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湖沼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湖沼通报
海洋湖沼通报

赵栋梁

季刊

1003-6482

hzxh@ouc.edu.cn

0532-82032650

266003

青岛市鱼山路5号

海洋湖沼通报/Journal 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79年9月创刊,到2001年9月已出版89期。接受国内外的有关海洋、湖沼科学领域的首发论文及述评。尤其重视在生产实践和科研第一线青年作者的成果。本刊试图打破传统的权威束缚,不囿于某种学术观点,凡有一得之见的成果,甚至还会到起到的文章,特别重视、审稿严而且又不为成风所感,要由不同观点的审者参与审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维动态海面建模与海洋回波模拟

    王文超杨华张浩陈玉杰...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达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一般要经过反复的试验,为解决实地测试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以海杂波为主的回波模拟器,用于雷达测试,降低成本.本文先在Elfouhaily谱基础上利用尖浪模型建立非线性动态海面,利用网格映像法将海面划分为不同的分辨单元.首次将网格化的海面与回波的后向散射特性相结合生成模拟回波,并且在模拟过程中提出了 一种利用海浪特点对擦地角进行修正的算法.最后将模拟出的回波与实测和理论数据进行分析拟合,证明了模拟回波的有效性.

    海洋回波非线性动态海面后向散射系数入射角修正

    台风诱发的极端波高重现期值推算研究

    张健庞亮董胜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风诱发的极端海洋环境参数重现期值推算对工程防灾具有重要意义,推算的合理性依赖于取样方法和概率分布模型.本文将台风过程取样法与指数威布尔分布模型结合起来,基于复合极值分布理论建立泊松-指数威布尔复合极值分布模型,将这种新型分布模型应用于台风下极端海洋环境参数的概率预测,推算出相应的重现期值.研究表明选取的计算点每年发生的台风频次符合泊松分布,指数威布尔分布对台风诱发的极端波高序列拟合情况较好,使用泊松-指数威布尔复合分布模型进行重现期值推算是可靠的,该复合模型在物理和统计意义上更加完善,计算结果稳定合理.

    台风极端波高复合极值分布概率预测重现期

    超温水体的水面综合散热系数实测及其温升变化数值模拟

    杨洁熊丛博孙惠凤刘艳玲...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滨海电厂设计阶段温排水数值模拟的准确性,本文基于箱式模型提出了一种水面综合散热系数的实测方法,并在湄洲湾电厂附近海域进行了现场观测,结果表明:实测水面综合散热系数在不同潮型观测时间内波动剧烈,昼夜间变化幅度明显不同,昼间受太阳辐射影响波动较剧烈.同时基于箱式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相比选取经验常数,采用实测系数的模拟结果可以反映由于太阳辐射等外在因素所导致的温升变化,与实测温度变化过程更符合.本文提出的超温水体水面综合散热系数的实测方法,可提高温排水数值模拟中水面综合散热系数取值的准确性,对于科学合理地确定温排水影响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超温水体水面综合散热系数温升温排水数值模拟箱式模型

    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与海面净热通量耦合主模态的气候演变特征

    杨梦兮胡瑞金刘梅张银意...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60年1月-2008年12月共49 a的SODA的SST资料和ECWMF的海面净热通量的资料,采用滑动SVD方法,对热带印度洋上两场异常耦合主模态的气候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显著变化的时间、地点分别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1)耦合作用在演变过程中有逐渐加强的趋势,两场的相关性一直保持的较好.(2)整个演变过程中,海面净热通量异常可以较好地解释大部分时段内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场本身的变化,变化幅度最大的地方位于苏门答腊-爪哇沿岸和20°S以南的海域;并且在其影响下,海盆在大部分时段内呈增温趋势.(3)耦合主模态两个场的空间分布都在1961-1970年到1962-1971年之间发生了唯一一次显著的变化,显著影响时间都为1971年.(4)SSTA场变化显著的地点主要位于东北印度洋和南海,为明显的正变化区,而20°S以南的海域呈明显的负变化;海面净热通量异常场分别在南海海域和赤道东印度洋及马达加斯加偏东的部分海域呈明显的正、负变化.

    热带印度洋SSTA海面净热通量滑动SVD主模态时空演变

    气体导致海床隆起与裂缝形成过程分析

    唐浩儒杨彬郭秀军雷诗芸...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底沉积物中来自深源的气体在突破表层细粒沉积物逸出时,由于气源压力不同、地层结构不同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海床面隆起,进而造成不同细粒沉积物变形破坏过程,引发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地质灾害.为研究这一过程的演化特征,本文开展细粒沉积物的充气室内模型实验与数值模拟分析,观测气体导致土体隆起过程的典型过程与土体中超孔隙水压力变化,以及不同隆起程度下的土体应力应变变化.结合前人的土体拱起变形研究以及气致裂缝理论,分析实验数据发现:(1)薄板弹性变形理论可以很好地描述恒定气压、气体均匀分布情况下海底细粒沉积物的变形过程;(2)细粒沉积物经历隆起变形后的裂缝发生位置与形成裂缝的临界气压与沉积物底部气囊的尺寸相关,气囊越矮胖,气囊的边缘位置更容易产生拉张破坏,反之则气囊的顶部细粒沉积物更容易产生裂缝.

    细粒沉积物海底隆起超静孔隙水压力气致裂缝

    泥质潮滩海水-地下卤水相互作用复杂模式初探

    张宇丰邢程郭秀军邵帅...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世界范围内,众多滨海地下卤水资源分布于泥质潮滩区域,但针对该区域地下河口的研究 目前仅处于初级阶段,且尚未建立地下河口模型.本文选择莱州湾南岸为典型研究区,在表层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不同区域开展原位高密度电阻率监测、孔隙水电导率监测及海水、地下水电导率测量.明确泥质潮滩沉积物体电导率与孔液电导率间物性关系,建立海水-地下水混合区划分标准,最后结合该标准与各潮时断面电阻率监测结果,分析海水-地下水复杂交换模式、影响因素,揭示混合区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淤泥层中集群分布的生物通道为潮汐过程中海水-地下水交换的主要途径.泥质潮滩地下河口中"盐度晕"与"地下水排泄通道"的形成机制及其内部发生的海水-地下水交换过程与砂质潮滩存在差异.潮滩沉积物渗透性降低将引起海水-地下水通过沉积物直接交换的速率降低,进而导致其交换主要途径向高渗透性通道偏移,同时通道内海水的入侵及排泄的速度将会加快.

    泥质潮滩地下河口海水-地下水交换生物通道高密度电阻率层析成像法

    海底沉积物中气囊产生过程超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分析

    雷诗芸刘慧芳郭秀军孙浩...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海底沉积物中向上运移的深源气体在浅层粗-细沉积物界面处形成气囊,气囊中的气体逸出将带来一定危害.对气囊进行实时监测,能有效判定其发展规律并预测后续相关灾害发生.本研究利用多点孔隙水压力监测技术,通过数学模拟实验和物理模拟实验两种方式模拟饱和细粒沉积物中气囊的发生和消散过程,重点讨论裂缝产生、气囊形成、气体释放的典型超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和变化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将气囊的形成-生长-消散过程分为横向裂缝产生、气囊纵向膨胀、斜/竖向裂缝产生三个阶段,对应的超孔隙水压力时间序列呈"凹"字形.气囊形成始于粗-细沉积物界面处横向裂缝产生,此时超孔隙水压力值迅速衰减;之后气囊纵向腔膨胀发育,超孔隙水压力保持相对稳定;气囊演化末期出现斜/竖向裂缝,超孔隙水压力再次累积与消散.气体释放阶段的超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呈锯齿状波动,可根据压力锯齿状波动的差异性区分气体是间歇性释放还是连续性释放.土层经历气体释放过程后,再次注气时超孔隙水压力能够累积的极值降低,这意味着较小的压力就能产生裂缝再次打开气体通道,破坏沉积物使气体逸出.

    孔隙水压力监测超孔隙水压力气囊裂缝气体运移

    风暴过程中泥质海岸的孔压响应——以舟山朱家尖海域为例

    侯衍凯薛凉梁天阳单红仙...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床沉积物中的孔隙水压力对水动力变化反应敏感,调查不同海况下沉积物中的孔隙水压力响应情况对研究海床的失稳破坏,海底边界层的动态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浙江舟山朱家尖海域采用孔隙水压力监测系统记录了台风利奇马前后观测区水动力条件及海床沉积物孔隙水压力在海床下1、3、5、7 m处的动态变化过程.监测数据显示,海床沉积物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受静水压力及沉积物性质影响,短期内对波浪作用有明显响应.台风期间,水动力大幅增强,有效波高可达平静海况下的5倍以上,浅层1 m处沉积物超孔隙水压力震荡幅值可达1~2 kPa,超孔压值的变化与波浪强度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波浪荷载作用于海床沉积物过程中波压力有明显振幅衰减,在浅层1 m处其衰减可达70%以上,在1 m以下波浪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探杆止位盘的影响是孔压振幅衰减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海床沉积物中气体的存在及海床浅层活动性淤泥层与波浪的相互作用能显著减弱波浪荷载对海床孔隙水压力的影响,是波浪能量消耗的重要因素.

    原位观测孔隙水压力利奇马振幅衰减

    六横岛邻近海域潮汐潮流特征分析

    孙永钊纪棋严苏毓张洁...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FVCOM海洋模式,对六横岛邻近海域建立高分辨率的三维海洋数值模型.精细化模拟了六横岛邻近海域潮汐、潮流的主要特征,模式结果同1个验潮站与2个测流站观测资料吻合明显,可以反映六横岛邻近海域潮汐、潮流运动特征,同时给出了M2、S2、K1、O1、M4、M6等4个主要分潮同潮图与表层潮流椭圆空间分布以及2个浅水分潮同潮图,并分析了潮汐类型系数、最大可能潮差以及潮汐不对称现象分析,最后分析了涨急、落急、涨憩、落憩等经典潮况的表层流场以及表层、0.6 h层、底层的余流空间分布.分析表明,M2、S2、O1分潮均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上M2、S2、O1振幅分别为115~145、15~30、19~24 cm,而K1分潮空间分布无显著特征,振幅在20~30 cm,且主要分潮传播方向一致,均以东海前进波形式传入,对M4、M6分潮振幅分别为2~20、1~6 cm,同时空间分布特征和传播方向与主要分潮相反.基于调和分析结果计算潮型系数与最大可能潮差,整个海域呈正规半日潮性质且最大可能潮差南部海域可达600~650 cm,北部海域则在450~550 cm;通过计算潮汐不对称性,六横南部海域落潮速度大于涨潮速度,北部相反.4个潮况下,落急流场最大,最大可达220 cm/s,而四个主要分潮最大流速分别在160、60、22、12 cm/s,空间分布上均为外海旋转流、近岸往复流的特征;余流的分布上,表层、0.6 h层、底层在岬角处最大可达25 cm/s,但随水深升高余流逐渐减弱.

    FVCOM调和分析潮汐不对称现象潮流椭圆余流

    基于波流耦合模型的舟山海域水动力特性研究

    郑胜朱业陈新平高洋洋...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FVCOM(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环流模型和海浪模型建立了波流耦合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开展了舟山群岛海域波流水动力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舟山群岛外海海域为旋转流,近海海域潮流基本呈现往复流特征,舟山群岛大部分区域落潮流强于涨潮流;垂向流速分布中底层流速约为表层流速的59%~70%;大潮期间有效波高大于小潮期间有效波高,从外海到近岸区域,有效波高逐渐减小;波浪对潮流流速影响与水深相关,水深较小的近岸区域流速受波浪影响最大.

    波流耦合舟山群岛潮流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