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江学良

旬刊

1009-3079

wcjd@wjgnet.com

0351-4078656;办公电话010-85381901-644

030001

社址:山西省太原市双塔西街77号;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62号,远洋国际中心D座903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Journal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报道和刊登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消化病学者具有创造性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论文, 如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病毒性肝炎、幽门螺杆菌、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基于作者自己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性论文, 将优先发表. 读者对象为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的消化专业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药对肠道黏膜损伤的研究进展

    朱佳源肖嫩群谭周进
    449-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黏膜是人体最大的黏膜表面,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在可抵御外来抗原、毒素、病原体和细菌入侵的同时,允许吸收营养物质.大量研究表明,肠黏膜损伤与许多疾病相关.中药有效成分复杂多样,在肠道内经肠道菌群代谢转化后生成新的活性代谢产物,进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许多中药成分可以引起肠黏膜受损.本文讨论了中药通过影响肠道黏膜机械屏障、肠黏膜免疫和生物屏障引起肠黏膜损伤,并从中药损伤肠黏膜的可能机制以及如何降低中药对肠黏膜的毒副作用进行了思考,以期为中药治疗肠道疾病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中药肠黏膜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免疫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对双重耐药幽门螺杆菌外排泵基因变异的研究

    叶淑芳张剑美代飞蓝陈菊...
    45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世界上50%以上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成为H.pylori感染患者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有不少研究报道外排泵基因过表达和耐药的产生相关.目的 为了未来的H.pylori感染治疗有更多方法,探索外排泵基因的变异与双重耐药菌株耐药性产生的内在联系.方法 使用13C呼气试验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双重耐药菌株及敏感菌株的筛选,用特异性PCR的常规方法进行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的验证,基于MiSeq平台,对10例临床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鉴定双重耐药表型与敏感表型的外排泵基因的单核苷酸变体(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SNV)并分析,参考菌株使用ATCC26695.结果 H.pylor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丽水地区H.pylori对克拉霉素及左氧氟沙星都具有较高的耐药率.采用特异性PCR法在5株临床双重耐药菌株中检测到23S rRNA基因及gyrA的点突变,在5株临床敏感菌株中未检测到.全基因测序检测了涉及多耐药性的TolC同源物的四个基因簇(HP0605-HP0607,HP0971-HP0969,HP1327-HP1329和HP1489-HP1487)的遗传变异.在双重耐药性H.pylori菌株中发现一个突变的SNV.结论 丽水地区抗生素使用应严格监控,避免滥用.TolC同源基因的基因簇与H.pylori菌株的抗生素耐药性相关.全基因组测序对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双重耐药菌株幽门螺杆菌全基因组测序耐药性外排泵基因

    信息动态

    460,495,500,后插1-后插5页

    影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郭丽娜李云超孙占峰闫海洋...
    461-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多为恶性肿瘤,其病因多种多样.分级、切除范围和肿瘤完整性等参数已被证明影响预后.目的 探索影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73例腹膜后肿瘤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分为无瘤生存组(47例)、复发死亡组(26例).收集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首发症状、肿瘤类型、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等.结果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为64.4%(47/73).对影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5),肿瘤长径(P<0.05),淋巴结转移(P<0.05),首发症状(P<0.05),肿瘤类型(P<0.05),肿瘤分化程度(P<0.05)共6项因素与腹膜后肿瘤术后无瘤生存率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首发症状(P<0.05)以及肿瘤类型(P<0.05)影响腹膜后肿瘤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首发症状以及肿瘤类型是影响腹膜后肿瘤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关键.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预后生存率危险因素首发症状肿瘤分化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营养状况及能量代谢特点

    刘芳叶青梁静曹影影...
    467-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增长,老年NAFLD人群特点的研究尤为重要.目的 观察老年NAFLD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能量代谢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01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科就诊的NAFLD老年患者118例,进行人体成分分析仪分析及应用代谢车评估营养及能量代谢指标,与老年非脂肪肝组进行比较.统计分析中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人体成分分析显示老年NAFLD组腰臀脂肪比、体脂肪含量较老年非脂肪肝组明显增加(腰臀脂肪比0.95 vs 0.92,体脂肪27.20 kgvs19.60 kg,P<0.005);代谢车测定结果显示老年NAFLD组静息能量消耗均高于老年非脂肪肝组(1769.00 kcal/d vs 1323.00 kcal/d,P<0.05);进一步比较老年NAFLD患者轻度脂肪肝组与中重度脂肪肝组,轻度脂肪肝组体脂肪、腰臀脂肪比、基础代谢、静息能量消耗明显低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结论 在老年NAFLD患者中存在营养失衡和能量代谢紊乱,随脂肪肝程度加重更为显著,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和代谢车以综合评价和监测老年NAFLD患者的营养及能量代谢状态,为疾病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老年生物电阻抗分析静息能量消耗营养及能量代谢

    直肠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灌注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陈抚标唐鸿张心荣
    474-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肿瘤性质,血流灌注,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能定量分析肿瘤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状态,可为临床术前评估提供有价值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目的 探讨直肠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DCE-MRI)定量灌注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在我院拟行手术切除治疗的65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CE-MRI检查,测定病灶及其周围正常直肠壁的定量灌注参数:正向转运常数(forward transport constant,Ktrans)、反向转运常数(reverse transport constant,Kep)、容积分数(volume fraction,Ve)和起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starting curve,iAU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术后标本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DCE-MRI定量灌注参数与VEGF、MVD的相关性.结果 直肠癌病灶的Ktrans、Kep、Ve和iAUC均明显高于正常直肠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肠癌病灶的MVD和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直肠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trans、Kep、Ve和iAUC与MVD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 =0.76、r= 0.70、r=0.46、r = 0.68(均P<0.05);与 VEGF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 = 0.72、r =0.67、r=0.41、r = 0.64(均P<0.05).结论 直肠癌DCE-MRI定量灌注参数能有效反映病灶的血流灌注状态,其中Ktrans与MVD、VEGF表达水平具有较好相关性,可为术前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直肠癌磁共振成像灌注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研究技术进展

    李小雅谭周进
    479-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是一个多元化的微生态系统,其结构及功能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疗效机制等的阐明具有重要意义.肠道微生态研究技术对该领域研究至关重要,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研究的相关技术如微生物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变性/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TGGE)、基因芯片技术(Gene chip)、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PT-PCR)、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多态性技术(T-RFLP)、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技术(ARDR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高通量测序技术(HTS)、代谢水平分析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肠道酶活性检测、肠道微生物活度检测技术以及体外模拟胃肠道环境实验进行总结,对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肠道微生态中医药研究技术微生物培养计数法分子生物学技术

    结肠癌患者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P1(GSTP1)基因多态性与奥沙利铂敏感性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查华英吴岩尚洛南孙方...
    48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结肠癌属于发病率均较高的癌症,化疗仍是其只要治疗手段,奥沙利铂作为第三代铂类化疗药物在治疗肠癌方面有较好的的疗效,但受基因易感性的影响,不同基因型的人群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而治疗效果也有较大差异.目的 探究结肠癌患者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i 1,GSTP1)基因多态性与奥沙利铂敏感性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5-01/2020-06结肠癌患者246例,均行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化疗前检测GSTP1基因Ile105Val位点多态性,化疗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比较不同化疗疗效患者临床资料、GSTP1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奥沙利铂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并统计结肠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评价GSTP1基因型与中医证型、证素的关系.结果 GSTP1基因Ile105Val位点存在多态性,符合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具有人群代表性(P>0.05).246例结肠癌患者经奥沙利铂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总有效率为43.90%(108/246).临床分期Ⅳ期、中高分化、淋巴结转移、GSTP1基因型AG、GG是结肠癌患者奥沙利铂化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118例结肠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瘀毒内阻型>脾肾阳虚型>气血双亏型>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瘀毒内阻型、气血双亏型患者GSTP1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STP1基因型分布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STP1基因型患者中医病位证素脾、肺、肾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癌患者GSTP1基因多态性与奥沙利铂敏感性、中医证型均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检测GSTP1基因多态性,有助于评价患者接受以奥沙利铂为基础药物化疗的治疗效果,判断中医证型,从而为结肠癌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指导.

    结肠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P1基因多态性奥沙利铂中医证型

    经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诊断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并文献复习

    王超郑末李甜甜王珏磊...
    496-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发生于育龄期女性的一种慢性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病例简介本文报道了 1例因腹泻就诊于消化科内科的患者,通过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确诊了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避免了非必要的外科手术.结论应用EPMR大活检或可作为提高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率的一种方法,但尚需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大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