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球中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球中医药
环球中医药

王永炎(名誉),张伯礼(总编辑)

月刊

1674-1749

hqzyy@126.com,hqzhyy@163.com

010-65269860

100711

北京东四西大街46号597室

环球中医药/Journal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环球中医药》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打造科学性、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中医学术期刊”为编辑方针,以国内外中医药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及时关注我国中医药最新学术热点,积极推介中医药最新学术成果、致力于深化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王永炎院士任名誉总编辑,张伯礼院士任总编辑。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理论探讨、临床经验、学术论坛、争鸣、海外中医、中医文化、名医心鉴、中医病案析评、综述、中医药热点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气陷生阴火"及"风火合邪"探讨气道高反应咳嗽的治疗

    慕青翔代昭欣梁艳霞樊茂蓉...
    260-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道高反应咳嗽属于慢性咳嗽的一种,中医学将气道高反应咳嗽归为"久咳""久嗽""风咳"或"内伤咳嗽"等范畴,肺脾两虚是其发生的根本病因病机,感邪诱发是其关键诱因.本文从肺脾二脏受损、导致清阳不升,发为气陷,从而导致"阴火"内生出发,探讨气道高反应咳嗽发生的病因病机,认为"风火合邪"是诱发气道高反应咳嗽的重要因素,外感风邪与肝风内动均可引动人体内伏之阴火,风助火之势、火助风之力,共同为害,诱发气道高反应咳嗽,或导致病情加重.在临床辨证方面,笔者将气道高反应咳嗽根据其临床病情的深浅与病程的特点,辨为初病热中证与久病寒中证.临床论治方面,本文基于前期的辨证,围绕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等主要治法,辅以疏风宣肺清热、调肝熄风止咳等,探讨了气道高反应咳嗽的治疗,以期为中医药在临床治疗气道高反应咳嗽方面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气道高反应咳嗽肺脾受损久咳风咳气陷阴火理论风火合邪

    谢晶日经体用、生克、气血三步辨治胃脘痛经验

    杨佩佩孙志文饶显俊
    264-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总结谢晶日教授经体用、生克、气血三步辨治胃脘痛经验.首辨体用间太过不及,胃脘痛病位在胃,应当先据症辨别胃腑之状态.胃火内炽者,清其火热;胃中燥热,阳明失润,致胃阴不足者,复其濡润;胃湿内停,湿邪中阻,阳气不舒者,温中化湿以舒展阳气;阳气受损,温煦不够,内生寒邪,致中阳受遏,寒邪伤胃,阳气不展者,辛温通阳以祛寒止痛.次别脏腑间生克乘侮,五脏之间经络相通,气血循回,胃脘之病,不仅在于胃,五脏亦受累.肝病犯胃,土木相仇,治宜辛开苦降;胃病及肺,母病及子,治宜佐金平木;病及心肾,治宜调心温肾;脾胃俱病,治宜复脾胃升降之序;胃肠同病,治宜通腑降胃.再探气分血分之别,以此探究疾病病情演变,由表传里,由经入络,由气入血,辨证用药,以行气活血为重.此三辨,以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之八纲辨证为基,结合脏腑辨证及气血津液辨证,可反映胃脘痛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可能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再辅以经验用药,则恰中病机,方药对症.

    胃脘痛三步辨治体用生克制化气血脾升胃降谢晶日用药经验

    李乾构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经验

    李享沈晨
    269-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李乾构教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经验.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病病位在口腔,主要与心、脾关系最大,也涉及到肾、胃、肝、胆、肺等脏腑,火热上炎,熏蒸口舌为本病基本病机.李乾构教授认为本病病理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临证主抓一个"火"字,分清虚火与实火,因此在治疗上主张从"火"论治,实火治宜清热泻火,虚火治宜扶正清火、攻补兼施.除此,治疗上还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调护注重二便通畅,治病配合膳食治疗,临床上成效显著.

    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经验李乾构从"火"论治中医药治疗

    从肿瘤微环境的重塑探索扶正解毒法治疗肿瘤的机制

    贺佳文韩冰卢佳萱汪世婷...
    273-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微环境作为现代肿瘤治疗的新靶标,影响着肿瘤发生、发展、转移以及抗肿瘤治疗的效果,故肿瘤微环境的重塑在肿瘤治疗中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干预肿瘤微环境疗效确切.中医认为癌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亏虚为本,热、瘀、痰、毒内结为标,扶正解毒法是临床防治肿瘤疾病的常用治法,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从而限制了其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现代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炎性微环境、缺氧微环境、酸性微环境、免疫微环境可能是热毒、瘀毒、痰毒、虚毒的重要微观阐述.文章从肿瘤微环境的重塑出发,立足于正虚毒结病机,确立扶正解毒治法,从清热解毒法重塑炎性微环境、行瘀解毒法重塑缺氧微环境、化痰解毒法重塑酸性微环境、扶正固本法重塑免疫微环境的角度探索扶正解毒法治疗肿瘤疾病的潜在机制.深入探究扶正解毒法的现代机制内涵,将有助于提高肿瘤疾病临床遣方用药的精确性与实效性.

    肿瘤微环境肿瘤扶正解毒法正虚毒结机制中医药治法

    浅析血证也可以巧用汗法

    刘平吴凯赵生文
    27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证禁汗之律,肇启于《黄帝内经》之津血同源论,自此渐有"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之准绳诫训,一定程度上不免有失血证治法之精华.后有医家对"血证禁汗"之律,别有新解,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汗法治疗血证疾患,并渐有血证亦可行汗法之论.笔者分析总结汗法在血证中的病机影响,梳理血证之于汗法医案、文献观点、方药总结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探讨汗法对血证疾病治疗的具体影响机制及临床诊疗思路.

    血证汗法止血病机津血同源

    "刺络放血补虚"渊源及机理考

    张董晓付娜东浩黄巧...
    280-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刺络放血是中医特色治疗技法之一,既往其适应症主要为热证、实证、瘀证等.至金元后,刺络放血用于虚证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其观点及操作方法又呈现不同的派别.本文考证刺络放血疗法用于治疗虚证在各朝代的主要适应症,并对不同流派之间观点差异进行分析,对其治疗手法的差异及治疗原理的不同进行整理.笔者发现刺络疗法用于虚证、阴证从《内经》已有报道.这其中观点又分两派,一种以李杲为代表的刺络健脾补虚派;第二种是通过祛瘀,使瘀去新生而达到扶正的目的.两类观点在建国后临床应用均疗效确切.其操作手法存在差异,前者更强调"穴位的选取",刺中络脉即可,并不强求出血;而后者除选穴外对局部放血的操作更加注重,除了刺络外还强调局部放血的重要性.前者机理在于增强免疫功能扶正补虚,而后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微循环、局部血流动力学补虚.当代名家在临床和理论上进一步突破,如将刺络疗法用于阴证、虚证疮疡,提出"络以通为用",刺络放血可"以通为补",更好指导了刺络放血疗法在虚证类疾病的应用.

    刺络放血虚证流派机理渊源扶正补虚祛瘀生新赵炳南

    浅析五苓散理法对针刺临床的指导

    潘婷张治国张重阳梁俊杰...
    284-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脏腑、经络、气化三者融为一体,三者相互影响,为指导针刺选穴处方提供了理论基础.五苓散在临床中的使用十分广泛,历代医家将其病位定为膀胱、三焦、脾胃,归纳其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三焦水路不通及脾胃运化失常,三者直指水液代谢失常的核心病机.从五苓散的药物组成及核心病机中总结出五苓散的治法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培土制水,可用以指导针刺选穴处方.处方有二,其一以经络辨证为主,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取太溪、飞扬、天柱、大椎、脾俞、胃俞、次髎、会阳、委阳等穴;另一以脏腑辨证为主,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取通谷、攒竹、后溪、阳池、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足三里、复溜等穴.太阳病病情尚轻浅,用针宜细、针刺宜浅、留针时间宜短;若重在激发经脉阳气,用针宜补;若重在去停滞水饮,用针宜泻;病情急,针刺频率宜多;病情缓,针刺频率宜少.

    五苓散水液代谢针刺选穴伤寒论脏腑辨证经络辨证

    浅议"肝气虚"在青春期后中重度痤疮治疗中的辨治意义

    胡博曹云松王东峰李方凯...
    28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春期后中、重度痤疮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病与难治病,因其多发生于面部且缠绵难愈,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容颜美及身心健康."肝失疏泄"是痤疮的核心病机之一,"从肝论治"是该病治疗的重要切入点."肝气虚"是指肝之疏泄不及所致的证候,亦是中医"肝病"致病原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肝主疏泄"理论,从现代青春期后中、重度痤疮患者皮损、证候特点出发,探讨该患者人群饮食、病程、治疗方法、生活习惯、年龄等因素如何形成本病"肝气虚"证的病因病机.在治疗时尝试以"补肝气"为核心思想,通过调节肝之气、血、阴、阳及脏腑生克关系达到"固其体,复其用"的目的,为本病治疗拓宽了思路.

    青春期后痤疮肝气虚脏腑关系辨证论治从肝论治理论探讨

    基于"恶血归肝"理论从疏肝逐瘀探讨精索静脉曲张的辨证治疗

    谷雨芃息金波
    292-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索静脉曲张是男科常见病,是指精索内蔓状静脉丛异常迂曲增粗、扩张和伸长.该病在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的同时,因其能导致男性不育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中医学"恶血归肝"理论源自李杲《医学发明》,该理论以恶血为核心,以肝为关键,强调了恶血与肝之间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恶血归肝"理论与精索静脉曲张在发生发展和病机演变方面存在相关性,故基于"恶血归肝"理论,论述恶血、肝之病理生理与精索静脉曲张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笔者认为"恶血归肝"是精索静脉曲张的基本病机,病机演变过程包括:"元气虚损,血行不畅"是发病基础,"恶血内生,肝脉不通"是中心环节,"积恶成毒,耗血伤精"是病进之因.据此,笔者立"疏肝逐瘀"为治疗大法,以"补虚培元,调气和血;调肝逐瘀,以通为用;祛瘀解毒,养血益精"为治则,分期辨治本病.

    恶血归肝精索静脉曲张恶血肝郁血瘀疏肝逐瘀法筋瘤

    "调脾元"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

    舒畅刘雁峰刘星童李影...
    296-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发性流产是临床常见妊娠并发症,属中医学"滑胎"范畴,其病机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主化生气血,为胚胎孕育及生长提供物质基础和能量保障.本文通过对中医古籍中"脾元"一词的源流及内涵进行探究,发现其代表脾气、脾阳、脾中气机、脾脏等多重含义;并基于脾气不足、脾阳虚衰、脾失运化、脾虚不摄四个方面阐述脾元不足所致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理;在治疗上通过孕前调脾元以补先天、壮胎元、化痰瘀,孕期调脾元以补气血、畅气机、固胎元,多维度多节点发挥保胎作用,以期为临床上复发性流产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脾元复发性流产滑胎脏腑辨证脾胃学说脾气亏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