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李社教

双月刊

2095-4662

hsgd@chinajournal.net.cn

0714-6350127

435003

湖北省黄石市团城山开发区桂林北路16号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争鸣,鼓励学术独创,突出学术性、地方性、人文性等特点,促进国内外学术文化的交流,推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服务。本刊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师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简述"青铜源·铜绿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策划与制作

    随缘徐波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铜源·铜绿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以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的,用最好的文物展品,最通俗的语言表达,集中展示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发现、发掘、保护、利用的全过程;系统论述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人类冶金史、科技史、文明史方面的突出成就与贡献,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通过创新展览构思、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突出了遗址博物馆的特点、重点和亮点,增强了展览的观赏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博物馆的展览和遗址公园"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

    "青铜源·铜绿山"基本陈列策划与制作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回顾与策略

    陈树祥李敏瑞徐建强刘振...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梳理了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核心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缘起、发展的艰难历程,探讨了在当前"申遗"热潮的形势下所面临的困难;并针对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以铜绿山为标杆加强各单位的基本条件建设,变更"申遗"路径,加强省(市)之间的密切联合,将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之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作为"金道锡行——中国南方青铜之路"组成部分,将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大冶铁矿东大露天采场、华新水泥厂旧址作为"中国近代矿冶工业化之路"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回顾策略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升资本治理效能的内在逻辑

    刘应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视资本治理是中国共产党有效防范执政风险,应对市场经济考验的现实应答和时代之思.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升资本治理效能不是一种理论空想,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遵循,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的科学指导,百余年来党加强资本治理历史经验的凝练总结,彰显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独有清醒与坚定.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深邃理论逻辑、厚重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对于新征程上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资本治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执政中国式现代化

    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第二个结合"的研究现状述评

    常娇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第二个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之举.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崭新命题,此后,该命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领域.总体而言,学界围绕"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推进路径、重大意义和历史考察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取得了系列丰硕成果.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第二个结合"研究走向纵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升华"第二个结合"的学理深度;二是强化对"第二个结合"的大历史观审视;三是协同运用多种学科方法开展对"第二个结合"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官方媒体的公信力现状研究——基于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的深度访谈

    邱天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官方媒体的公信力是高校媒体获得受众信任程度的体现,是检验高校宣传文化思想及思政工作效果的尺度,某种程度上也是学生对所在学校信任度的直接反映.通过对27 名在校大学生的访谈发现,他们对高校官媒的绝对公信力评价较高,但相对公信力却偏低.从新闻专业特征、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情感体验的感知与认同三个维度分析可知,高校官媒在专业主义、组织权威和情感认同方面尚存一定提升空间.因此,高校官媒可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改革创新,赢得他们的信赖,符合他们的期待,以达到优化校内传播环境,提高相对公信力之目标.

    高校官方媒体高校思政工作相对公信力绝对公信力

    "Z世代"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现状与提升路径

    杨昀李建礼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Z世代"这一青年群体,其法律素养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聚焦于"Z世代"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旨在研究其法律素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在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文章从完善课程设置、运用科技教学、以学习者为本和营造学法氛围等方面提出提升路径,以期为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提供可行性方案.

    "Z世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

    中共中央暴动政策的传递与湖北省的因应(1927-1928)

    高静云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7 年国共分裂后,中共中央关于暴动政策的传递历经三次变化,而湖北省也在暴动政策的交替中经历了从认真执行到主动探索的过程.八七会议时,中央制定工农武装暴动政策,十一月扩大会议时,武装暴动政策嬗变为武装总暴动政策.在此期间,湖北省一直遵循着中央的策动,发动一系列暴动.然而,城市暴动的不断挫败迫使湖北党组织将目光转向农村边缘地区,主动探索农村武装割据的可行性,也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提供经验.

    中共中央暴动政策因应主动湖北

    全面抗战初期武汉地面防空部队的作战与检讨

    宋赟刘彦波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汉作为抗战时期都市防空的重点城市,其地面防空部队因战绩不佳而长期受到人们的误解和忽视.文章从梳理武汉地面防空部队的发展历程开始,利用报刊和档案中关于武汉地面防空部队作战情形的记载和业内人士对武汉防空效果的讨论,指出武汉地面防空部队在作战中表现活跃,既保卫了武汉的低空,又能协同空军作战,减轻了武汉受敌机轰炸的损失;分析了武汉防空部队战绩不佳的原因,主要受战略上防空部队的分散、敌机空袭战术的改进、我军高射部队实力的削弱及武汉地形不利于防空作战四个方面的影响.并对防空成效的评判标准进行了讨论,认为击落、击伤敌机只是防空的任务之一,减少受空袭的损失才是当时条件下防空部队的主要任务.

    武汉抗战防空高射炮

    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的资质过剩与节俭式创新的关系——情感信任、认知信任和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陈海波余雪松王宗军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质过剩是影响个体的工作态度与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而节俭式创新是最近兴起的面向新兴市场的可持续的创新模式.现在学术界对资质过剩与节俭式创新的研究主要以企业员工为样本而展开,而对作为较高资质群体的高校科研人员的资质过剩与节俭式创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为此,文章以我国121 所高校的科研人员为研究样本,就高校的科研人员的资质过剩与节俭式创新之间关系的问题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高校科研人员的资质过剩感对节俭式创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在高校科研人员资质过剩感和节俭式创新之间起了中介作用;高校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在资质过剩感和情感信任与认知信任之间起了调节作用;社会责任感在资质过剩和情感信任之间的调节作用强于其在资质过剩和认知信任之间的调节作用.这些结论有助于高校管理者正确地应对和调节科研人员的资质过剩感,采取合适的措施来保障科研人员接受节俭式创新,实现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的科研产出.

    资质过剩节俭式创新社会责任感情感信任认知信任

    新时代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多维解构与反思

    谢晨丁珊张雨嫣胡婧瑜...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塑造了该群体在媒介中的形象.文章选择了 2006-2020 年《中国青年报》上女大学生相关新闻报道150 篇作为分析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女大学生的报道情况及形象构建进行了梳理与审视.结果显示,《中国青年报》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持续较高,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发展发生相应变化.新闻文本及形象构建上显现了传统媒体再现女大学生形象时的"双行线"惯例与公私领域区隔,这种惯例与区隔需要主流传统媒体从性别二元结构摒弃、女性主体意识激发等角度进行深度反思.

    女大学生媒介形象双行线公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