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大学

王道平

双月刊

1008-1763

hdwkxb@163.com

0731-88821883,88821734

410082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期刊社行政办公室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报道湖南大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亦发表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优秀学术论文,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式现代化宣传舆论阵地的历史基因与现实使命

    俞凡石尚上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构建与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必须坚守宣传舆论阵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宣传舆论阵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既遵循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又体现了中国宣传事业迥异于西方传媒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使命。党在革命历史时期的宣传工作呈现出全局宣传、全党宣传、全媒宣传的特征:在工作布局上,注重跳出部门划分的局限,将新闻宣传工作融入全局工作中;在行动机制上,贯彻"全党办报"思想,鼓动每位党员投身到群众宣传工作中去;在媒介形态上,综合运用印刷、口语媒介等全媒传播手段,探索新的传播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需要坚定历史自信,从党的宣传动员工作史中汲取经验。新时期做好宣传舆论工作,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以变应变,顺应传播、国际格局的深刻变迁,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宣传舆论阵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舆论宣传意识形态

    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的演进、内容及遵循

    王方杨小青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的塑造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系统梳理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的历史演进,从政治引导形象、理论阐释形象、铸魂育人形象、系统科学形象、开放包容形象五个方面科学把握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的核心内容,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基本遵循进行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对于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历史演进核心内容基本遵循

    承古拓新:宋元士庶丧礼礼仪因革与复兴

    陈延斌王伟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时期"礼不下庶人"的情况在秦汉以后逐渐发生改变,原本施行于贵族阶层的冠婚丧祭诸礼日渐下移,到唐后期尤其是宋元时期基本实现了"礼下庶人"阶层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古礼中的丧礼也得到了复兴。礼制在宋元时期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是士族阶层的衰落,以及士大夫复兴宗法制度和匡正世风的需要。司马光、朱熹、吕祖谦均试图在不违背古礼精神的前提下,对先秦丧礼礼制进行简化,以适应社会士庶礼仪文化的需要。相较而言,《朱子家礼》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后世影响最大。北宋吕大钧等撰修的《乡仪》和元代郑泳撰修的《郑氏家仪》,则是民间依据古礼撰修家礼文献的杰出代表,在社会上影响深远。

    宋元时期礼制下移丧礼《朱子家礼》《郑氏家仪》

    传统儒家人—物役用关系的多元诠释及其现代价值——以"络马首,穿牛鼻"问题为中心

    叶达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络马首,穿牛鼻"是《庄子》表达其天人之思的基础问题。在儒家系统中,这一问题被转换为"服牛乘马"问题,其诠释过程呈现出思想发展的内在互动和多元演化。先秦两汉,儒家"圣人说"与"受命说"奠定了人—物关系的权威秩序,赋予人与马、牛役用关系的现实合理性。宋明时期,儒家"天理自合如此说""用物之道说"建构出人—物役用关系的新论述,背后则是本体论、工夫论和价值论互嵌交织的深层结构。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汇碰撞,儒家开始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域重新审视自然与技术关系,"络马穿牛"问题背后的人—物役用关系亦被纳入其中进行反思与新诠。"络马穿牛"以及"服牛乘马"问题既是观察儒学及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重要视角,也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人文窗口。

    络马穿牛服牛乘马传统儒家役用关系

    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县域的实证研究

    李琳田彩红廖斌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指标,实证检验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呈现下游县域>上游县域>中游县域的空间分异格局;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能显著促进县域城乡融合,但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流入方向异质性,在下游县域、城市群县域中,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效应更为明显,农村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的效应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能加速形成厚劳动力市场,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县域城乡融合。

    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城乡融合农业技术创新厚劳动力市场

    企业海外扩张与股票崩盘风险——基于审计质量和企业创新渠道的实证分析

    龙海明刘子欣程谟怡
    4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股票崩盘风险作为衡量中国资本市场稳定性的关键指标,选取200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企业海外扩张与股票崩盘风险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海外扩张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股票崩盘风险;企业海外扩张能够通过有效提高审计质量的外部渠道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内部渠道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海外扩张对股票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以及大市值、信息不对称程度低和外部关注度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海外扩张审计质量企业创新绩效股票崩盘风险

    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的时代契机与策略选择——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的研究

    于金富晋铭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影响力、生产者的生态保护意识及地理标志的文化价值三个方面,剖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指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村文明"为阶段性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是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的时代契机。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来看,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之路不应该是一条单调的发展之路,而是兼及经济、生态与文化等内容在内的多样化的发展之路:其一,建立若干适当的产业集群,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其二,积极保护原产地的自然环境,倡导生态农业;其三,深入挖掘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历史意蕴,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

    农产品地理标志乡村振兴文化价值

    产业投资基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芯片企业的实证研究

    贺正楚任宇新王京吴艳...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芯片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仍面临挑战。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良性循环理论,提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国家大基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五个假说,选取2014-2021年间获得国家大基金的芯片企业,检验国家大基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探究国家大基金分别作用于芯片产业链的三个分支产业链企业的作用效果差异。结果表明:获得国家大基金的芯片企业比未获得的企业有更多创新产出;国家大基金通过融资约束缓解机制显著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国家大基金保障年限与芯片企业技术创新呈U型关系,且芯片企业所在的地区创业投资环境在二者中起调节作用。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大基金)芯片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约束创业投资环境

    文学与符号的互动——论《布拉格墓园》中"虚假成真"的符号衍义系统

    蔡熙白春苏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小说《布拉格墓园》从一个虚构人物"西莫尼尼"的视角重新解释了《锡安长老议定书》的诞生过程。小说围绕"虚假成真"形成了兼具含混、互文反讽等特点的符号衍义系统,为读者参与文本游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埃科的文学观念受到其符号观的影响,他提出"文本意图"的概念,认为文本是生成性的动态客体。透过《布拉格墓园》,我们看到"文本意图"体现在小说的符号架构及所指层面的衍义上,由文本、作者与读者共同实现,是一种有度的意义生产,充分彰显了埃科兼具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思想的符号诗学理念。

    翁贝托·埃科《布拉格墓园》符号"虚假成真"

    论"歌诗"作为一种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与重构

    罗小凤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诗"本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脉重要传统,但在新诗中,由于诗与歌分离的态势成为主导倾向,因而"歌诗"传统长期处于被冷落或被遮蔽的尴尬境地,导致新诗缺乏音乐性而危机频仍。21世纪以来的一批诗人和学者在回望古典诗词时重新意识到歌诗传统的重要性,因而重新发掘歌诗传统,对其进行重新阐释与界定,在重认歌诗传统的重要性、歌诗范畴的重新认知、歌诗对新诗建设的启示三方面构成了对古代歌诗传统的再发现。然而,"歌诗"作为一种古代诗歌传统,其口耳相传的歌诗形式已难以为继,因而新诗无法照搬古代歌诗形式,而应在新诗创作的文本策略上构建诗的节奏和韵,以此重构诗的"歌性"质素;在传播路径上将诗、歌、舞相结合进行跨界演绎,张扬诗的"歌性";在诗与歌的体式上,让新诗与歌词之间通过跨体创作凸显"歌性",由此建构新诗自身的歌诗传统。

    歌诗古典诗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