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海洋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它的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近 40 a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均有分布,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变化必然影响到在三大洋的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最优插值月平均海表温度(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NOAA OISST)数据(1982年—2021年)与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的1982年—2021年的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分别对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 1982 年—2021 年的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的时间序列进行年纪变动分析,使用傅里叶变换计算时间序列的显著变动周期,并对SSTA与SO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采用 STL(Seasonal and Trend decomposition using Loess,STL)分解査看各洋区海温变化的季节性强度和趋势.结果表明,1982 年—2021 年,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的海表温度异常总体的波动范围在-0.39℃~0.379℃,波动周期为 3-4 a.与同期的SOI时间序列相比,从年际尺度上看,两者呈反相位波动.经过显著性分析发现,年平均海表温度异常值与SOI时间序列在 0.05显著水平上呈负相关,相关指数为 0.351.这一结果与 1982 年—2011 年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化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平均 SSTA 呈持续上升趋势,且从各渔场的 SSTA 趋势曲线来看各渔场均呈上升趋势;太平洋东部和太平洋东南部渔场的趋势从下降转变为上升,进一步说明了渔场 SSTA 变动受 ENSO 事件的影响.通过去趋势后对 SSTA 时间序列与 SOI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太平洋东部、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中部和印度洋东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4、0.395、0.334 和-0.380,而其他渔场的SSTA与SOI无显著相关性;季节性强度排序显示,太平洋西北部和东印度洋的季节性强度最高,西太平洋最低;与前 30 a 的均值与整体均值标准差的对比分析表明,近 10 a里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的均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具有更大的温度波动范围和变化不稳定性,这表明近 10 a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