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球中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球中医药
环球中医药

王永炎(名誉),张伯礼(总编辑)

月刊

1674-1749

hqzyy@126.com,hqzhyy@163.com

010-65269860

100711

北京东四西大街46号597室

环球中医药/Journal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环球中医药》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打造科学性、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中医学术期刊”为编辑方针,以国内外中医药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及时关注我国中医药最新学术热点,积极推介中医药最新学术成果、致力于深化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王永炎院士任名誉总编辑,张伯礼院士任总编辑。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理论探讨、临床经验、学术论坛、争鸣、海外中医、中医文化、名医心鉴、中医病案析评、综述、中医药热点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性味合化理论图解连梅汤类方的组方规律

    张文静单燕然张月敏白辰...
    1221-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味合化理论是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基本特性和相互作用指导中医师进行立法组方,进行临床疾病治疗的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科重要的基础理论.连梅汤首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第三十六条,主治暑邪入于少阴或厥阴引起的消渴、麻痹、心烦等症.全方配伍严谨、刚柔并用,以酸、甘、苦味药物相互合化,形成敛、清、补三法并用的治法,共同发挥清心滋肾柔肝的功效,现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腹泻、糖尿病、失眠等疾病.本文应用几何图形展示连梅汤类方的源流和后世加减变化,更加形象地展示经方的立法思路和性味合化,阐述温病名家对酸味药物的性味配伍和应用,如酸甘化阴、酸苦泄热、酸辛通阳等,为临床辨证组方提供思路.

    性味合化连梅汤几何图形酸味药物温病学

    基于六维辨证探讨吴鞠通"通下法"在温病急危重症的应用

    李倩倩董斐田园硕白辰...
    1227-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维辨证是笔者团队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总结提出的辨证思路,旨在临床辨证中把握整体,抓住机要,从病期、病位、病势、病因、病性、病理六个维度分辨证态,有助于全面识清病机,指导临床治疗.吴鞠通善用"通下法"治疗温病急危重症,强调适时攻下、逐邪外出、截断病势、顾护阴津,对其相关方证的辨证和治疗仍需梳理清楚.文章结合六维辨证分析吴鞠通"通下法"在温病急危重症的临床应用.从病因病性角度,温热主以承气汤类方泄热攻下,湿热主以宣清导浊、化湿通腑;从病期角度,气营血期均可通下以给邪(邪热、瘀热)出路;从病势角度,辨邪正态势、传变态势、邪气趋势而采用纯攻下、攻补兼施等;同时结合病理、病位而兼证兼治,以期为急危重症的中医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六维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通下法温病急危重症

    阳明多气多血理论指导临床辨治的应用探析

    姬永宽白辰刘慧马雪颜...
    1233-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明多气多血是中医指导临床诸多疾病辨治的经典理论,但尚缺乏对阳明多气多血理论的全面阐释.阳明为水谷之海,化生和汇聚气血,通过十二经将气血敷布全身,具有外灌肢节、内养脏腑、上荣头面、下充胞宫的生理功能.阳明的生理特性导致其易化生热证、扰乱神明、耗气伤阴.临床可基于阳明多气多血理论辨治相关病证,比如热证中的气血两燔、肺胃热盛、胃肠积热等,神志病变中的狂病、痴呆等,内伤疾病中的痿证、消渴病等.本文梳理了阳明多气多血的理论渊源、濡养功能、化热特点、临床应用,对于该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阳明多气多血理论探讨临床应用热证胃肠积热

    辛润通络法的学术源流、传承和当代应用

    蒋啸李鑫辉李彩云夏旭婷...
    1239-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辛润通络法"的治法学概念经历自"形而下之用"至"形而上之体"的演变过程,在其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具体施治措施与理论思维两者并存且相互影响.目前尚缺乏对该治法的系统梳理,未能推动该治法"形而上"的跃迁.囿于上述空白,本文对"辛润通络法"的语义特征及续存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辛润通络法"以自然语言为表达主体,具有多相性、形象性特征;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尚存在语义逻辑不自恰的问题.溯源学术源流、爬梳当代文献后,笔者认为"辛润通络法"是一种应对病程绵长、体质情况复杂、虚实兼加的治法,"辛与润"代表的性味针对病因中的气郁与血虚;"通络"代表病位蕴藏"微""深""久"等核心要素."辛润通络法"用于治疗病机为"瘀滞阻络、虚实兼加、邪伏血络"的一类难治性疾病.从溯源结果上看,"辛润通络法"原旨应用多集中在诸痛、胀闷、痞满等病证上;从实践结果上看,其治疗范畴还应涵盖因络损所致的脏腑功能不全等病证.

    治法辛润通络法概念学发生学叶天士学术源流理论探讨

    清代瘟疫学家辨治疫病理论与经验探析

    晏蔓柔李楠付静思钱琳琳...
    1244-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瘟疫学家结合治疫经验,对疫病病因、传变和辨治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发展.在病因方面,遵杂气致疫,对杂气属性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传变与辨治方面,戴天章提倡表里传变与辨治;一些医家创以中道为中心的传变与辨治理论,如余师愚的毒热入胃布散十二经的理论、李炳的浊邪壅闭肺胃理论、朱增籍的沴邪直干肺胃理论;一些医家重视三焦传变与辨治,如杨栗山的三焦怫热郁滞理论、朱增籍的沴邪郁结三焦理论;此外,刘奎、朱增籍遵六经传变与辨治.清代瘟疫学家辨治疫病理论与经验对当代防治疫病有指导与启发意义.在当今时代,诸家所展现的变通和创新思维在防治新发和突发传染病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疫病清代瘟疫学家杂气疫病辨治理论疫病防治

    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六维辨证观

    柳红良董斐谷晓红
    1249-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维辨证观强调从病因、病位、病期、病势、病理、病性六个不同维度对病证进行辨析,有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形成.基于六维辨证观,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辨病因,应综合考虑H.pylori致病因素的外感兼内伤属性,要注重三焦疾病"总在一经不移为辨"的病理特点;辨病性,应关注H.pylori作为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规律,不能简单归结为湿热致病,其"粘附致炎"的病理属性需结合三焦气化的"通透性网状效应"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型;辨病位,H.pylori留滞部位在中焦胃腑膜层,胃黏膜分布规则的集合小静脉是反映中焦气化"通透性网状效应"的重要标志;辨病理,H.pylori粘附致炎的病理产物以气滞、湿、热、虚、瘀多见,影响三焦气化功能而呈现气机阻滞、湿热中阻、虚瘀共存等不同的病理状态;辨病期,H.pylori感染造成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变差,日久生变,毒瘀虚互结,从而衍变经典的Correa模式.临床应注重H.pylori的根治治疗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共同处理策略;辨病势,根据H.pylori感染的不同阶段,注重对比正邪态势、病理因素态势的不同,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提出的"分消上下之势"是很重要的治疗原则.

    三焦理论"通透性网状效应"幽门螺杆菌感染六维辨证观抗生素替代疗法分消上下法方证规律

    "在血仍可透热转气"在支气管扩张咯血治疗中的理论探析和实践

    黄琦玢张志敏
    1256-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桂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层次划分疾病的不同阶段,提出治疗"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支气管扩张咯血当属于邪入血分阶段,治疗需凉血散血.然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怫郁壅滞广泛存在,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相互交结,肺气郁闭,邪气伏于血分,治疗应不拘泥于凉血散血.笔者挖掘"透热转气"的内涵,提出"在血犹可透热转气"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血分证,通过治气、治伏邪、上下焦同治的方法,化痰降浊祛瘀,开辟通道,给邪以出路,恢复气机宣畅,使得邪热从血分宣透外达,咯血自止.

    支气管扩张咯血中医药血分证透热转气理论探讨临床应用

    基于"三因四证"调整免疫炎症状态的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述评

    冼绍祥刘思琳陈梓欣王陵军...
    1261-1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物质代谢异常和免疫炎症反应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由此导致的免疫炎症状态贯穿其病理始终.本文以"病"(心力衰竭)为切入点,结合心脉相关理论,总结气、血、水"三因"病机与免疫炎症状态的相关性.心气、心血、心水异常可出现在心力衰竭的不同阶段,持续的免疫炎症状态贯穿心力衰竭始终.同时,岭南地区常年湿热的气候环境因素及人群气虚、阳虚和湿热体质与免疫炎症状态发生密切相关,"积湿生热"及"湿自热生"的湿热相互转化机制使得岭南地区心血管疾病的病机以气虚痰浊夹瘀多见.在此基础上,痰、瘀、湿、热等伏匿机体的多种病理产物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累积,久酿而成内生伏毒,由此总结性归纳将痰、瘀、湿、毒"四证"与免疫炎症状态紧密联系.本文用"病—证—治"关联视角探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融合治未病思想,从理论到应用,从基础到临床,以期为进一步制定和实施中医药诊疗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免疫炎症状态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三因四证气血水痰瘀毒湿调态治未病

    从炎症免疫角度探究心阳片改善尿毒症心肌病的作用和机制

    倪世豪刘东华何星灵欧阳小露...
    1267-1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炎症免疫角度探究心阳片对尿毒症心肌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5/6肾切除术建立尿毒症心肌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心阳片组,每组15只;另设15只假手术小鼠作为假手术组.心阳片组术后给予心阳片0.34 g/(kg·d)灌胃8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8周.通过心脏转录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尿毒症心肌病小鼠的心脏炎症免疫状态及心阳片的调节效果和作用机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心脏中炎症因子和炎症免疫细胞相关标记物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小鼠心脏中炎症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心脏转录组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心阳片可能参与抑制尿毒症心肌病的多个炎症免疫相关生物过程.心脏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心阳片抑制了心脏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和炎症免疫细胞相关标记物(CD86、CD72、淋巴细胞抗原6c1、整合素β2)水平,且减少了炎症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CD86+巨噬细胞、CD72 hi巨噬细胞)的浸润.q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心阳片组小鼠心脏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mRNA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心阳片组中心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CD72 hi巨噬细胞的浸润均显著减少.此外,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心阳片组核因子-κB、c-Jun氨基末端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被明显抑制(富集评分分别为-0.55、-0.54、-0.43、-0.50).结论 心阳片可能通过抑制心脏的炎症免疫反应以改善尿毒症心肌病.

    尿毒症心肌病心阳片炎症免疫反应免疫细胞

    基于免疫炎症探析心血管疾病中医证候特点及临床意义

    何佳玲余润佳关卓骥单伟...
    1274-1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炎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机制,本质是由于机体炎症免疫相关细胞受内外刺激因素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异常系统反应,包括免疫紊乱与过度炎症反应.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包括气滞、血瘀、痰湿、热毒等.免疫功能与正气密切相关,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正气虚弱,不可抵御邪气,致使气虚、气滞,进而阳虚、火郁.免疫紊乱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火热之邪渐盛,蓄积成毒,毒损心脉,造成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类似变质性炎症;气阳亏虚,形成水湿痰饮之邪,积久化浊,阻碍津液代谢,水液不循常道,大量外渗,类似渗出性炎症;正虚日久成瘀,痰瘀互结,结久成积,阴盛成形,心肌纤维化进展加快,类似增生性炎症.因此,益气扶正、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等中医治法可以有效调节心血管疾病炎症免疫反应.本文从中医角度集中探索免疫炎症与心血管疾病证候的内在联系,以期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免疫炎症心血管疾病中医证候相关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