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江学良

旬刊

1009-3079

wcjd@wjgnet.com

0351-4078656;办公电话010-85381901-644

030001

社址:山西省太原市双塔西街77号;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62号,远洋国际中心D座903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Journal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报道和刊登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消化病学者具有创造性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论文, 如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病毒性肝炎、幽门螺杆菌、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基于作者自己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性论文, 将优先发表. 读者对象为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的消化专业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在辅助检测早期食管癌中的应用进展

    李晴刘冰熔
    1389-1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结合内窥镜在诊断早期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中崭露头角并取得满意的结果。由于EC进展快、预后差,其早期发现和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目前AI已应用于早期EC的筛查,并显示出其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准确性高于缺乏经验的内镜医师。在中国,早期EC的发现依赖于内窥镜医生的专业知识,并且不可避免地受到其经验差异的影响。AI的优秀影像学识别能力非常适合于早期EC的检测和诊断,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内镜检查,从而减少漏诊。本文综述了AI在早期EC(包括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内镜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及进展,重点探讨了AI在评估不同类型内镜图像时的诊断性能,如敏感性、特异性等。

    人工智能早期食管癌食管鳞状细胞癌内镜诊断

    STING信号通路参与NAFLD的研究进展

    吴锦婷贺博武曹婕露严峻彬...
    1396-1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免疫机制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interferon gene stimulating factor,STING)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关键性接头蛋白,其相关信号通路作为新近的一个研究热点,可能通过介导肝脏炎症、脂质代谢以及细胞凋亡等过程影响肝脏的代谢稳态从而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本文结合相关报道和最新文献,从NAFLD与免疫、STING信号通路的组成以及STING信号通路与NAFLD之间的关系三方面做了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STING信号通路与NAFLD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开发相关靶向药物提供帮助和思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免疫STING信号通路

    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IBD中研究新进展

    袁余懿刘与进范恒
    1402-1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疗法,肠道免疫是炎症性肠病的研究重点,本文就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新研究进行综述,包括炎症性肠病病因、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与Th17细胞的关系,Th17细胞介绍、其相关细胞因子的介绍,和它们在IBD的研究状况,最后展望Th17细胞与IBD的未来研究方向。

    炎症性肠病Th17细胞肠道免疫IL-17IL-23IL-10IL-22

    铁死亡相关的mRNAs特征预测胃癌预后的分析

    谭琦焕谢王亮骆俞婷蒋宁芳...
    1410-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预后较差。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调节细胞死亡形式,在肿瘤发生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构建铁死亡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并预测胃癌的预后及相关治疗靶点是有意义的。目的 探讨铁死亡相关基因在胃癌中的潜在预后价值。方法 铁死亡是一种脂质的铁依赖性过氧化作用驱动细胞死亡类型,基于胃癌铁死亡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构建预后模型。结果 确定4种与胃癌预后相关的不同表达的mRNAs(DUSP1、MYB、CAV1、NOX4)。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危组与胃癌预后不良相关,且风险评分是生存的独立预后指标。制作预后模型显示在预测胃癌预后方面优于传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此外,低危组和高危组在免疫细胞浸润与免疫检查点等方面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铁死亡相关mRNAs特征可以预测胃癌的预后并提供治疗靶点。

    胃癌铁死亡预后mRNA

    基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探索低FODMAPs饮食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俞蕾敏翁敏娜陈慧俊叶蔚...
    1421-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紊乱引起代谢产物异常改变相关。低可发酵的寡糖、双糖、单糖、多元醇(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disaccharides,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FODMAPs)饮食在IBS治疗上是否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的产生进而起到治疗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观察低FODMAPs饮食在腹泻型IB S(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治疗上的疗效及其通过肠道菌群代谢产物PHE调控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30例符合罗马Ⅳ标准的IB S-D患者入组,予低FODMAPs饮食,疗程4周。征集30名健康志愿者作基线检测对照。观察健康志愿者及IBS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检测血清PHE,GLP-1,TNF-α,IFN-γ。采用NCI-H716细胞,加入不同浓度PHE,观察PHE对GLP-1的影响。结果 经低FODMAPs饮食干预后,IBS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01 &P<0。001);IBS组血清PHE和GLP-1浓度较前上升(P<0。05),TNF-α和IFN-γ浓度较前下降(P<0。0001&P<0。001)。试验过程中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体外实验发现,1 mmol/L PHE可以显著促进GLP-1分泌。结论 低FODMAPs饮食能改善IBS-D患者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饮食因素影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PHE调控GLP-1,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相关。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低FONMAPs饮食苯丙氨酸胰高血糖素样肽-1促炎细胞因子

    TACE术后HCC残留病灶超声造影参数与缺氧诱导因子-1a的相关性

    盛荣军董惠惠李军
    1428-1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属于富血供恶性肿瘤,血供状态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能定量分析HCC组织微循环血流状态,继而间接反映其病理学特征,评估疗效,并指导临床治疗。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治疗后HCC残留病灶的超声造影参数特征,及其与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a(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a,HIF-l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接受TACE术治疗的HCC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残留分为无残留组(52例)和残留组(34例)。所有患者术前3d内,术后30 d均行超声造影检查,测定血流灌注参数:最大强度(maximum intensity,IMAX),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上升时间(rise time,RT),廓清时间(clearance time,WT)。同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IF-l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血清HIF-1a及VEGF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IMAX、RT、TTP、WT、血清HIF-1a及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无残留组的血清HIF-1a及VEG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超声造影显示,病灶未见明显血流灌注;治疗后,残留组的血清HIF-1a及VEG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残留组的IMAX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残留组的RT、TTP和WT较治疗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留组治疗后,IMAX与血清HIF-1a水平呈正相关(R2=0。74,P<0。05),TIP、RT、WT均与血清HIF-1a水平呈负相关(R2=0。56,R2=0。42,R2=0。48,P<0。05)。结论 超声造影能直观反映TACE术治疗后HCC病灶的血流灌注变化,而残留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IMAX、TTP、RT、WT)与血清HIF-1a水平具有良好相关性,可为临床综合评估TACE术疗效提供参考依据。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肝癌超声造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a

    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产后的未满足需求与育儿胜任感的相关性分析

    毛亮朱阿考刘佳
    1434-1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因疾病及自身心理、生理、社会需求具有一定特殊性,常伴有焦虑、自责等负性心理,处理事情多采取敌对或逃避等应对方式,不利于其母亲角色转化,难以满足情感需求及育儿需求,故育儿胜任感较低。因此,充分评估产后未满足需求,制定相关措施,对提升产妇育儿胜任感尤为重要。目的 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产后的未满足需求与育儿胜任感的相关性,探讨影响育儿胜任感的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方便抽样法选择2019-06/2021-03期间于本院产检并生产的95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产后复查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未满足需求简明量表(the short-form survivor unmet needs survey,SF-SUNS)、中文版育儿胜任感量表(Chinese version parenting sense competence scale,C-PSOC)进行调查,分析未满足需求与育儿胜任感相关性,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影响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育儿胜任感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95例,回收有效问卷90例,有效回收率为94。74%;9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SF-SUNS量表总分为(73。54±12。75)分,C-PSOC量表总分为(68。66±8。12)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SF-SUNS量表各维度评分、总分均与C-PSOC量表各维度评分、总分呈负相关(r<0,P<0。05);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育儿知识掌握程度、既往养育经历、参与婴儿照顾工作量、产后抑郁、社会支持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育儿胜任感的影响因素(P<0。05),当控制一般人口学资料后,SF-SUNS量表各维度评分、总分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育儿胜任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产后的未满足需求与育儿胜任感处于中等水平,且二者呈负相关;医护人员应重视评估产后未满足需求,提高育儿知识掌握度及社会支持度,改善心理状态,以提升产妇育儿胜任感。

    乙肝病毒携带者未满足需求育儿胜任感相关性

    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与M2-PK在结直肠癌筛查的价值

    陈金锦蒋晓颖吴秋花
    1441-1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结直肠癌恶性程度高,发病率明显增加,其致死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重视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但因结直肠癌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且发生机制复杂,早期不易筛查。目的 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联合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M2,M2-PK)检测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筛查价值。方法 选取2018-01-01/2020-10-10本院就诊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直肠癌组,同期本院就诊的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75例为良性疾病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血清CA19-9、CEA及M2-PK检测,比较三组患者间血清CA19-9、CEA及M2-PK水平差异,并以ROC曲线分析血清CA19-9、CEA及M2-PK对结直肠癌的筛查价值。结果 单因素方差结果结果显示,三组血清中CEA、CA19-9和TuM2-P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结直肠癌组血清CEA、CA19-9和TuM2-PK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对照组(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CEA、CA19-9和TuM2-PK诊断结直肠癌的AUC分别为0。72、0。69、0。85。联合诊断结果显示,CEA+CA19-9+ TuM2-PK三者联合检测方案的灵敏度为90%,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M2-PK检测可有效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灵敏度,对于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作用。

    结直肠癌丙酮酸激酶M2癌胚抗原糖类抗原CA19-9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投稿总则

    后插1-后插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