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中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中医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 河南中医学院

郑玉玲

月刊

1003-5028

hnzy@hactcm.edu.cn

0371-65676805;65962977

450046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号

河南中医/Journal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探讨中医学术、报道临床经验、发表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以鲜明的特色吸引了广大读者,在中医期刊之林中独树一帜,是河南省中医权威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伤寒杂病论》部分药物度量衡转换与统一

    朱莹许大剑
    1459-1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寒杂病论》中半夏一升重五两,附子一枚重半两,附子大者一枚重一两,陈皮三枚(即三片)重一分,枳实二枚(即二片)重一分,巴豆十六枚重一分,乌头一枚重半两,大枣三枚重一两,蜀椒一升重三两,吴茱萸一升重五两,竹叶一把重二两,麦门冬一升重六两,火麻仁一升重六两,五味子一升重四两,胶饴一升重八两,石膏如鸡子大重三两,代赭石如弹丸大重一两,以上可信度为甲等.生梓白皮一升重四两,杏仁一升重五两,粳米一升重五两,以上可信度为乙等.

    度量衡剂量《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阿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黄瑞
    1465-1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阿胶的方剂有黄土汤、薯蓣丸、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炙甘草汤、大黄甘遂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鳖甲煎丸、芎归胶艾汤、胶姜汤、温经汤等11 首,每方中阿胶功效并不完全相同,阿胶不仅能止血养血,还可发挥多重作用.黄土汤主治心腹内崩,方中阿胶止心腹内崩,同时补虚,兼止腰腹痛;薯蓣丸主治劳极,方中阿胶可缓解腰腹痛、四肢酸痛,且可预防出血;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疗产后下利虚极,方中阿胶补虚止血;炙甘草汤治疗心血不足所致心悸,方中阿胶补虚、止惊悸、养心健脾;大黄甘遂汤治疗水瘀互结证,方中阿胶补虚止血;黄连阿胶汤治疗心肾不交证,方中阿胶补虚极,止痛止血;猪苓汤利水,方中阿胶补虚、止血、育阴以助利水;鳖甲煎丸主治癥瘕,方中阿胶主治洒洒如疟状、腹痛;芎归胶艾汤治疗冲任不固证,方中阿胶止血、止痛、补虚并用;胶姜汤主治妇人陷经,方中阿胶补虚止血;温经汤主治虚寒血瘀证,方中阿胶既可止血,又兼止痛、补虚.

    阿胶黄土汤薯蓣丸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炙甘草汤大黄甘遂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鳖甲煎丸芎归胶艾汤胶姜汤温经汤《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基于出土秦汉简帛医药文献认识《金匮要略》阴狐疝气

    周登威胡天祥高燕翔
    1471-1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汉初期,狐病与疝病是两类不同的疾病,狐病以症状时隐时现、伴见少腹痛为特点;疝病以心腹痛为特点,狐病与疝病共有腹痛证候.两汉之际或东汉初期,《黄帝内经》成书时,狐病与疝病已呈现融合之象,如出土《脉书》中的偏疝,在《黄帝内经》中被记载为狐疝,即可为证.在此过程中,疝气的范畴发生了变化,仓公时期,女子亦患疝气,魏晋之后疝气则限于男子病.《金匮要略》中有阴狐疝气病名,阴狐病位在肚脐下,病证时隐时现,伴见少腹痛,而疝则表现为腹痛,阴狐与疝气共有腹痛症状,故仲景将二病合称为阴狐疝气.此外,《金匮要略》中的狐惑病名,也因其病证时隐时现、变幻无常,故命名为狐惑.可知《金匮要略》阴狐疝气较《黄帝内经》狐疝更具有秦汉早期医学的特征,进而可以推测,《金匮要略》中可能保存有更多早期医学的知识.

    阴狐疝气狐病疝病《金匮要略》张仲景

    基于气、血、水探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思路

    张丽丽马跃海梁粟南明花...
    1475-1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胃炎病因复杂,病程迁延,常见气血水相兼为病,可从气分、水分、血分进行论治.气分证治:气机通畅对脾胃运化尤为关键,无论胃出现气分实证或虚证均能导致胃降浊失常,通降不畅,气滞者宜行,方用四逆散加减;气虚夹滞者应通补并用,方用厚朴半夏生姜人参汤化裁;寒化者宜温,方用理中丸;热化者宜清,方用白虎汤或大黄黄连泻心汤.水分证治:湿化证和燥化证是水分证基本证型,湿化者宜治胃中水饮,方用小半夏汤类方;燥化者宜养阴润燥,方用苓芍术甘汤、麻子仁丸.血分证治:"初病在气,久病入络",慢性胃炎后期可见血瘀证、血虚证、出血证等,血瘀证宜行气活血,方用枳实芍药散加减;血虚证宜益气养血,方用小建中汤加减;出血属热灼血络者宜清热凉血,予三黄泻心汤加减,属脾不摄血者宜温脾摄血,予黄土汤加减.

    慢性胃炎气分血分水分经方《金匮要略》张仲景

    《伤寒论》心悸辨治及临证启示

    赵娟赵峰王原高洁...
    1480-1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仲景《伤寒论》对心悸病因病机、辨治的论述详尽,自成一体.阳虚兼表,心无所主者,治以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化裁.气血两虚,心失所养者,治以建中补虚,调养气血,方用小建中汤;心阳不足,心失所养者,治以温通心阳,方用桂枝甘草汤;阴阳两虚,心脉不畅者,治以益气通阳,滋阴养血,复脉定悸,方用炙甘草汤;肾阳不足,水气凌心者,治以温阳利水止悸,方用真武汤;肾阴亏虚,心火亢扬者,治以滋阴清火,交通心肾,方用黄连阿胶汤;肝郁气滞,阳气郁遏,心失温养者,方用四逆散加桂枝;脾阳不足,水邪凌心者,方用理中丸加茯苓;胆气虚怯,心失所养者,方用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三焦失职,水饮内停者,方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胃肠失常,损及于心者,方用茯苓甘草汤;腑实浊热,扰及于心者,治以通腑泻热和胃,依据病情酌选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

    心悸《伤寒论》张仲景

    小陷胸汤古今文献考证

    李明尹周安李玉丽熊瑛...
    1485-1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小陷胸汤的方名方源、组成、剂量、煎服方法、主治病证、功效方义以及现代疾病谱,为其现代临床应用及制剂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古代文献检索基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读秀数据库、博览医书中医古籍库等,以"小陷胸汤",或以"陷胸"二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同时查阅影印版古籍进行内容审校.现代临床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以"小陷胸汤"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结果:小陷胸汤首载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组成包括黄连、半夏、瓜蒌实,后世医书多有记载,方名有"仲景小陷胸汤""古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汤"等,异名同方,煎服法大多遵守仲景"先煮瓜蒌,去滓,后纳诸药,续煎"的方法,主治病证广,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尤以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多.结论:小陷胸汤证病机为痰热互结,小陷胸汤功效为清热化痰,通痹止痛.

    小陷胸汤文献考证《伤寒论》张仲景

    《难经》医学体系解读

    蔡超产徐峰
    1497-1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难经》认为,饮食五谷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来源,六腑负责受盛水谷,并将其转化为精微物质,而五脏负责储藏精微物质以舍神.在五脏六腑对精微物质生成与储存的中间环节,还需要三焦对其运输.疾病的生成与传变有"七传",第一步是外感六淫,《难经》称之为伤寒,第二步为邪气侵袭五脏,若不治则按照相克的方向传变,心传肺为第三步,肺传肝为第四步,肝传脾为第五步,脾传肾为第六步,肾传心为第七步.在疾病传变期间,若出现"王者不受邪"情况,则会发生积聚.《难经》采取"病、脉、诊"并参的诊法系统,病与脉、内外证相参,医者通过脉诊诊断出其相应的五脏脉,之后通过问诊、望诊、闻诊等得出相应的症状(病)、体征(诊、内外证),将五脏脉应有的内外证、病与所得的内外证、病进行比对,相符说明脉诊正确,不相符则需要重新诊断.在邪气初犯人体之时,《难经》以汗法、下法治疗,若有虚损脏腑,祛邪的同时辅以补益,以防外邪入里.针刺多参考卫气针法,以脉诊确定邪气侵犯部位,依据"卫气分部,营气循经",择而针之.《难经》以"肾间命门"为人体元动力,三焦为运行通道,阴阳、五行为指导诊断与治疗的方法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命门-三焦-五行"医学体系.

    《难经》肾间动气三焦五行医学体系

    从三焦理论探讨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治疗

    吴嫣然李婧王定坤苏浩...
    1502-1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恶性胸腹腔积液病机为三焦阻滞,水饮内停,元气运行受阻,血液凝滞,痰瘀内结,治疗应在行气利水、淡渗利湿或峻下逐水、逐瘀利水通利三焦的基础上,兼顾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通利三焦多为宣上通下的行气利水药物,如柴胡、枳实、桔梗等,同时配以淡渗利湿药物或者峻下逐水药物以通调水道,如茯苓、猪苓、泽泻等,尚需加用利水逐瘀药物,如水蛭、桃仁、泽兰等.兼顾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分别以开宣肺气、健脾益气、温补肾阳之法,开宣肺卫通利三焦用以麻黄为基础的方药如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及大小青龙汤;健脾渗湿疏利三焦用以黄芪为基础的方药如防己茯苓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苦酒汤;温补肾阳用附子,干姜.同时尚需要考虑恶性肿瘤癌毒这一主要病理因素,加用祛除癌毒之邪药物如山慈菇、蛇六谷、全蝎等.

    恶性胸腹腔积液三焦行气利水淡渗利湿峻下逐水逐瘀利水

    风气内动证候源流与性质探讨

    严涵胡汉楚
    1507-1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部分内伤杂病可以进展、演化而产生风证,即在杂病基础上产生"风气内动"证候,产生原因为体内气机的失序:热极则令气行盛乱鼓荡,继而生风,引发内风诸证,治疗应以清热为本,热消而诸证自除.若热入营血,宜消热熄风,急投羚角钩藤汤;血能载气,血虚不足则气无所依,失序散乱,而生微风,治宜祛风理血,用救产止痉汤;若气血俱虚,风淫日久,生痰生瘀,可予补阳还五汤;若气随血脱,气快速逸散而崩乱,产生风证,治疗宜遵循"血脱须补气,阳生则阴长"原则,给予东垣保元汤.阴虚动风途径有二,阳亢能化风,阴虚日久生风,阳亢化风证治宜辛甘疏风,缓肝急,滋肾虚,药用羚羊角、栀子、连翘、天花粉、牡丹皮、生地黄等;阴虚生风证治宜补阴为主,兼顾祛邪,方用补液汤.

    内风气机热极生风证血虚生风证阴虚动风证

    基于"伏邪"探讨支气管扩张症反复发作证治

    姜甘王冰张海艳丛晓东...
    1512-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支气管扩张症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肺脾肾之气耗伤为虚,伏邪为实,二者互为因果,贯穿疾病发生发展始终.临证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从其稳定期入手,扶助正气同时清透伏邪.气虚、易发感冒者可长期服用玉屏风散;肺气虚者可用补肺汤加减;咳喘兼见口渴,汗出心烦者,宜加用生脉饮.补肾法是培固本元的重要方法,肺肾阴亏者,给予百合固金汤、六味地黄汤等;动则喘息气急,证属肺肾气虚者,当以平喘固本汤纳肾降气化痰;脾肾阳虚者给予附子理中丸、四逆汤、阳和汤加减.痰浊内伏者,当加用清痰逐瘀药物,若遇寒痰内伏,可以小青龙汤或苍麻丸祛伏宿之寒痰;对顽固痰涎,可酌情应用滚痰丸、控涎丹以开胶结之痰;若痰热耗伤津液,以青蒿鳖甲汤清透阴分伏热.培本元与祛伏邪二者并行,以减少支气管扩张症反复发作次数.

    支气管扩张症"伏邪"培固本元透达伏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