆生长季土壤有效氮供给的影响,本研究基于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取4种处理:不施肥(CK)、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SNPK)与氮磷钾化肥+有机肥(MNPK),测定分析大豆生长季内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动态,以及参与土壤氮素转化的有机氮矿化酶活性、氨化作用强度与硝化潜势.结果表明,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可提高土壤全氮、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这对土壤脲酶、酰胺酶、蛋白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及氨化作用强度和硝化潜势的提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土壤NH4+-N含量与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酰胺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NO3--N含量与氨化作用强度、硝化潜势呈极显著正相关.SNPK、MNPK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高于NPK、CK处理.潮土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与大豆地上部氮素吸收呈极显著正相关,并最终影响大豆生长;成熟期SNPK、MNPK处理下的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均高于CK、NPK处理.综上所述,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可通过提高全氮、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正向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作用强度与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效氮供给能力,促进大豆生长.本试验结果可为潮土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施肥模式有效氮有机氮矿化酶氨化作用强度硝化潜势

    不同土壤及水分对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调控氮素的影响及其肥效研究

    张迪杜连凤魏丹金梁...
    404-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验证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YUAN,脲酶、硝化抑制剂用量均占UAN的0.06%)在夏玉米栽培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室内培养与田间试验,探究不同土壤[褐土(S1)和红壤(S2)]、不同土壤田间持水量[40%(W1)、60%(W2)和80%(W3)]以及夏玉米种植条件下[不施氮(CK)、追施普通尿素(CN)、优化CN(CNU)、追施普通尿素硝酸铵溶液(UAN)、追施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UANa和UANb)],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YUAN)对其所含氮素的调控效果及肥效.结果表明,YUAN处理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平均上升和下降速率均慢于UAN处理,铵态氮含量在下降期内显著高于UAN处理.铵态氮含量在S1中的平均上升速率(41.63 mg·kg-1·d-1)和下降速率(25.50mg·kg-1·d-1)均大于在S2中的平均上升速率(35.79 mg·kg-1·d-1)和下降速率(16.74 mg·kg-1·d-1),0~56 d内二者铵态氮含量整体达到显著差异,说明YUAN的氮素在S2中转化的慢,其对氮素的调控效果更佳.在W1、W2和W3 土壤田间持水量条件下,0~91 d内YUAN处理铵态氮含量整体显著高于UAN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7、91和21 d(分别为933.70、1 128.80和1 507.10mg·kg-1),说明W2田间持水量条件下YUAN调控氮素的效果较优.与CN相比,UANa处理玉米产量提升690 kg·hm-2,增产率为8.73%,氨挥发减少67.10%.与UAN相比,UANa处理玉米产量提升779 kg·hm-2,增产率为9.97%,氨挥发减少60.64%.在0~20 cm 土层内,硝态氮含量以CN和UANa处理较高,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在180~200 cm 土层内,施肥处理中以UANa处理硝态氮含量最低,分别较CN、CNU、UAN和UANb处理降低46.60%、26.08%、40.59%和27.07%,其中UANa处理显著低于CN和UAN处理.本研究结果为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氮肥的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尿素硝酸铵溶液土壤酸碱土壤水分抑制剂夏玉米

    田间高温对不同架式葡萄抗氧化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罗玲刘伟梁东李然...
    414-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架式葡萄对自然高温热害的生理响应,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在夏季田间高温环境下研究Ⅴ型、飞鸟型、H型三种架式对叶幕温度、叶片抗氧化系统及光合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期间飞鸟架叶幕温度最低,H型架最高;高温胁迫3~15 d,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三种架式叶片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除H型架)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H型架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VvSOD、VvPOD、VvCAT相对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光合荧光参数的日变化分析表明,午间高温下三种架式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降低,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升高.在高温环境中,飞鸟架叶片O2(-·)、H2O2、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最低,而其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应基因表达量、Pn、光化学效率最高.综上,飞鸟架葡萄综合耐热性更强,更适宜在南方高温栽培环境中采用.本研究结果为葡萄抗热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温架式葡萄抗氧化系统光合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