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赵明

双月刊

1671-0908

xjhtliangli@163.com

0903-2517368

848000

新疆和田市北京西路33号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otan Teachers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红色家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探析

    彭舸珺辛翘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家书记载着革命先辈的革命理想、家国情怀、治学态度、奉献精神,是具有鲜明政治性、革命性、教育性和真实性的珍贵历史文献,是一种特殊的红色资源.红色家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具备政治导向、思想凝聚、道德示范、情感激励功能,可以从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技术手段方面探索实现红色家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

    红色家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程新宇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政课作为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阵地,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学实效性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以及数字化转型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困境.因此,必须以高职院校为根基,探索基于"资源""师生""机制"三方面的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路径,即加强数字化技术设施建设、提高师生数字素养、健全数字化转型保障机制,从而营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形态.

    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隋唐时期中央王朝对于阗的治理

    王旭送胡亮霞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隋代,于阗名义上处于西突厥的统治下,实际上与其离心离德,祈盼早日恢复与中原王朝的统属关系.隋炀帝时,于阗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唐初,于阗心向中原主动归附唐朝,唐朝在此设毗沙都督府,管理当地居民.随着镇防体制强化,于阗逐步走向军镇化.唐朝在于阗实行乡里制度,同时辅之以村坊制.于阗在安西四镇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隋唐时期于阗治理

    百家衣图像谱系基因提取及设计转化策略研究

    郭延龙宋怡佳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家衣作为特色的民俗服饰,蕴含丰富的视觉符号.为提取百家衣显性因子及隐性因子,形成图像谱系基因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并筛选关键设计元素,结合扎根理论收集访谈内容以了解用户需求偏好.结果表明,凝练传统元素以提升产品吸引力和审美价值,设置互动体验以深化用户对民俗情感感知.通过创制教育性工具,提升公众对传统艺术赏识是百家衣设计转化的路径.

    百家衣百衲服饰传统服饰谱系基因设计转化

    宏治安边:晚清蒲犁厅的设置及其意义

    佘国涛吴轶群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厅"是最能反映清代特色的基层政区建置,新疆是清朝设厅的重点区域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为应对边防危机与治理困局,清政府议准设置蒲犁厅,但其实际行政运作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蒲犁分防通判系繁疲难要缺,其选任与升转情况是清代新疆厅制的"缩影".作为清朝"因地制宜"理念在"边缘地带"新疆的实践结果——蒲犁厅的设置实现了"一统体制"下的"有效治理",对于巩固西北边防、增进文化认同、完善基层治理意义深远.

    蒲犁厅蒲犁分防通判西北边防文化认同基层治理

    明清湘西白帝天王崇拜的叙事与精神家园共有认同

    郑芳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白帝天王是湘西地区的重要神祇,是了解湘西明清时期地方社会的一把钥匙.通过湘西地方社会不同族群对白帝天王崇拜的实践,加强民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其诚信、英雄、忠义的高尚精神品质而达成共识,凸显各民族以多元优秀精神文化为纽带的族群认同与互动关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共有精神家园共同体意识白帝天王族群认同

    《玛纳斯》史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新疆克州为例

    周敏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记录群体成员集体记忆的象征性文化遗产和反映人民群体理想与意愿的中华文化符号,《玛纳斯》史诗深刻诠释了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历史和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玛纳斯》史诗文化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文化润疆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课题组深入《玛纳斯》史诗的故乡——克州地区的各县(市)、相关单位,采取田野调查、典型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47名《玛纳斯》传承人、521名社会公众(有效样本493份,包括非遗工作者、农牧民、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群体)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和问卷调研,找出其传承和发展困境,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玛纳斯》史诗传承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润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