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学通报(印刷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学通报(印刷版)
化学通报(印刷版)

万立骏

月刊

0441-3776

hxtb@iccas.ac.cn

010-62554183

100190

北京2709信箱

化学通报(印刷版)/Journal ChemistryC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报是中国化学会、中科院化学所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大专以上化学化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反映国内外化学及交叉学科的进展,介绍新的知识和技术,报道最新科技成果为报道宗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栏目:进展评述、知识介绍、研究快报、获奖介绍、化学史、信息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纳米四氧化三钴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

    杜瑞成王小玉李燕
    598-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氧化三钴(Co3O4)作为一种重要的电极催化材料,具有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且价格低廉等特点,有望解决过度依赖储量少、成本高的Pt系贵金属催化剂等问题。实验采用化学沉淀法结合热分解法制备出块状、球状及杆状的Co3O4,其中球状的最小粒径达8。54nm。将制备的均相高纯度的Co3O4作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来测试电催化活性,结果显示Co3O4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在1mol/L KOH中氧还原峰电位1。34V,比商用Pt/C(20(wt)%)的高0。05V。在氧气饱和的1mol/L KOH电介质溶液中加入2%无水甲醇,250s后两种材料的电流密度衰减为0。0051和0。0136 mA/cm2,半波电位分别为1。025和1。113 V,虽然Co3O4的催化活性不及Pt/C(20(wt)%)材料,但对甲醇的耐受性及稳定性要优于商用Pt/C(20(wt)%)材料。

    四氧化三钴电催化活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

    通过掺杂柔性二胺单体增强聚酰亚胺性能:分子动力学模拟

    刘恒刘屹东陈伟鹏崔婷婷...
    605-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酰亚胺(PI)被视为一类以其卓越性能而闻名的高性能聚合物材料。传统PI材料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其熔体的加工性能较差。在本研究中,设计了一种新的聚酰亚胺单体Am-Di,其特点是由氮原子连接的苯环组成的柔性结构。对Am-Di掺杂到PI中对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均方位移、力学性能和相对介电常数等性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PI体系中掺杂新型二胺可以加速聚酰亚胺分子链的运动,从而降低PI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Am-Di掺杂量为20%的情况下,PI-20%表现出最高的弹性模量(4。505GPa),比纯PI高1。2倍。此外,随着掺杂比例的增加,PI的相对介电常数降低。这些发现表明,Am-Di的掺杂对PI材料性能具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在增强机械性能和调控电气性能方面,为进一步改进PI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聚酰亚胺分子动力学模拟力学性质相对介电常数

    含酰腙吲哚片段的蓝刺头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

    王翀吴心阳杨奇隆杨岩...
    612-619,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发现高活性的抗病毒化合物,以蓝刺头碱为先导,运用骨架跃迁策略,设计合成了 15个含有酰腙吲哚片段的蓝刺头碱衍生物,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了其结构,研究了其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钝化、治疗和保护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抗TMV活性。其中,化合物4n(43。5%,40。1%,38。7%)抗TMV的钝化、治疗和保护活性高于病毒唑和先导化合物L2。化合物4d(40。8%)、4f(42。0%)对TMV的钝化活性优于病毒唑(38。6%)和先导化合物L2(40。5%)。化合物4I(38。4%)对TMV的钝化活性与病毒唑(38。6%)相当。化合物4f对TMV的保护活性(36。4%)与病毒唑(37。2%)相当。化合物4n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抗病毒农药。

    天然产物蓝刺头碱酰腙吲哚抗植物病毒活性烟草花叶病毒

    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颗粒修饰电极在新冠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李亚婷刘仲明杨欢张海燕...
    620-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电化学沉积法在丝网印刷碳电极表面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和金纳米颗粒,构建了一种用于新冠病毒检测的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扫描电镜和相应的电化学方法对纳米复合材料在电极表面的成功修饰进行了表征分析。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检测,实验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灵敏度,最低检测限为7。09×10-9mol/L,线性范围为10-10~10-6mol/L,并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在未进行核酸扩增的情况下直接检测新冠病毒临床样本。

    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金电化学传感器丝网印刷碳电极新冠病毒

    牛奶中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科研创新实验教学设计

    袁子程黄学林李乐仁陆晓光...
    625-631,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泌体是一类细胞外囊泡,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乳汁中,可用作疾病诊断标志物、药物载体等,是目前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设计开发出"牛奶中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这一科研创新实验,包含盐析及等电点法分离蛋白质、聚合物沉淀法提取外泌体、BCA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纳米金颗粒的合成、目测比色法特异性检测外泌体等五部分内容。本实验立足《化学类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建议内容》和《化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本科阶段教学内容,涉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等多个二级学科,在巩固学生基础实验技能、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科研探索及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本实验模块化强,既可组合在一起作为科研创新实验,亦可拆分作为相应二级学科教学实验,十分契合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要求。

    外泌体BCA法核酸适配体纳米金目测比色法

    一流的科学家,绝佳的合作者——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德鲁·魏斯曼

    陈彪朱玥玮王春秀黄晓雪...
    632-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鲁·魏斯曼与卡塔林·卡里科因"发现了核苷碱基修饰,从而能够开发出针对COVID-19的有效mRNA疫苗"共同分享了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回顾魏斯曼的科研历程,他早早树立了身为免疫学家的社会责任,致力于通过疫苗开发解决人类的健康难题,后与卡里科以契合的精神达成互补的合作,突破了 mRNA应用的关键难题,为mRNA药物、COVID-19 mRNA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魏斯曼的成功引发了我们关于树立坚定科研精神、建立良好科研合作的思考。同时,本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结果,让我们认识到社会的迫切需求对技术进步与推广的重要作用,也引发我们对如何更好地支持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如何引导企业与相关部门从本次全球人类健康安全事件中探索对新药开发进行资助、监管的思考。

    德鲁·魏斯曼202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m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