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

熊楚才

双月刊

1007-1032

zkb4618035@hunau.net

0731-84618035

410128

长沙市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面向全国征稿、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湖南省首届十佳科技期刊和美国《CA》、俄罗斯《Pж》和英国《CAB》等数家权威数据库来源期刊,优先优惠刊登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论文,有作物栽培与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畜牧兽医、水产、茶学、果蔬、园林花卉、农业工程、食品科技、生物技术、学研产亮点等主要栏目,是农林、水产、师范及综合院校相关学科的师生、农业科研管理和推广人员及农业干部的重要参考文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肥管理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覃斌孙鑫刘福强何在周...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 24号为材料,于 2021-2022 年开展大田试验,设 3个氮肥水平,即 120 kg/hm2(N1)、150 kg/hm2(N2)和 180 kg/hm2(N3),4个氮肥分配处理T1、T2、T3、T4,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 1∶1∶1、0∶1∶1、1∶0∶1、1∶1∶0,以生产推荐施肥CK(施氮量 120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为 5∶3∶2)和零氮处理(N0)为对照,研究施氮量和氮肥分配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生长特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3、N2、N1 的早稻平均产量依次降低,N1 的平均产量显著低于CK而高于N0 的;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 的产量低于T1、T3、T4 和CK的,其中显著低于T4 的;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发现,产量的降低主要缘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下降;基肥不施氮肥的 T2 处理的分蘖率虽未显著降低,但其成穗率低,导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早稻氮素利用率随之下降;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 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低于 T4 的.可见,基肥缺失氮肥对有序机抛早稻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较大,而穗肥不施氮肥对有序机抛早稻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较小,推测前期氮肥管理可能是水稻有序机抛栽培高产的关键因子.

    早稻氮肥分配有序机抛产量氮肥利用率

    前茬小麦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后茬玉米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李静李青松杨艳霞王德新...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豫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的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大田试验,采用小麦、玉米周年轮作模式,在前茬冬小麦季设置 6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即T0(0)、T20(20%)、T40(40%)、T60(60%)、T80(80%)和T100(100%),玉米季各小区均正常施用化肥,在玉米吐丝期测定玉米抗倒伏相关表观性状、力学指标,在玉米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测定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在玉米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T0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的玉米吐丝期的株高、重心高度、穗位高度及穗位系数均无显著变化;第 3、4、5节间直径、节间干物质质量、单位茎长干物质质量、压碎强度和抗倒指数增加;T60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茎秆抗倒指数;在玉米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均以 T60 处理的含量最高;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的玉米产量、百粒质量均有所增加,T60 处理的玉米产量增加了15.61%.可见,前茬有机肥替代化肥氮能够提高后茬玉米的抗倒伏性及产量,以有机肥替代60%化肥氮的效果最好.

    玉米有机肥抗倒伏性化肥氮

    夏播短季栽培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张宁许豆豆刘玉杰刘爱玉...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10 个不同基因型棉花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株式图记载棉株各部位蕾铃发生、生长和脱落情况,以探明棉花在夏播短季栽培条件下的棉铃形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现蕾高峰期为播种后第 56天至第 80天,开花高峰期为播种后第 77天至第 96天,成铃高峰期为播种后第 85天至第 101 天,各品系生殖器官(蕾、花、铃)数量积累均有显著差异;在空间分布上,P56-3、07 单 12、07 单 6 和 07 单 7 表现为中部成铃最多,其余品系则表现为下部成铃最多;P56-3、07单 6和 07单 7成铃率分布表现"下部果枝内空形";各品系产量结构有显著差异,品系 2003-29 单株铃数较其他品系高 19.53%~119.55%,籽棉和皮棉产量较其余品系分别高21.82%~106.32%、22.46%~134.05%,在所有参试品系中表现突出,成铃分布均匀,脱落较少,单株成铃数和产量最高,适宜在夏播短季栽培模式下种植.棉花夏播短季栽培成铃主要集中在 8月,不能用传统的"三桃"比例来衡量高产优质栽培的成铃结构.

    棉花夏播短季栽培成铃时空分布产量

    醇化烟叶关键微生物类群与风格特色的相关性

    刘晓敏黄晓杰蔡昊城何沛...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别选取清香型(云南玉溪)、浓香型(湖南郴州)和中间香型(贵州遵义)醇化 1 年的 C2F 烟叶,测定烟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利用相似度检验分析烟叶微生物群落差异物种,随机矩阵理论构建分子生态网络;运用Mantel分析烟叶主要化学成分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清香型、中间香型和浓香型烟叶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浓香型烟叶细菌及真菌群落 ɑ 多样性指数最高;烟叶显著富集的关键细菌类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关键真菌类群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根霉菌属(Rhizopus)和桑帕约氏酵母菌属(Sampaiozyma);以浓香型烟叶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规模最大,结构复杂且相对稳定.总糖与还原糖含量显著影响烟叶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结构,清香型及中间香型烟叶内关键微生物类群均与总糖、还原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浓香型烟叶关键微生物类群均与总糖、还原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醇化烟叶烟叶香型化学成分微生物多样性关键类群相关性

    胺鲜酯与氯化钙配施对烤烟育苗的影响

    施美君刘伊芸周灿张一扬...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烟 87为材料,研究 8%胺鲜酯(DA-6)(质量浓度 15.0、10.0、5.0 μg/L)与 10.0 mmol/L氯化钙配施对烤烟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播种 7 d 和 15 d 后配施处理的烤烟出苗率分别提高4.50%~10.40%、2.74%~8.33%,成苗率提高 3.19%~8.81%;成苗期的苗高、茎基宽、最大叶叶面积分别提高了5.99%~17.66%、1.29%~5.47%、21.1%~73.6%;根、茎、叶、全苗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 25.0%~55.0%、16.7%~33.3%、14.1%~33.8%、16.5%~36.9%,根冠比提高了 9.1%~17.0%;配施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增加 26.0%~64.9%;配施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了 52.1%~95.9%;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 41.5%~59.3%、27.9%~62.9%、30.3%~81.1%和 34.0%~63.7%,表明用 10 μg/L DA-6 +10 mmol/L氯化钙配施浸种效果最佳.

    烤烟育苗胺鲜酯氯化钙配施

    高温条件下早籼稻灌浆期生理变化与垩白形成的关系

    许金科谢琴魏曼琳彭仟...
    36-4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高温条件下水稻垩白形成的生理机制,以高垩白性状湘早籼24号(X24)及其来源亲本湘早籼11号(X11,高垩白性状)和湘早籼7号(X7,低垩白性状)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在抽穗后第 6天移入温室,进行为期15 d的高温处理(27~42℃),以常温处理(23~37℃)作为对照,研究灌浆期高温条件下剑叶净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X7、X11和X24的稻米垩白度比常温对照处理的分别增加了2.53、4.82、6.66个百分点;高温造成X11和X24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在抽穗后第8、12、16天显著低于常温对照的,而X7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在抽穗后第16天反而高于常温对照的;高温条件下水稻在抽穗后第8天灌浆速率加快,并在抽穗后第12天达到最大值,较常温处理的提前了4~8 d;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分析表明,X11和X24籽粒淀粉合成相关基因OsSSIIIa、OsAGPSL2和GBSSI在抽穗后第12、16天的表达显著下调,导致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及垩白度增加.

    早籼稻高温胁迫垩白生理特性淀粉合成

    OsmiR530正调控水稻的耐旱和耐盐性

    吕思晓肖敏敏陈信波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粳稻品种日本晴(CK)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OsmiR530-OE转基因水稻为材料进行耐旱和耐盐性相关功能的鉴定.结果表明:OsmiR530有 2种成熟的序列形式OsmiR530-5p和OsmiR530-3p,其表达量在OsmiR530-OE转基因植株均有明显增加;靶基因表达量预测分析发现,OsmiR530-5p 的靶基因 OsTAP46、OsC3HC4、OsPWI和OsE1等在OsmiR530-OE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都有一定程度的下调;在干旱、盐胁迫条件下,OsmiR530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根长和苗高以及萌芽期幼苗对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耐受性;检测干旱处理植株的 SOD、POD和CAT活性,发现OsmiR530-OE转基因水稻的SOD、POD和CAT活性增长显著;对成熟期水稻植株的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过表达 OsmiR530 水稻植株的剑叶的叶表面积、千粒质量以及结实率显著降低.推测OsmiR530可以调控水稻对盐胁迫、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水稻miR530耐旱性耐盐性

    猪MYOG基因遗传多态性与胴体及肉质性状的相关性

    杨又兵钱凯凤刘永建任旭鸽...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测定约 180 日龄的 8 个群体(梅山、大白、长白、大白×梅山F1代、梅山×大白F1代、长白×大白F1代、大白×长白F1代以及大白×梅山F2代)459头猪胴体性状、肉质性状以及肌细胞生成素基因(MYOG)多态性,分析MYOG在猪群体中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MYOG在猪群体中呈现 3 种基因型,即AA、AB、BB;群体瘦肉率的提高与BB基因型显著相关,相较于AA与AB基因型,其提高幅度分别为 3.57%和 3.28%;在大白×梅山F2代群体中,MYOG的基因型与背最长肌pH值、股二头肌pH值呈显著相关;在大白×梅山F1代群体中,MYOG基因型与股二头肌大理石纹MM2呈显著相关.

    肌细胞生成素基因多态性胴体性状肉质性状

    黄连生物碱对TGEV诱导的ST细胞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唐红梅朱买勋邓小龙徐登峰...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别用质量浓度为100、50、25 μg/mL的黄连生物碱(ACC)处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的猪睾丸细胞(ST),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 NO 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TNF-α、IL-1β、IL-6、IL-10等炎症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00、50 μg/mL 的ACC可极显著提高TGEV感染的ST细胞的存活率,25 μg/mL 的ACC可显著提高TGEV感染的ST细胞存活率;TGEV感染后ST细胞NO含量急剧升高,100、50 μg/mL的ACC可极显著降低ST细胞TNOS和iNOS活性,25 μg/mL ACC可显著降低TNOS和iNOS活性;ACC可极显著下调ST细胞TNF-α、IL-1β、IL-6、IL-10 mRNA的表达水平.表明黄连生物碱可以降低TGEV诱导的ST细胞的炎症反应,缓解病毒对细胞的损伤.

    黄连生物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睾丸细胞炎症相关基因

    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和胚胎发育

    柯伟清刘至治钟英斌李晨虹...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海南新沙塘鳢(Neodontobutis hainanens)繁殖和胚胎发育的特性,观察并记录 10 对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周期,采用显微镜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变化.结果显示:在 28℃水温下,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约 6 月龄时达到性成熟,能够连续多次产卵,繁殖周期约 5~9 d;在交配前后 1 d的时间里,雄性海南新沙塘鳢出现体色(特别是鳃部)变黑的现象;海南新沙塘鳢受精卵呈椭圆形,其一端具黏性附着细丝;在(20±2)℃水温下,其胚胎发育历时约 157 h,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肌肉效应期和孵化出膜期 8 个时期,分别历时 50 min、4 h 30 min、6 h 40 min、5 h、2 h、16 h、110 h、12 h;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卵黄囊上始终出现油球.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和胚胎发育特征与其他塘鳢科鱼类相似,但在器官发育时序上存在差异.

    海南新沙塘鳢胚胎发育沙塘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