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陈善广

双月刊

1002-0837

jianhui_li@263.net

010-66365788

100094

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26号(北京5132-25分箱)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Journal Space Medicine & Medic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8年创刊,中英文混编,原为季刊,1996年改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主要报道国内外航空航天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有关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以及新动向。期刊设置有学术论著、文献综述、研究快报等栏目,本刊是我国载人航天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之一,目前被美国工程索引(EI)、医学文献联机检索系统(Medline)、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航空航天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和引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网(CJN)、万方数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N)、中国科学工程期刊文摘数据库(英文版)、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航空航天文献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收录,是相关领域广大硕博士毕业生和科研工作人员发表英文论文和中文论文的大舞台。请将电子档投至信箱suhongyu@vip.sina.com,同时要求邮寄纸质稿件1份,单位介绍信1份(证明无失泄密、无政治问题、无一稿多投、作者署名无争议,在校生还需导师签字)、作者简介1份(必须有电子邮箱和联系电话)。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整合医学宣言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樊代明
    273-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体整合医学(简称整合医学)自2012年正式提出,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日趋丰富,成为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本文提出整合医学十大主张,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阐述了整合医学的内涵和外延,以期实现现代医学的升维转型和自适应进化.

    整体整合医学整合医学医学发展

    微重力对休眠成肌细胞的影响

    刘一洲曹晓健施镠佳陈云强...
    275-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微重力环境对休眠成肌细胞的影响.方法 利用真实微重力及模拟微重力培养成肌细胞10 d后,通过RNA-seq检测及免疫荧光研究微重力环境对成肌细胞基因表达及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休眠成肌细胞在微重力环境中与增殖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相对于正常重力组,模拟微重力组细胞数量更多且Ki67阳性率更高.结论 微重力可以促进休眠成肌细胞的增殖.

    休眠状态成肌细胞微重力太空飞行骨骼肌再生

    面向载人航天的低负荷睡眠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

    李延军宫国强张煜尹增愿...
    282-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一种不采集脑电信号的航天员在轨睡眠质量评估方法,从而简化卫生学处理并降低睡眠监测负荷.方法 使用AASM标准的ISRUC-Sleep公开数据库,训练集(n=20)与测试集完全独立.测试集包括两个子集:睡眠障碍组(n=10)、健康组(n=10).分类特征包括两路眼电不同频带的能量、均方根、相关系数、锁相值,以及一路肌电信号的分形维及均方根、肌电包络的均值、最大值、均方根.分别使用线性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实施觉醒、快速眼动睡眠、浅睡、深睡四分类,将6路脑电、2路眼电与1路肌电的睡眠分期结果作为本算法精度的参照.结果 使用眼电(44个特征)、肌电(6个特征)共50个归一化特征,随机森林、线性支持向量机对睡眠障碍组分类的kappa系数均为0.75;对健康组分类的kappa系数依次为0.73、0.70.作为参照,使用脑电(90个特征)、眼电(44个特征)、肌电(6个特征)共140个归一化特征,随机森林、线性支持向量机对睡眠障碍组分类的kappa系数依次为0.78、0.79;对健康组分类的kappa系数依次为0.74、0.76.结论 基于2路眼电与1路肌电的睡眠分期精度比较接近金标准——含脑电监测的睡眠分期结果,可用于航天员在轨睡眠质量的评估.

    自动睡眠分类睡眠分期眼电肌电睡眠质量载人航天

    90天-6°卧床后重力再适应过程中大脑局部功能活动重塑研究

    刘雅文任鹏玲李铠蔡林坤...
    28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并分析90 d、-6°卧床实验后,不同恢复时间下大脑局部功能活动变化,明确重力再适应过程中脑功能重塑机制,为脑功能恢复模型的构建与健康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与指导.方法 36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在卧床前、90 d卧床后恢复3 d及后恢复 26~28 d时,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计算局部一致性(ReHo)和低频振幅(ALFF)并进行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脑区分析.结果 与卧床前相比,卧床后恢复3 d时,左侧顶下缘角回的ReHo降低,右侧后扣带回ALFF降低;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及右侧舌回ReHo升高,左侧楔前叶、左侧旁中央小叶及右侧中央后回ALFF升高.后恢复26~28 d时,除上述脑区外,更多脑区表现出更显著的局部活动变化.结论 90 d长期卧床及后恢复可引起大脑的默认网络、感觉运动网络及视觉网络的神经功能活动发生改变,且较长时间的重力再适应恢复后会出现明显的适应性重塑现象.

    模拟失重头低位卧床重力再适应大脑局部功能活动神经重塑

    6种园艺植物气体交换特性研究

    张聪唐永康王建霄吴浩...
    295-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利用植物吸收密闭空间内的高浓度二氧化碳,笔者对6种园艺植物内的气体交换能力和调节措施进行了探究.方法 利用密闭低压装置,在3个光照强度梯度[170 μmol/(m2·s)、270 μmol/(m2·s)、370 μmol/(m2·s)]和4个二氧化碳浓度梯度(500 ppm、1 000 ppm、1 500 ppm、2 000 ppm)条件下,研究棕竹、菊花、白鹤芋、花烛、芦荟和肾蕨的气体交换特性.结果 6种植物的平均光合速率差异显著,排序为菊花>白鹤芋>棕竹>芦荟>花烛>肾蕨.相比之下,菊花、白鹤芋、棕竹的蒸腾速率和呼吸速率较大,在黑暗条件下芦荟吸收了二氧化碳.370 μmol/(m2·s)的光强对棕竹的光合速率提升最大,与低光强相比,约提升2.57倍;高光照强度对肾蕨的光合速率具有抑制作用,其光合速率水平低于低光照强度的光合速率(约低3%).当二氧化碳浓度为2 000 ppm,菊花、白鹤芋、棕竹三者的平均光合速率均>9.13 μmol CO2/(m2·s),是500 ppm的二氧化碳浓度下平均光合速率的3倍左右.结论 6种园艺植物的气体交换能力以菊花、棕竹、白鹤芋为优,提高培养环境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能够明显促进上述3种植物的气体交换.

    园艺植物气体交换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

    长期飞行航天员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证研究

    石宏志徐冲范全春刘军莲...
    302-306,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四诊-辨证"的中医辨识分类体系,研究航天员长期飞行的中医证型类别,阐释整体功能状态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依托空间站建造期3次载人飞行任务,在飞行前、中、后各阶段采用数字化中医诊断仪和"中医证候诊断量表"采集9名乘组航天员中医望诊、脉诊和问诊信息,共获得32人次在轨舌、面图像和2 000余条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等手段,四诊合参辨证研究,提出飞行不同阶段以及不同体质航天员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基于中医特色健康观评估航天员整体健康状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 (1)航天员长期飞行中出现了8种中医证型的相关表现,分值较高者为肝郁化火、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脾肾阳虚4种证型,但辨证结果均以阴阳平衡为主,仅个别航天员在某个阶段表现出短暂的阴阳平衡状态偏离,经过长期适应调整基本均恢复阴阳自和状态.(2)随着飞行时间延长,肝郁化火和心脾两虚证型所占比例逐月增多,表明长期飞行时,航天员心理情绪方面的变化和气血不足状态需要重点关注.(3)体质因素对飞行中的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影响,体质偏颇的航天员各证型总分值明显高于平和质的航天员,偏阴虚质航天员心肾不交证型分值略高于偏阳虚(气虚)质者.应根据飞行不同时段的中医证机,结合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制订个体化的调理措施.结论 基于中医四诊参数的证候分析方法科学、实用,可用于从中医角度对长期飞行的航天员进行整体健康状态定量综合评价.

    长期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健康状态中医辨证

    基于固态胺技术的载人航天器舱内二氧化碳和水共捕集系统特性研究

    刘昊李英斌吴志强刘向阳...
    307-310,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捕集技术是物化再生式环境控制与生保系统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再生式共捕集技术,固态胺能够同时捕集二氧化碳和水,且吸附解吸条件温和,具有小型化、低能耗的潜力,非常适用于载人深空探测任务.当前国内外的系统不能很好地实现吸附与解吸的热交换,效率较低,综合优势不明显.本研究利用多物理场仿真手段优化了系统传热,设计了二氧化碳和水共捕集系统,验证了通风流量、切换周期等各项系统特性.结果表明:本研究中设计的多孔材料导热介质能够有效降低热阻,获取的系统最优装填比例和结构尺寸提升了系统传热效率;通过调节系统特性能够动态满足1~3名乘员不同代谢水平下的二氧化碳和湿度控制需求.本研究验证了再生式二氧化碳和水共捕集系统在重量、功耗和体积方面的优势,获得了系统特性规律,为载人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固态胺再生式二氧化碳湿度共捕集

    基于柔性电极的穿戴式多生理参数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单聪淼韦明张煜余新明...
    31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是空间站长期在轨驻留航天员的健康维护,还是开展航天医学问题研究,都需要对反映人体生理功能的多项生理指标进行监测.随着穿戴式生理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理信息持续采集与检测过程的舒适性、低负荷以及人机友好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团队以织物电极为信号传感器,设计了一套基于柔性电极的穿戴式多生理参数检测系统.系统包括智能服装和生理信号检测模块等硬件以及生理信号显示存储软件,能够实现心电、呼吸、肌电等多生理信号同步检测.文中介绍了检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关键技术及非稳态下生理信号采集、检测及处理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在航天飞行中运动状态下可靠地检测心电、呼吸和肌电等生理信号.

    穿戴式柔性电极心电信号呼吸信号肌电信号

    航天医学问题针灸适应证穴位组库的构建思路与方法

    王迎冬陶雅文于艺朱征...
    319-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航天员受太空环境影响,身体各系统容易出现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在轨工作效率和返地后的健康恢复.针灸具有"简、便、效、验"等优势,可多靶点、多层次、多系统的综合调节机体,是航天员健康问题的有效防护措施.然而,目前尚无针对航天医学问题的穴位组库,限制了针灸在航天医疗领域的应用.本文以针灸疗法解决航天员可能发生的航天医学问题为目标,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及专家共识确定航天医学问题的针灸适应证,再通过"分层证据评分法"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专家经验三部分进行证据收集、证据评价、证据集合,以穴位综合评分为基础推荐穴位处方,综合航天医学问题针灸适应证穴位处方构成穴位组库,为解决航天医学问题提供新思路.

    航天医学针灸适应证针灸处方穴位组库思路与方法

    航天飞行对人类上肢动作控制的影响:研究回顾与展望

    田雨张昭然王波王亚平...
    325-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高效的上肢动作控制是航天员完成日常工作的重要保证.探索航天飞行中的微重力、非特异性应激因素(隔离密闭、噪声、疲劳等)对航天员上肢动作控制的影响规律和机制是空间飞行人因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梳理总结了在轨上肢动作控制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发现,归纳出运动变缓、高认知负荷下动作控制任务绩效易下降等趋势和规律,同时指出了各研究范式下不一致的研究结果背后的可能机制.在此基础上,围绕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不足,笔者对后续在轨动作控制研究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航天飞行微重力非特异性应激运动控制上肢动作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