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环境科学

马德毅

双月刊

1007-6336

bjb@nmemc.gov.cn

0411-84783126

116023

大连市303信箱(凌水桥凌河街42号)

海洋环境科学/Jour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的海洋环境科学学术期刊,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中国海洋科学学会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内容有: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监测与监视、环境法学与环境管理、测试技术、综述和研究简报及学术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体系与成效

    李陵云王词稼褚晓婷鞠茂伟...
    16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塑料垃圾是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对海洋经济、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塑料生产和使用的源头管控、陆源垃圾和入海河流垃圾防治、渔业垃圾和港口船舶垃圾防治、海洋塑料垃圾监管和清理等方面,对我国现有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进行了介绍,从制度建立、科技创新、多元治理、公众参与等多角度介绍了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成效,并对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展望.

    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政策成效

    海洋纳塑料的环境行为与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夏斌王莹李恒翔黄伟...
    167-185,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塑料污染成为与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其中海洋微/纳塑料成为关注的重点.纳塑料与微塑料相比,粒径更小,比表面积更大,环境丰度更高,更容易被海洋生物所摄食,对海洋生物产生的毒性更强.因此,纳塑料的海洋环境效应研究成为近年来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迄今为止,关于海洋纳塑料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清晰的认知.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海洋纳塑料的检测分析方法,概述了纳塑料的海洋环境行为,分析了纳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制,并展望了海洋纳塑料环境效应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科学评估海洋纳塑料的生态风险及有效应对海洋纳塑料污染提供重要参考.

    纳塑料环境行为检测方法毒性效应致毒机制

    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环境行为及毒性效应

    王加珍许婷婷程昊东徐亘博...
    186-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不合理的管控,塑料污染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人们对新型、绿色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研究表明,生物可降解塑料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同样具有负面影响.本文梳理了 2000-2023年的近万篇文献,综述了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应用、发展历程、种类、污染现状、环境行为以及毒性效应,并对今后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旨在促进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估,并为其合理使用和有效监管提供参考.

    生物可降解塑料老化降解毒性效应传统塑料

    微塑料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复合效应

    程媛迟元彤张伯雷刘昔媛...
    20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其具有吸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环境污染物的能力,同时也会与这些污染物发生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它们的环境归趋及毒性效应.本文在对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二元复合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及复合污染物带来的正反两方面效应.微塑料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是分配作用、表面吸附作用,其中表面吸附作用又可细分为疏水作用、静电作用、氢键作用、范德华力作用、络合作用及π-π作用等.这些相互作用主要受到微塑料及污染物自身物化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微塑料的载体效应使得其自身和其他环境污染物可以进入生物体内从而引发生物效应.但基于目前研究来看,复合污染物除了会引起生物毒性效应外,还具有正面积极作用,有待深入探索.最后,本文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未来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微塑料环境污染物复合污染物互作机制环境毒性效应

    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的微塑料生态毒性评估:挑战与思考

    羊童林朗裘文慧徐向荣...
    214-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种敏感度分析(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SD)作为被广泛接受的生态毒性评价方法,近年来被用于理解和推导微塑料的环境安全阈值.由于缺乏统一的毒理测试标准,加上微塑料本身性质的多样性以及微塑料污染的积累性,微塑料的生态毒性难以被准确评估.基于上述挑战,本文提出引入半定量体系评价毒理学数据以及构建分类数据子集的方法,来提高SSD技术在预测微塑料环境安全阈值中的准确性,可为未来评估微塑料的生态毒性提供重要依据.

    风险表征塑料碎片生态风险

    胶州湾微塑料迁移分布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赵越周春艳许春阳
    217-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塑料污染是突出的海洋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对海洋微塑料的研究主要以室内实验和现场实测为主,而对其迁移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胶州湾为例,考虑风流共同作用对微塑料的影响,采用MIKE3三维水动力模块耦合ECO Lab模块和ABM模块,研究了胶州湾漂浮微塑料和悬浮微塑料的迁移分布特征,以及围填海导致的岸线演变对胶州湾微塑料迁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漂浮微塑料在胶州湾东北部、前礁水道、黄岛前湾和海西湾大量聚集且不易随涨、落潮输运出湾外.黄岛前湾、海西湾和胶州湾湾口有多个悬浮微塑料高浓度聚集区.在近 50年围填海导致的岸线演变影响下,胶州湾中部和湾口、前礁水道、黄岛前湾、海西湾以及大港附近的漂浮和悬浮微塑料浓度均不断上升.

    胶州湾漂浮微塑料悬浮微塑料岸线演变MIKE3

    3种微塑料与头孢拉定吸附作用的理论研究

    赵高录李婉婷蔺荣樊鑫鹏...
    227-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和抗生素是海洋环境中的两类污染物,微塑料吸附水体中的抗生素后可作为其迁移的载体,对海洋环境及海洋生物产生更大的危害.不同微塑料对抗生素不仅相互吸附作用存在差异,而且吸附能力和机理均尚未取得深入明确的结论.本研究以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酰胺(polyamide,PA)、紫外线老化聚酰胺(PAUV)以及紫外线和H2O2 共同老化聚酰胺(PAUV+H)为对象,通过密度泛函方法(DFT)的计算探究其对头孢拉定(cefradine,CE)的吸附能力和吸附稳定性.结果表明:CE在PE、PP、PA、PAUV和PAUV+H上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其中PA、PAUV和PAUV+H的吸附稳定性强于PE和PP.静电作用在这 3种PAs与CE之间的吸附机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它们对CE的吸附更加稳定.另外,根据热力学性质的计算结果表明,在T=273~311 K、P=1~1000 atm条件下所有MPs对CE的吸附都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

    微塑料(MPs)头孢拉定(CE)吸附稳定性吸附机理理论计算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效应

    张秀丽甄毓张鑫景宗学...
    235-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纳米塑料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本文选取粒径为 0.1 μm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纳米塑料作为目标污染物,探讨其不同浓度(0.1 mg/L、1 mg/L和 10 mg/L)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毒性效应.结果发现,在PS纳米塑料处理下,中肋骨条藻细胞生长受到显著抑制,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升高;当PS纳米塑料浓度为 10 mg/L时,中肋骨条藻细胞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浓度为 0.1 mg/L和 1 mg/L的PS纳米塑料会导致中肋骨条藻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高,浓度为 10 mg/L的PS纳米塑料则导致藻细胞内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细胞凋亡率均随着藻细胞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本研究可为科学评估PS纳米塑料污染对海洋中肋骨条藻的毒性作用提供重要参考.

    聚苯乙烯中肋骨条藻活性氧抗氧化物酶细胞凋亡

    PET微纤维在双齿围沙蚕体内的摄入排出动力学研究

    姜亦松丛艺张明兴李昭川...
    243-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纤维是我国近海微塑料的主要存在形态.然而,微纤维对近海底栖生物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底栖生物对微纤维的摄入和排出过程仍不明晰.本文采用近海沉积物中的代表性物种——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作为受试生物,以长度(1.09±0.21)mm、直径 100 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作为目标污染物,研究海水暴露途径下沙蚕对接近环境相关浓度(50个/L、100个/L、200个/L)PET微纤维的 72h摄入过程,以及暴露结束后转移至干净海水中恢复 72h的排出动力学过程.摄入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整个 72h暴露过程而言,沙蚕对PET微纤维的摄入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暴露结束时沙蚕的摄入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5个/g、4.89个/g和 8.55个/g),各浓度组对PET微纤维的摄入速率常数Ku分别在 6 h、1 h、3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1.70×10-4 L/kg/d、1.60×10-4 L/kg/d和 1.40×10-4 L/kg/d).排出实验结果表明,沙蚕体内PET微纤维残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处理组沙蚕体内PET微纤维残留量分别在恢复的 72 h、24h和 48h达到最小值(分别为 1.17个/g、2.05个/g和 2.98个/g);低浓度组沙蚕对PET微纤维的排出速率常数Kd在恢复 3h达到最大值,为(4.81±1.95)/d,对应残留半衰期t1/2 为(0.28±0.18)d;中、高浓度组沙蚕的Kd在恢复 1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19±4.20)/d和(9.12±3.30)/d,对应t1/2 达到最小值,分别为(0.18±0.08)d和(0.11±0.05)d.恢复阶段结束后,PET微纤维主要残留在沙蚕体内,其次是海水溶液中,粪便中最少.本研究表明,PET微纤维浓度影响沙蚕摄食和排泄微纤维的数量和速率.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微塑料在底栖生物中的毒性效应和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纤维底栖生物生物累积速率常数

    聚苯乙烯微塑料对杜氏盐藻生长及低分子量有机酸释放的影响研究

    董晓丁海兵乔馨越李琪...
    252-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系列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径(1 μm、3 μm、10 μm)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微塑料对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的生长过程和低分子量有机酸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杜氏盐藻在生长过程中能够释放甲酸、乙酸和乳酸 3种低分子量有机酸.PS微塑料的添加能够延后培养体系乙酸和乳酸的积累,降低培养体系乙酸的积累量,提高乳酸的积累量,并导致培养体系甲酸的明显积累.不同粒径PS微塑料对杜氏盐藻生长和低分子有机酸释放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粒径 3μm的PS微塑料能在杜氏盐藻生长初期抑制其将海水中的NO3-N转化为NO2-N,对延后并降低培养体系乙酸积累有显著作用.粒径 1μm的PS微塑料能够显著延长培养体系乳酸的积累时间.粒径 1μm和 3μm的PS微塑料均能显著影响杜氏盐藻甲酸的产生与消耗,使培养体系出现明显的甲酸积累.释放甲酸可能是海洋微藻普遍存在的过程.

    杜氏盐藻聚苯乙烯微塑料低分子量有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