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球中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球中医药
环球中医药

王永炎(名誉),张伯礼(总编辑)

月刊

1674-1749

hqzyy@126.com,hqzhyy@163.com

010-65269860

100711

北京东四西大街46号597室

环球中医药/Journal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环球中医药》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打造科学性、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中医学术期刊”为编辑方针,以国内外中医药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及时关注我国中医药最新学术热点,积极推介中医药最新学术成果、致力于深化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王永炎院士任名誉总编辑,张伯礼院士任总编辑。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理论探讨、临床经验、学术论坛、争鸣、海外中医、中医文化、名医心鉴、中医病案析评、综述、中医药热点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融汇中西,传承创新——中医改革家施今墨

    赵进喜王世东庞博傅强...
    2010-2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今墨先生原名毓黔,字奖生,是中国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作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对燕京学派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为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贡献了宝贵的力量.在学术方面,施今墨先生融汇中西,注重临床疗效,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其"施氏对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中医教育领域,施今墨先生推动中医院校教育改革,重视人才培养,施今墨学派传承至今,名医辈出.在个人修养方面,施今墨先生崇尚"兼爱",广济世人,主张广结师友,德才自尚.学习施今墨先生高尚品质与创新精神,对于做好中医传承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施今墨学术思想名医经验融汇中西中医教育

    黄芪的溯源与应用演变的文献考据

    梅剑赵彦青王伟民王松龄...
    2015-2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芪为临床常用补虚药,其应用源流可追溯至《五十二病方》,经过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其功效逐渐完善,配伍日益丰富,用量与用法灵活多变,应用逐渐广泛.及至清代,汪昂在其著作《本草备要》中明确了生、炙黄芪的功效.近现代以来,黄芪的适用范围逐渐由中医向中西医转变.在黄芪应用的过程中,其适应症逐渐由单一的疽病扩大至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其使用方法也由生用为主拓展为生炙并用,其用量由模糊不清发展到灵活多变,其功效也由笼统发展到具体,其配伍也由单一发展到多样.本文对黄芪应用的源流和演变进行系统梳理,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对黄芪的认识,为黄芪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黄芪源流应用演变《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

    郭志强教授基于"崇阳"理论治疗闭经经验

    杨绚如薛晓鸥丁霞张志航...
    2019-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总结郭志强教授治疗闭经的临证思路.崇阳即重视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及疾病发展中的作用.郭教授崇阳理论重视阳气,但非独重阳气,提出"阴基阳主,阴阳并重"为其内涵.郭教授基于"崇阳"理论,提出闭经病机为"阳虚不化,阴血难成,冲任闭阻".以肾阳亏虚、督阳不振为发病之本,痰浊瘀血互结、闭阻冲任为发病之始.在治疗上,提出当以温督、肾之阳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尤其重视温振督脉之阳,并通过问白带、查腰腹、触鼻准头,辨阳气之"复"与"不复",待阳气充盛,选择适当时机,配合血水同治之法,温阳与利水、活血并举,顺经水之势利导.

    崇阳理论闭经督脉郭志强血水同治阴阳

    关于国家标准《经穴名称与定位》(2021版)中胸腹部骨度计量和中庭、鸠尾穴定位的探讨

    魏雅馨睢明河周洋宾杨燕宇...
    2022-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颁布的最新国家标准《经穴名称与定位》作为腧穴定位国家标准的第二次修订,与上一版2006年颁布的《腧穴名称与定位》相比,胸腹部骨度起止点之一的剑胸结合中点下移至剑突尖,将"胸骨上窝至剑胸结合中点为9寸,剑胸结合中点至脐中为8寸"改为"胸骨上窝至剑突尖为9寸,剑突尖至脐中为8寸".任脉部分穴位的定位需要借助这两段骨度,故最新版国标中这部分穴位位置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移,其中表述发生明显变化的是中庭穴由"剑胸结合中点处"变为"剑突尖所在处",鸠尾穴由"剑胸结合下1寸"变为"剑突尖下1寸".基于胸腹部骨度计量和中庭、鸠尾穴定位修改存疑的问题,笔者查阅针灸古典文献、近现代影响较大的针灸著作和实体测量文献等,指出胸腹部骨度起止点的修改和不同骨度实测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存在争议,并对中庭和鸠尾两穴的定位依据进行分析,最终认为胸腹部骨度计量和中庭穴的定位应沿用2006年所颁布的国标中的描述,鸠尾穴的定位应遵循古籍记载取"剑突尖下五分".

    国家标准胸腹部骨度骨度分寸腧穴定位穴位名称与定位岐骨中庭鸠尾

    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析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

    林超王婷罗香云熊尚全...
    2025-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阐释其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发生与发展的相关性.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是HFpEF发病的重要病机,"阳化气不足为虚"是HFpEF发病的根本,决定了疾病发展趋势,"阴成形太过成毒"是HFpEF发病的重要条件和变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的病情变化.治疗须兼顾"扶阳"与"抑阴"的辨证统一,强调扶阳化气是治疗的基本原则.针对HFpEF不同分期采用不同的治则.HFpEF早期,阳虚不显,宜调气和血、化痰畅脉.HFpEF中期,阳虚渐成,治当辛温通阳、以通为补.HFpEF晚期,阳虚已成,应启发心肾、重在温阳.HFpEF急性期,急当固阳、分消走泻.本病治疗全程注重活血利水解毒,顾护阴液.以"阳化气,阴成形"指导HFpEF中医药治疗,有助于深入认识该病病机并拓宽临床诊疗思路.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阳化气,阴成形毒邪扶阳抑阴分期论治

    中医"肾—冲脉—胃"轴的概念提出与临床应用

    谢洋峰陈步星韩文博张佳乐...
    2029-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学大家张锡纯在诸多疾病的论治中,多从肾—冲脉—胃关系辨治,疗效显著,据此本文提出"肾—冲脉—胃"轴的概念,为临床疾病辨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肾、冲脉、胃之间以冲脉为枢纽相互联系,经气在"肾—冲脉—胃"之间升降出入,从而协调各脏腑功能,构成"肾—冲脉—胃"轴的核心内容,同时"肾—冲脉—胃"经气运行失常,也会导致肾、胃及冲脉功能失常,出现血随冲逆、冲胃气逆、肾胃气逆、肾虚气逆迫肺的病机,临床常表现为倒经、呕吐、呃逆、痰饮、腹胀、胸闷等疾病,因此以"肾—冲脉—胃"为轴进行辨证和选方用药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肾—冲脉—胃经脉疾病论治临床应用张锡纯

    从养脾胃调营卫论治失眠经验

    刘嘉祎李鑫高天慈李亚云...
    2032-2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营卫、脏腑理论立论,结合临床实际,探讨失眠的发病病因、病机及治疗方向.失眠属中医之不寐范畴,其病因病机与脾胃和营卫密切相关,脾胃升降失常、营卫循行受阻为其发病的病理基础,饮入于胃,积而不化,扰心烦神,夜间辗转难眠,为不寐之诱发期;脾胃升降无序,清浊不分,渐化气、痰、瘀之邪,阻碍气机,扰动营卫运行,致睡眠节律紊乱,为不寐之持续期;脾胃运化不足、营卫二气虚弱为其发展的关键环节,邪气积滞日久,脾胃运化失职,濡养之力不足,营卫亏虚,见眠浅而难寐,为不寐之进展期;久则波及肝肾,阴阳虚馁,浮阳虚越于上,烦扰心神,致阴阳难合,营卫不交,为不寐之顽固期.治疗以养脾胃、调营卫为核心思想,通过和调气机、平衡升降,行瘀化痰、和胃通络,补中益气、健运脾胃,扶肾调肝、摄纳浮火,分期论治失眠,以期改善各类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拓宽诊疗思路.

    失眠不寐养脾胃调营卫分期论治因果同治

    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探析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病机与治疗

    刘扬江锋于艳卉王京...
    2036-2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杲提出的"火与元气不两立"可用于阐释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作为外来邪气,在元气失充的基础上侵袭人体,助长阴火,这一过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机体形成慢性活动性炎症高度契合.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探析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认为该病病机为元气不足、湿热相合、阴火内生、阴火燔炽、伤阴耗气、瘀热内结、日久成毒.临床治疗应以健脾益气、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为先;降泄阴火、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为主;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改善胃黏膜状态为辅,为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提供新的思路.

    李杲元气阴火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炎—癌转化

    基于"病象证并治"思维模式探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诊疗思路

    侯培蓉李园姚欣凝陈薇羽...
    2040-2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仲景之"病脉证并治"诊疗模式主要运用"辨病→平脉→析证→定治"的顺序,在明确病名的前提下,以脉象特点为主要依据辨别证候,继而确立治法方药."病象证并治"思维模式由"病脉证并治"总结发展而来,在中医传统四诊所获"象"中引入客观、明确的"微观征象"以辅助疾病的诊断与辨治,极大程度上延续了仲景模式的生命力、扩大了其适用范围.慢性胃炎"炎癌转化"是多因素、多阶段、多机制的复杂过程.中医药在防治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病象证并治"思维模式可用于辅助其各阶段的临床诊疗.临证首定病名,而后以胃镜、病理象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纳入辨证体系,明确证型,最终分阶段精准用药,紧抓"炎癌转化"中的虚实、阴阳变化.从"病象证并治"思维模式出发,为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病象证并治中医思维诊疗思路望诊辨证分阶段

    基于中医背景证候与机会证候矛盾转化探讨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中药化"特性

    顾元烨顾贤杨婕强若男...
    2044-2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已成为多种癌症晚期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中医药联合应用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提高存活率等方面颇具临床优势.从外显表征变化反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药化特性"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药性寒热"在不同癌种及背景证候条件下并不完全一致.背景证候为机体宏观视角下的病机和整体状态,机会证候为微观视角下的病机和局部状态,二者为矛盾共同体,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免疫治疗扶正攻邪,促进机体背景证候与机会证候间的矛盾转化,使原本占据矛盾共同体主导地位的机会证候下降为次要矛盾,背景证候则上升为主要矛盾,从而引起外显表征变化.因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中药化特性取决于其扶正攻邪之性及机体背景与机会证候矛盾转化,而不良反应的出现是相关免疫器官代体受累的表现,对远期预后判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中医药应全程干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症状管理,未发时固护脾胃预防为先,发作后辨证论治减毒增效.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药化减毒策略食管癌免疫治疗中西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