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学物理学报(英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学物理学报(英文版)
化学物理学报(英文版)

杨学明

双月刊

1674-0068

cjcp@ustc.edu.cn

0551-63601122

230026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学报编辑部

化学物理学报(英文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SCI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报道国内外有关化学、物理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理论、科研成果等,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服务。本刊以化学、物理交叉学科领域内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有关人为主要对象,为他们开辟发表新理论、新成果的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元素周期表中的电子亲和势及砷电子亲和势的测量示例

    闫帅廷陆禹竹张瑞宁传刚...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先前对原子的电子亲和势和原子负离子的分析工作[J.Phys.Chem.Ref.Data 51,021502(2022)],本篇综述提供了一个关于原子的电子亲和势的简要概述.本文简要描述和对比了三种常用的测量电子亲和势的实验方法,以凸显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为了阐明目前研究中所使用的慢电子速度成像法的特点,本文对砷元素(As)的电子亲和势以及其负离子(As-)的激发态进行了测量.测得As元素的电子亲和势为6488.61(5)cm-1或0.804485(6)eV.实验清晰地分辨了As-的精细结构,其激发态3P1能量比基态3P2的能量高出 1029.94(18)cm-1 或0.12770(3)eV;激发态3P0能量比基态3P2的能量高出 1343.04(55)cm-1 或0.16652(7)eV.

    元素周期表电子亲和势砷元素慢电子速度成像

    12C16O2分子位于1.57 μm的饱和吸收光谱

    江山谈艳刘安雯周晓国...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展示了基于光梳锁频-光腔衰荡光谱装置测量的12C16O2分子位于1.57 μm附近的30012←00001振动带中转动量子数最高为68的共计37根振转跃迁的饱和吸收光谱,其频率确定至kHz水平;文献和CDSD2019数据库中的多普勒光谱确定的30012振动态的振转能级与本工作确定的数值存在超过1 MHz的偏差.

    饱和吸收光谱光腔衰荡光谱12C16O2高精密

    C6H自由基B2Π-X2Π的O00带光谱的Λ型双重分裂和寿命展宽

    肖增军顾洁琼李振振储旺友...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狭缝超声射流等离子体结合高灵敏腔衰荡光谱在18990 cm-1附近研究了C6H碳链自由基B2Π-X2Π电子跃迁000带谱带的高分辨光谱.通过采用一套自研的窄线宽纳秒脉冲激光光源,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了该电子跃迁谱带的Λ型转动线分裂,获得了B2Π态精确的Λ型双重分裂光谱常数p'=-1.16(9)×10-3 cm-1 和q'=-1.22(7)×10-4 cm-1,并更精确地确定了考虑Λ型分裂后修正的B、D、γ等光谱常数.基于谱线线形展宽,获得了B2Π的能级寿命~100±20 ps,并分析了其可能的来源机理.

    碳链自由基腔衰荡光谱Λ型双重分裂寿命展宽

    低能量电子辐照液体甲醇产生负离子团簇

    陈子伟李子渊田善喜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线形飞行时间质谱,在低能量电子与液体甲醇碰撞中探测到了负离子产物.利用量子化学计算,进一步确定负离子产物为氢键结合的分子团簇CH3OH·CH3O-和CH3OH·CH3OH·CH3O-,而且其单占据分子轨道表现为价层轨道特征.虽然CH3OH·CH3OH-和CH3OH·CH3OH·CH3OH-对应各自势能面的极小点,但能量上相比脱氢团簇不具有产生优势,且其单占据分子轨道具有显著的溶剂化电子特征.

    负离子团簇低能量电子液体束

    紫外光诱导氧化钛(110)表面氧空位迁移的成像研究

    赵祥云卫东金闲驰江凌...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报道了在氧化钛(110)表面上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的266 nm紫外激光照射下引发的氧空位迁移.由于紫外光诱导的氧空位迁移,表面上形成了氧空位对甚至氧空位三聚体.氧空位对缺陷有两种稳定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形态,在扫描过程中可以互换.较长的光照时间(68分钟)可以形成以氧空位对为主要点缺陷的氧化钛(110)表面.本文丰富了关于紫外光照射下氧空位行为的理解,为未来涉及266 nm紫外光的金红石型氧化钛(110)还原表面的光催化研究氧空位扩散和氧空位寡聚体形成的现象提供了参考.

    氧化钛扫描隧道显微镜紫外光照氧空位

    探测激子极化激元在超薄范德华微晶中的光传播

    Talha Ijaz边琦曹琰丁皓璇...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激子极化激元是一种准粒子,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材料即使在室温下也能支持传播激子极化子,是非常好的纳米光子学研究平台.已有研究表明,通过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可以对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薄片中激子极化激元进行实空间探测,但波导厚度仅限于低至30 nm.本文采用三种不同波长的入射光(1550和1064 nm的近红外以及633 nm的可见光),通过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测量,探测到MoS2和WSe2薄片中激子极化子普通横电模式的纳米光学成像.在厚度分别低至~3 nm(相当于4原子层)和~8 nm(相当于12原子层)的超薄MoS2和WSe2薄片上,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干涉条纹图案,大大打破了之前的测量厚度限制.当厚度接近几个原子层时,波矢量始终保持在1.6k0~1.7k0左右,而不是理论预言的1k0.这些模式的特性表明,体系是由近乎悬浮的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薄片的三层对称波导构成,其对激子极性子的传播产生限域效应.研究结果为探索基于超薄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材料的近红外区极化器件提供了深入的理解和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维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材料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激子极化子

    纤维素发酵中间体选择性制备轻质烯烃

    娄丹凤张锐罗月会李全新...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向合成生物基轻烯烃对促进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究了利用纤维素发酵中间体(丙酮-丁醇-乙醇)选择性地制备轻烯烃的催化过程.该制备包括两步:生物质发酵制备丙酮-丁醇-乙醇和丙酮-丁醇-乙醇在Ce/SAPO-34催化剂表面选择性脱水获取轻烯烃.本文研究了催化剂活性中心和催化剂的稳定性,获得了高的丙酮-丁醇-乙醇转化率(91.9%)和高的烯烃选择性(86.1%).通过对丙酮-丁醇-乙醇中各组分的催化研究,提出了丙酮-丁醇-乙醇合成轻烯烃的反应路径.

    纤维素丙酮-丁醇-乙醇发酵中间体轻烯烃Ce/SAPO-34催化剂

    用于预测键解离能的图神经网络在数据集间的迁移

    霍姚远江俊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如神经网络已经广泛在化学研究中被用于对化学性质的快速估算.生成高精度的机器学习模型需要高质量的数据集.本文从不同的数据集训练了图神经网络,并验证了模型在数据集间的迁移.结果表明跨数据集的模型预测可以给出精度较低,但相关度良好的结果,其中的误差主要来自系统误差.迁移预测所得的值域与训练集的值域高度相关.不同的键型在迁移预测中的误差大小有所区别,其中C-H键一致地体现出最小的迁移误差.

    机器学习图神经网络模型迁移

    构建范德华复合物分子间势能面的神经网络方法

    程通杨明娟宋宏伟郑利敏...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神经网络新方法用于构建范德华复合物的分子间势能面.该神经网络所使用的描述符分为两部分:径向部分表示单体的分子间伸缩振动,角度部分描述了分子间的相对取向.由于采用了束缚态计算中的对称性匹配转动基函数作为角度描述符,可以确保势能面具有正确的对称性.旋转基函数的数量可以由其中的角动量量子数最大值控制,并且可以通过限制量子数来描述刚性单体分子的对称性.本研究推导了五种范德华复合物的描述符,包括原子-线性、原子-非线性、线性-线性、线性-非线性和非线性-非线性分子复合物.利用该方法构建了两个范德华复合物的势能面:Ar-NaCl和N2-OCS.拟合能量与从头计算能量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值分别为0.11 cm-1和0.26 cm-1,验证了该方法可以准确构建高精度范德华复合物势能面.

    神经网络势能面范德华复合物对称性匹配转动基函数描述符

    镍(Ⅱ)配合物强磁各向异性的关键结构因素的理论鉴定

    杨龙清曹佳安李向阳叶绿洲...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分子磁体具有一种重要的性质,即磁各向异性,其与分子结构具有极其微妙的关系.近年来,磁-结构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单分子科学中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了解磁-结构关系背后的物理机制对于建立优异的高温单分子磁体至关重要.本文筛选了各种四配位的镍(Ⅱ)单分子磁体,并研究了几个关键的结构因素,例如配位键的长度和角度,这些因素可能与磁各向异性密切相关.本文还构建了简单的分子模型,来推断磁各向异性随着配位键角度和长度的演变趋势.磁-结构关系的研究结果揭示了磁-结构关系可以很好地用对数函数描述.在这种关系的指引下,本文发现了一个在四面体配位中具有迄今最强磁各向异性的镍(Ⅱ)配合物.本研究有助于实现优异高温单分子磁性的合成.

    结构因素磁各向异性镍(Ⅱ)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