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江学良

旬刊

1009-3079

wcjd@wjgnet.com

0351-4078656;办公电话010-85381901-644

030001

社址:山西省太原市双塔西街77号;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62号,远洋国际中心D座903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Journal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报道和刊登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消化病学者具有创造性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论文, 如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病毒性肝炎、幽门螺杆菌、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基于作者自己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性论文, 将优先发表. 读者对象为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的消化专业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的预后因素及研究新进展

    白秀梅杨薇
    67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射频消融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飞速进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10年总生存率为27。3%-46。1%,对于肿瘤单发且最大径≤3 cm的HCC患者,10年总生存率可达74%,生存结果与手术切除相似;(2)射频消融联合其他治疗等可以扩大消融治疗的适应证,使患者生存获益;(3)建立预测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预后模型,可指导制定治疗和随访策略,为临床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依据。

    原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预测模型预后因素

    信息动态

    683,725,732,740,后插1-后插5页

    人工智能与炎症性肠病

    陈垒李德春
    684-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发展并逐渐应用到医学领域,给医学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其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增多,其中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通过机器学习选择合理的模型及方法,以帮助IBD的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近年来AI结合内窥镜在诊断IBD中崭露头角并取得满意的结果;同时,AI在对IBD患者疾病预测和治疗评估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不过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AI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此文旨在对AI在IBD中的相关实际应用价值进行简要综述。

    人工智能炎性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LINC00963通过miR-146a-5p/NFE2L1轴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徐万苏柯飞许怡郑艺...
    690-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长基因间非编码RNA 00963(long intergene non-coding RNA 00963,LINC00963)在肿瘤表达上调,但LINC00963在胃癌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并未阐明。Starbase预测显示微小RNA(microRNA,miR)-146a-5p可能是LINC00963的靶基因,核因子类红细胞2相关因子l(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like 1,NFE2L1)可能是miR-146a-5p的靶基因。本研究假设LINC00963可能通过调控miR-146a-5p/NFE2L1轴表达影响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目的 探讨LINC00963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42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胃癌组织中LINC00963表达水平;RT-qPCR检测胃癌细胞系SNU-1、AGS、HS-746T中LINC00963、miR-146a-5p和NFE2L1 mRNA的表达水平;将胃癌细胞SNU-1分为正常对照(NC)组、si-LINC00963组、si-NFE2L1组、si-NC组、miR-146a-5p组、miR-NC组、si-LINC00963+pcDNA-NC组、si-LINC00963+pcDNA-NFE2L1组;CCK-8检测细胞活性;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LINC00963、miR-146a-5p、NFE2L1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系SNU-1、AGS、HS-746T中LINC00963表达水平升高,胃癌细胞系中miR-146a-5p表达水平降低,NFE2Ll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LINC00963、NFE2L1低表达或miR-146a-5p高表达,胃癌细胞SNU-1的活性降低,细胞迁移和侵袭数量减少(P<0。05)。高表达NFE2L1可以逆转LINC00963低表达对SNU-1细胞的作用。LINC00963靶向调控miR-146a-5p;miR-146a-5p靶向调控NFE2L1。结论 LINC00963低表达通过调控miR-146a-5p/NFE2Ll轴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LINC00963miR-146a-SpNFE2L1胃癌增殖迁移侵袭

    木犀草素对吲哚美辛所致大鼠胃溃疡的防护作用

    王煦张娜王婷
    701-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导致胃溃疡。但目前常用的胃溃疡的治疗剂存在诸多副作用。目的 探讨木犀草素(luteolin,Lut)对吲哚美辛(indomethacin,IND)所致大鼠胃溃疡的防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中和高剂量Lut组,每组纳入8只大鼠。通过IND(40 mg/kg)的灌胃给药14天构建大鼠胃溃疡模型;低、中和高剂量Lut组采用IND(40 mg/kg)的给药,同时用1 mg/kg、10 mg/kg和100 mg/kg的Lut灌胃给药14 d;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羧甲纤维素。肉眼观察胃粘膜组织的大体形态;HE染色检查胃粘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ApopTag过氧化物酶原位细胞凋亡染色检测胃粘膜组织中的细胞凋亡;试剂盒法检测胃粘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结果 Lut给药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减轻IND诱导的胃溃疡,改善胃粘膜组织的病理学形态,降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水平,增加胃粘膜组织中SOD和GSH的水平并降低MDA水平。结论 Lut能减轻IND诱导的大鼠胃溃疡,且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以及抗氧化应激作用相关。

    木犀草素吲哚美辛胃溃疡

    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支持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营养参数、炎症免疫及预后情况的干预作用

    贾义安黄小英朱锦江王烁...
    707-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后康复非常关键,术后易发生营养吸收不良,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支持在改善术后患者的身体恢复中有一定的作用。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支持对重症心脏瓣膜病(heart valvular disease,HVD)患者术后营养参数、炎症免疫及预后情况影响,以期为促进预后改善提供一定支持。方法 选取2017-08/2020-10我院重症HVD患者86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分为肠内结合肠外组(n=43)、肠外组(n=43)。两组均采取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进入ICU麻醉清醒后3-4 h肠外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肠内结合肠外组给予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均治疗l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5d、1周后营养参数[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炎症反应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功能(CD4+、CD8+、CD4+/CD8+)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评分,并统计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病死情况)。结果 (1)营养参数:肠内结合肠外组治疗5d、1周后血清Hb、ALB、PA水平以及治疗l周后TSF、AMC水平均高于肠外组(P<0。05);(2)炎症免疫:肠内结合肠外组治疗5d、l周后CD8+、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肠外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肠外组(P<0。05);(3)预后:肠内结合肠外组治疗5d、1周后APACHE Ⅱ、SOFA评分及呕吐、腹泻、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肠外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肠外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调节重症HVD患者炎症免疫反应,减轻营养不良,促进预后改善。

    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重症心脏瓣膜病营养状态炎症免疫预后

    结肠镜检查治疗后肠穿孔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案对比分析

    杨帆徐继宗张弦
    715-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近年来,结肠镜检查作为结直肠疾病最重要的诊疗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中,但其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其中,消化道穿孔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引起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目的 分析可能导致结肠镜穿孔的危险因素,探索穿孔患者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 统计2012-01/2020-12在我院行纤维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共41642例,回顾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既往史、体重指数、是否麻醉、肠道清洁程度、操作时间、穿孔部位等),分析结肠镜穿孔的高危因素;穿孔患者均行肠穿孔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laparoscopic surgery,LS)和开放手术组(open surgery,OS),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发生肠穿孔患者共21例(0。05%),其中肠镜检查导致穿孔13例,治疗(包括圈套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球囊扩张等有创操作)导致穿孔8例,穿孔部位多见于乙状结肠(47。6%)及直肠(28。6%)。腹腔镜手术13例,开放手术7例,保守治疗1例,有3例同时行肠造瘘术。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肠道清洁程度、有无麻醉、腹部手术史为导致肠镜穿孔的危险因素(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操作时间、是否为检查或治疗无明显相关性(P>0。05)。LS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伤口感染率、住院费用较OS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结肠镜穿孔易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操作过程粗暴、局部肠壁薄弱及解剖结构异常是导致肠穿孔的三大重要因素;肠道清洁程度、无痛麻醉、腹部手术史为肠镜穿孔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操作时间、是否为检查或治疗无关。肠镜穿孔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早期发现、积极手术,避免腹腔感染弥散。腹腔镜下肠穿孔修补术与开放手术对比具有疼痛轻、恢复快、伤口感染率低等优势,可作为首选方案。如肠道准备好,大部分肠镜穿孔患者不做预防性肠造瘘是安全可行的。

    结肠镜肠穿孔因素分析诊疗策略

    m6A甲基化修饰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金松朱小年谭盛葵
    720-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RNA修饰在许多生物学功能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调控异常与癌症的进展有关。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是最普遍最重要的RNA修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生物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m6A甲基化是由甲基转移酶(m6A writers)、去甲基化酶(m6A erasers)和m6A识别蛋白(m6A readers)介导的动态可逆过程。本文主要对m6A甲基化修饰及其相关调节蛋白进行综述,并重点介绍m6A甲基化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RNA修饰m6A甲基化肝细胞肝癌

    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及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

    杨晨茜姚冬梅
    726-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迄今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学者们开展了许多关于DILI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由于DILI其临床表现多样性且没有具体统一的诊断标准,因而增加了DILI诊断及治疗的复杂性。为加强对DILI的认识,本文总结了DILI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标志物的最近研究进展。

    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

    冷内镜黏膜切除术比较常规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5-10 mm结直肠无蒂腺瘤的疗效分析

    朱晓佳吴璋萱戴华梅冷芳...
    73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已逐步应用于结直肠小息肉(6-9 mm)的治疗。冷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在CSP技术基础上结合了黏膜下注射水垫,有研究报道冷EMR切除6-9 mm结直肠腺瘤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明显优于CSP。然而,冷EMR与常规EMR比较其疗效如何,目前与之相关的研究尚少。目的 比较冷EMR与常规EMR治疗5-10 mm结直肠无蒂腺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9-08/2020-12间,至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直肠息肉切除的连续住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息肉,按照随机数字表以(1∶1)进行随机分配冷EMR或常规EMR进行切除,对息肉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切除术中即刻出血以及术后延迟出血进行观察。结果 纳入181例患者共计195个息肉,其中冷EMR组90例患者98个息肉、常规EMR组91例患者97个息肉。全组息肉整块切除率为98。5%,无l例穿孔;冷EMR组与常规EMR组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1。8%和95。9%(差异4。1%:95%CI-3。9-12。3);按息肉大小进行亚组分析:5-7 mm、8-10 mm息肉冷EMR与常规EMR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4。6%与100%(差异5。4%;95%CI:-8。3-19。5)、90。2%与93。8%(差异3。6%;95 %CI:-7。8-15。4);冷EMR与常规EMR组术中即刻出血率分别为2。0%和1。0%,术后延迟出血率分别为0%和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冷EMR是5-10 mm结直肠无蒂腺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其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不劣于常规EMR,值得临床选择使用。

    冷内镜黏膜切除术结直肠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