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

侯一筠

月刊

1000-3096

pxzhang@qdio.ac.cn

0532-82898755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南海路7号中科院海洋所

海洋科学/Journal Marin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山东优秀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ISSN1000-3096;国内刊号:CN37-1151/P;国内邮发代号:2-655;国外发行代号:BM6666)。该刊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服务于祖国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及时、快速报道海洋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新成果、新理论、新观点、新工艺及新进展等,对重大科研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特别予以优先报道。读者对象主要是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从事海洋工程建设和水产生产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洋寄生甲藻血卵涡鞭虫孢子活力评估及抑制药物筛选研究

    张绪涛李蒙黄骞张菊...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p.)是一类主要寄生于海洋甲壳类动物的寄生甲藻,其引发的流行病严重危害我国沿海重要养殖经济蟹类(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的渔业生产.孢子是血卵涡鞭虫水体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生活史阶段,准确评估孢子活力并筛选可抑制其活力的药物,可为防控该寄生甲藻流行性病害提供重要依据.为此,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计算机图像分析的血卵涡鞭虫孢子运动活力评估方法,评估了 4种水产常用药物(苯扎溴铵、戊二醛、辛硫磷、聚维酮碘)对血卵涡鞭虫孢子运动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2h苯扎溴铵、戊二醛、辛硫磷、聚维酮碘对大孢子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依次为 0.380 mg·L-1、1.411 mg·L-1、1.808 mg·L-1、108.694 mg·L-1,2 h 苯扎溴铵、戊二醛、辛硫磷对小孢子的EC50依次为0.172 mg·L-1、0.038 mg·L-1、0.101 mg·L-1.苯扎溴铵抑制两种孢子运动活力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余3种药物,可作为水产养殖中防控血卵涡鞭虫流行病的候选药物,建议防治血卵涡鞭虫大孢子的泼洒浓度为0.38~1.72 mg·L-1,小孢子泼洒浓度为0.17~0.35 mg·L-1.以上研究结果为丰富血卵涡鞭虫孢子活力评估方法,筛选水产养殖应用药物防控血卵涡鞭虫流行病提供了参考.

    血卵涡鞭虫孢子药物处理显微图像分析运动活力

    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评价山东省某海湾除草剂扑草净的生态风险

    黄会马元庆刘京熙桑亚楠...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除草剂扑草净在我国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广泛应用,近岸海洋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探究其生态风险,本文系统研究了扑草净对我国近海典型生物类群的急性效应,基于现场调查分析其在近海典型海湾的分布规律,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基于扑草净对我国海洋生物急性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得到扑草净的5%物种危害浓度(HC5)为8.42μg·L-1,急性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为4.21μg·L-1.2020年3-10月,山东省某海湾近岸表层海水中扑草净检出率100%,检出范围为2.18~2.04×103 ng·L-1,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呈现从近岸到近海辐射状递减趋势;采用商值法表征调查海域扑草净的生态风险,其风险熵(RQ)范围为0.001~0.484,除3月、5月的个别站位RQ大于0.1,具有中风险,其余站位RQ均小于0.1,为低风险.本研究可为评价扑草净在我国近岸海洋环境中生态风险提供数据参考.

    扑草净急性毒性物种敏感度分布生态风险评价

    裂片石莼水培液对海水养殖环境分离弧菌的抑制特性及其活性物质类型分析

    金维美肖昌延乔燕冯丽娟...
    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体大型海藻能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病原弧菌污染,与其分泌的抑菌活性物质密切相关,然而有关活体大型海藻分泌物质类型及其对海水养殖环境弧菌的抑制特性报道较少.通过制备不同密度(1.25~10 g/L)和培养时间(1~3 d)下的裂片石莼水培液,并从不同海水养殖场筛选分离了 6株耐药弧菌,包括 1 株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1 株锡那罗州弧菌(Vibrio sinaloensis,Vs.)、1 株梅氏弧菌(Vibrio metschnikovii,Vm.)和 3 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Va.),分析不同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水培液的结构组成及其对不同耐药弧菌的抑制特性.结果表明,裂片石莼水培液与弧菌共培养12h时,各弧菌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在10 g/L抑制效果较好;Vp.W1、Vs.W2和Vm.R3在培养3 d(64%~100%)的裂片石莼水培液作用下抑制效果显著高于第1 d(1.32%~39.42%);溶藻弧菌在培养1 d和3 d的裂片石莼水培液作用下抑制效果差异不显著,抑制率均不超过35%.SPE-GC-MS分析发现,裂片石莼水培液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包括酸类、醇酚类、醛酮类、烷烃和芳香烃、杂环、酯类等多种化合物,且以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乙缩醛、2-(4-羟基苯)乙醇和2,4,6-三溴苯酚等物质为主.

    裂片石莼水培液耐药弧菌抑制活性成分

    微塑料对四角蛤蜊滤食、呼吸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唐瑞锴杨光孙中伟唐佳伟...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微塑料对四角蛤蜊生理行为和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浓度(1×104粒/L和1×106粒/L)和不同粒径(1μm和80 nm)的聚苯乙烯(PS)暴露对四角蛤蜊滤食率、呼吸率、丙二醛(MDA)浓度和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仅1 μm低浓度组对四角蛤蜊滤食率有显著影响;在高浓度、大粒径微塑料暴露下的四角蛤蜊呼吸率显著上升;SOD和CAT活性均在实验初期显著上升,实验后期呈下降趋势;ACP的活性在实验前期显著上升,在后期逐渐下降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AKP活性在3 d后发生显著性变化,且低浓度组活性高于高浓度组;MDA浓度显著上升,并呈现出高浓度组大于低浓度组、小粒径组大于大粒径组的规律.不同浓度、粒径、暴露时间会对各项指标产生影响,四角蛤蜊鳃中MDA的浓度可作为未来评估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可靠指标.

    微塑料四角蛤蜊滤食率呼吸率免疫系统

    人工养殖条件下香螺摄食行为研究

    贺加贝赵晓伟汲生磊王涵...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长牡蛎、卤虫、鳀鱼及海湾扇贝为饵料,研究了香螺的摄食行为.结果发现,香螺摄食方式为伸出口吻利用齿舌刮取食物,趋向食物时具有方向性;进食时无法锁定食物,且需要暗光环境.实验观察香螺对4种饵料生物均有摄食,但对长牡蛎的摄食指数达到不摄食水平;对鳀鱼的摄食指数最高,达到0.290±0.040,但与卤虫摄食指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对两种贝类的摄食指数明显偏低,对4种饵料生物摄食喜好程度总体为鳀鱼>卤虫>海湾扇贝>长牡蛎.香螺属于明显的夜间摄食型节律,白天即使仍存在饵料生物也极少摄食,夜间特定摄食指数达到0.672±0.011,与晨昏摄食指数差异显著(P<0.05),与日间摄食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经Boostrap法抽样1 000次检验,各组中位数均在其95%置信区间范围内,本次实验数据具代表性.研究表明,香螺是一种摄食范围广、摄食昼夜节律明显的腹足类动物.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应当为其提供遮蔽物及弱光环境,以鱼类及甲壳动物为主要饵料组成部分,饵料聚集成堆于黄昏投喂,以提高其饵料利用率.

    香螺摄食行为摄食偏好摄食节律

    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用海生态环境调查站位数量优化研究

    刘涛纪鹏王勇智崔艺潇...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海洋油气开发是重要的石化能源接替区.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所依托的平台和管道等用海,须开展用海论证和相应的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质量调查.然而,实际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质量调查往往设置超过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工作量.本研究基于渤海中规模较大的渤中油田8期近5年来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态调查数据,采用空间均匀筛选调查站位法,筛选后的调查站位数量满足最低站位数量要求,并对比分析筛选前后调查数据各典型指标的统计特征分布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渤中油田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质量调查站位均匀覆盖调查区时,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要求的最低数量调查站位,即可较全面地反映该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特征,故同样适用于渤海其他海洋油气开发工程以及东海和南海的海洋油气开发工程.

    渤中油田变异系数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海洋生态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外数字渔业研究现状与热点对比分析

    张祖平张月阳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渔业在渔业可持续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数字渔业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如下:(1)近年来中外数字渔业研究呈蓬勃发展态势,中国增速尤其明显,年发文量已超过国外发文量总和,并有进一步扩大差距的趋势;(2)中国研究作者团队相互间合作紧密,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国外研究相对分散,彼此间合作程度不高;(3)构建适用于不同用途的系统、模型是国内外数字渔业研究的普遍做法也是研究的热点,中国研究偏向于水产养殖领域,国外更关注于渔业管理.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热点分布以及在研究方法、内容、技术上的异同点,为中国数字渔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文献计量CiteSpace数字渔业对比分析

    海流探测仪器与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康文慧徐东昕赵强曲轶...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准、实时的海流数据是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输入参数之一.海流探测仪器按照测量原理主要分为机械式、电磁式、声学多普勒式和声学时差式4类传统海流计,以及当前结合了光纤传感等技术的新型海流计.在本文中,作者从探测原理、优缺点、应用领域、发展现状等方面对传统海流计与光纤类海流计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展望了未来海流探测仪器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连续时差法的光致超声测流方法.旨在对海流计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在增进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海流探测机械式海流计电磁式海流计声学式海流计光纤类海流计

    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中上层小型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夏明霞张辉线薇薇
    7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气候变化持续影响海洋环境,同时也影响着海洋鱼类的群落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中上层小型鱼类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其在我国海洋渔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虽有大量的研究探究了气候变化对鱼类的影响,但是气候变化对中上层小型鱼类全面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水表面温度、盐度、酸碱度、溶解氧含量、叶绿素a浓度、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流和极端事件频发等海洋环境因子变化对海洋中上层小型鱼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发育、栖息地、洄游模式、群落结构及其资源丰度等方面.气候变化下中上层小型鱼类的分布区通常向高纬度或深海区转移,从而导致群落结构改变,对渔业资源造成影响.本文通过探讨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的影响,旨在从中探寻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对策,从而为海洋渔业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气候变化中上层小型鱼类环境因子渔业资源中国近海

    虾青素分子结构、活性及其在水产生物中的分布和应用

    曲丽雯刘建国于文杰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虾青素呈鲜红色,属类胡萝卜素的氧化衍生物,可淬灭单线态氧、清除自由基、防止或阻断单线态氧和自由基引发的链式反应,是目前已知自然界中抗氧化性最强的可食用物质,在化妆品、水产、食品、营养保健甚至药品领域都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从虾青素独特的化学分子结构、不同类型的旋光与顺反异构体角度入手,对虾青素的结构特征、组成和主要作用机理予以综述,阐述其生物活性和功效的异同,分析和展望在水产生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促进水产业健康发展.

    虾青素顺反异构体旋光异构体抗氧化水产