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中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中医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 河南中医学院

郑玉玲

月刊

1003-5028

hnzy@hactcm.edu.cn

0371-65676805;65962977

450046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号

河南中医/Journal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探讨中医学术、报道临床经验、发表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以鲜明的特色吸引了广大读者,在中医期刊之林中独树一帜,是河南省中医权威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黄附子汤证浅析

    雷巧美袁行勇符强
    163-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黄附子汤证症状为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病机为阳虚生寒,寒气上逆,方中附子温经祛寒,细辛散寒止痛,大黄破积聚、下逆满,并可制约附子、细辛之温燥,诸药相配,共奏散寒开结,通经止痛之功.该证病位或在脾胃,或在肝肾,其临床表现或为胁痛、腹痛,或为便难,或为发热,也可能诸症并见,临床应用大黄附子汤不必拘泥于偏痛或满痛,也不应将病位定在"胁下",只要病机相同即可随证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全篇条文前后联系,先有腹满病,兼有外感发为厚朴七物汤证,不解则邪盛正虚,进而兼腹满虚、实之证,再不解,邪正相搏,发为寒疝,故该篇所言各证为同一类病证失治误治后病机的各种转化,体现了张仲景整体恒动思维.

    大黄附子汤证胁下偏痛发热《金匮要略》张仲景

    刍议小柴胡汤治疗清窍病

    宋昱娇张喜奎
    167-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体分为上下二部,上为阳,下为阴,其中目、鼻、口、耳居于高位,是为上窍,也称清窍.清窍病与少阳经关系密切,少阳枢机不利,郁火攻冲,发为口苦;火盛灼津,发为咽干;风火上煽,发为目眩;肺气失和则鼻窍不利.小柴胡汤和解枢机,清解少阳相火,通达三焦,使少阳枢机运转,清静灵明之气上走清窍则清窍复通无碍.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浙贝母、陈皮可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加败酱草、苍耳子、辛夷、谷芽、麦芽、山楂可治疗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加补气通络方可治疗鼻咽癌;加连翘、败酱草、竹叶、枳实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加黄芪、葛根、枸杞子、山茱萸可治疗飞蚊症.应用时可不必照搬《伤寒论》原文,凡主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者,皆可应用该方加减.

    少阳清窍清窍病少阳经小柴胡汤《伤寒论》张仲景

    从脑神失养探讨膝骨关节炎患者中枢敏化发生机制

    张建强周运峰许辉赵翅...
    171-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发病与肾虚髓减密切相关.肾虚髓减导致KOA发病时,又会使脑髓失充,从而导致脑神失养.所以,肾虚髓减是KOA患者发病及脑神失养的根本病因病机.KOA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在其发展进程中,肾虚髓减更甚,则脑神失养,脑主神明功能异常,继而发生中枢敏化(Central sensitization,CS).CS是KOA疼痛发展和维持重要机制之一,CS诱发的痛觉异常、情绪障碍、认知障碍以及睡眠障碍等,实际是脑神失养后,中医学"脑"对于人体精神活动、意识思维的异常调控.通过改善脑神失养,抑制CS可缓解KOA患者异常疼痛、痛觉过敏,改善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等其他伴随症状.骨痹是KOA主要表现形式,脑神失养所导致的CS是KOA发展过程的延伸,这为中医药通过抑制CS干预KOA,从而改善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从整体观认识CS的发病机制,继而辨证识别CS的潜在靶点,为抑制CS改善KOA患者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膝骨关节炎脑神失养中枢敏化肾虚髓减

    "脚气"与风痿厥痹辨析

    谢王嘉辉庞栋君李崇超
    17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脚气"理论在晋唐时期已较为成熟,在宋金元时期出现了较大转变,病机认识从以风为主导到以湿为主导,并且由于其病名、症状较多,出现与多种疾病混淆的情况."脚气"非痿证、非厥证,属"风病""痹证"范畴,病因为脾肾内伤,外感风湿、瘴气等邪气,主要病机为外邪侵袭先中于足,脾肾内伤,湿气下注于足,发为脚弱、脚痛、足胫肿胀、呕吐心悸气喘(即脚气冲心)等症状,此类症状可独立出现,并伴有发热、身痛等,亦可同时出现,风、湿为其辨证要点.

    "脚气"风痿厥痹"厥证""痿证""痹证"

    任脉名称刍议

    贾琪张建英韩煦王巧凤...
    180-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代医家关于任脉名称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三类:"任"通"妊",意为妊娠,表明任脉与妇女妊娠关系密切;"任"通"衽",表明任脉脉行腹中;"任"意为"任维、任养",表明任脉可任维诸脉."任"通"妊",意为妊娠,此说法的不足是经络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生理性存在,而此假说只强调了任脉对于女性的重要性,从《黄帝内经》原文可以看出,任脉应男女均有,不独存于女性,故此种说法在任脉的起点和任脉对于男子的作用等方面存疑."任"通"衽",意为"衣服前襟",表任脉脉行腹中,此说法缺乏古文字学方面的依据.从古文字学角度,"任"确有担任,任养之意.任脉有"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者澹渗皮肤"的功能,也可体现了其为"经络海",有任维诸脉,进而任养肌肉、皮肤,生胡须的重要作用.任脉冲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并非独见于女性,而是因为其与女性月经关系密切,故《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论述女子生理功能时独重冲任.故任脉之任的初始含义应为"任维,任养"之意,表明任脉为"经络海",可统任、濡养诸经脉,进而任养胎儿、肌肉皮肤等.

    任脉奇经八脉命名源流文献研究

    常规取穴配伍八脉交会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浅析

    盖晓丽
    184-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以腰部疼痛伴下肢后、外侧疼痛、麻木、不适为主症,从经络循行上来看,主要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相关,故常规针灸治疗多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穴,或是利用奇穴的特殊作用使用单穴治疗.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往往涉及腰部及下肢症状,病变范围广泛,除了与以上经脉有关外,还与奇经八脉中的督脉、阳跷脉、阳维脉、带脉相关.基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在常规取穴的基础上,立足经络辨证,依据奇经八脉理论,足太阳经型选取申脉—后溪穴组、足少阳经型选取足临泣—外关穴组配伍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针刺时,强调要先针下肢穴,后取上肢穴.故笔者在临床针刺申脉—后溪穴组时要先取申脉,后取后溪;针刺足临泣—外关穴组时要先取足临泣,后取外关.针刺时宜先针刺八脉交会穴,后针刺常规穴.

    八脉交会穴腰椎间盘突出症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申脉后溪足临泣外关

    基于升阳法论治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尹一丹周正华
    189-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升阳法是李东垣治疗脾胃疾病的主要方法,通过风药与补益药相配伍,达到益气升阳的目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病位主要在脾胃,涉及肝、肾,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主要病机为脾虚气滞,升降失和,应以升阳法益气升阳,调畅气机.升阳法主要有升阳益胃法、升阳除湿法、升阳散火法、升阳补气法、升阳解郁法、升阳补肾法等,升阳益气法适用于中气下陷证,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法适用于脾胃气虚,湿热内停证,代表方为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法适用于脾胃虚弱,火郁卫表证,代表方为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法适用于脾胃虚弱,清阳下陷,湿浊内盛证,代表方为升阳除湿汤;升阳解郁法适用于肝郁不升证,代表方为升肝舒郁汤;升阳补肾法适用于肾虚精陷证,代表药物为补肾填精药物配伍益气健脾、辛散升阳之品,临证可根据患者主要证候灵活运用.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升阳法升阳益胃法升阳除湿法升阳散火法升阳补气法升阳解郁法升阳补肾法

    从脾论治五更泻

    张营营符强
    193-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脾土载万物,诸病皆可及脾,对于肾阳亏虚不甚明显之五更泻,可从脾论治,益气健脾,升阳渗湿止泻,以升阳益胃汤为基础方.肾阳虚者合四神丸、附子、肉桂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完谷不化,形寒畏冷者合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寒热错杂者合乌梅丸寒热平调;中气下陷者合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举陷;湿热者合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滑泻不止者加乌梅、诃子;腹痛者加延胡索、乌药;腹胀者加木香;纳差者加山楂、麦芽.五更泻的发生也是阳气回复、驱邪外出的一种表现,不可见泻止泻,若病程短,不虚者可尝试因势利导,先其时而泻,去其积滞,肃清肠道,可用大黄附子汤加减,晚饭前服药,泻止用四君子汤加减培补正气.

    五更泻从脾论治升阳益胃汤四神丸

    张从正治疗崩漏先清上

    杨孜王妍刘倩曹怡鸿...
    197-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从正认为,情志变化是气的运动变化在精神情志方面的表现,七情过极,郁而化火,聚积于胸,心阳失于宣发,郁积生热,逼血下行,发为崩漏;或情志过极,扰乱心神,致上焦不通,亦致崩漏.心既主血脉,又主神志,五志过极,损伤五脏,皆为热证,应治以平心火,用清上之法.故张从正治疗崩漏采用清热、清上之法,先用黄连解毒汤清心火,使肺的宣发功能正常,以宣发过盛的阳气,再用凉膈散或四物汤顾护阴液,使体内妄动之阳气得以清散,妄行之血得止,则崩漏可愈.

    崩漏清上黄连解毒汤凉膈散四物汤《儒门事亲》张从正

    明代女医谈允贤治疗不孕症经验

    周巧玲张晋峰王瑞霞
    20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谈允贤为明代著名女医,擅长灸法,推崇朱丹溪,受"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六郁致病论"等理论影响,重视调理气血、行气解郁、滋阴降火、健脾补肾等治法,且重视情志因素在女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对于脾肾皆虚、气血双亏、湿盛火衰之不孕,外用灸法,内服何首乌丸(朱丹溪方)补益肝肾,填精生血.对于劳怒伤情、情志过极、伤气耗血、精气不足、难以固养胎元所致不孕症合并复发性流产,先以四制香附丸开郁清热,散去郁结,气调则血调;再以调经益气汤加味补气养血,使经调而胎元易成;顺利受胎后予以清热健脾安胎的散剂防止胎热胎堕,不仅治疗不孕,还使患者顺利生产.

    不孕症《女医杂言》灸法谈允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